建筑工程项目用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动管理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5)总第1498期
建筑工程项目用商品混凝土
价格变动管理优化
王建国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摘要:商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中的大宗物资,其价格的变化管控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难点,其价格变化也会对建筑工程建设活动产生较大的经济影响。

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的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剖析商品混凝土价格波动管控不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对价格波动管控的一系列优化要点,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经理部的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化管理乃至其他建筑材料的管理提供借鉴参考,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建筑施工企业;价格变化
建筑工程项目中,商品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消耗的大宗物资之一,其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不容忽视。

从商品混凝土本身来讲,是由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和水拌和而成,其成本费用极易受到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商品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水泥、砂石的价格又是最容易变动,价格波动较大且占商混单价权重亦近70%左右。

本文主要探讨这两类原材料价格变动对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化管理的问题分析以及管理优化措施。

一、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动管理问题分析
(一)对施工项目重视不够,价控管理欠缺
施工项目经理需要管理的事务方方面面,工期、质量、成本,纷繁杂乱,混凝土价格变动产生的管理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或对该项工作较为重视,但对商品混凝土不定期变动的价格情况不清楚,或是在明显的价格涨跌行为盛行后才获取到信息,价格信息认知滞后,从而对该项管理问题监管的动力不足,乃至“有心而无力”。

项目物资管理人员未对施工总承包合同的材料价格风险内容进行梳理,在物资策划书编制中未建立有效的价格变动控制方案和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市场敏感度不够,在材料价格明显波动阶段,缺乏主动担负起价格调整的责任。

未主动了解搜集混凝土及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砂石的价格波动,包括混凝土的收入价、信息价、市场价格,主要原材料水泥和砂石料的出厂价,被动地接受混凝土供应单位“有意”反馈的价格变动信息,最终
出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工程项目的经营效益工程履约不足,工程建设方的资金支付不及时,施工项目部无法按合同约定比例和节点对混凝土供应商支付货款,致使施工项目在“保供应”和“控价格”之间妥协,以一定的材料成本解决货款支付不及时导致的商品混凝土供应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集采运维管理不足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以量换价的集采方式已经是通行的做法。

集采后,在履约过程中的价格调整监督工作责任未明确,施工项目失去“定价权”后对混凝土供应商的控制协调能力弱化,施工项目在“保供应”和“控价格”二者的取舍之间,价格管控阻力较大,实操较难。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集采后,对集采定标后的运营维护管理不足,集采运维管理包括合同交底、合同签订和结算及时性监督、施工项目部和混凝土供应商各自履约情况的检查,履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而这里面如集采合同中的价格调整、计价规则等关键条款未组织对施工项目部交底,未对施工项目的过程结算价格进行“飞检”,对履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及时解决,“只采不管”,种种疏于管理的行为,都会导致无法有效监管价格变动问题,导致工程隐性成本增加。

(三)建筑业市场环境突变
突变情况有政府监管行为、金融融资环境变化、特殊背景下的社会环境等状况。

这些状况的发生都
财会实务
2024(5)总第1498期
将影响混凝土资源市场的供需关系,混凝土生产单位在不同的市场供需关系下,各项成本和产品价格自然会发生变化。

政府监管行为如2018年启动的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为迎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地方环保部门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影响了混凝土的供需关系,供应量减少,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形下,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部分涨价成本随着供应链传导。

金融融资环境变化主要是融资渠道收缩,资金监管加强,如2020年监管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的“三道红线”新规,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融资渠道、体量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了房地产开发进程和工程施工需求。

特殊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如2020年到2022年三年新冠疫情,对人员流动的特殊监管,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开工施工情况,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供需关系[1]。

疫情恢复以来,西南区域房建工程新开工程数量不足,混凝土的需求并未井喷式的增加,反而随着在建工程的完工,需求在被平抑,但能生产混凝土的搅拌站并没有大量的减少或者关闭,供应量充足,供大于求,供需关系发生改变,市场竞争白热化。

存在中标价格较低,在履约过程中变更价格增加其收入的动机,由这些动机演化而来的实质性行为使施工项目部的控价工作阻力加大。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参照物受限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混凝土价格信息的不对称,也有原材料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在垄断行业或明显处于主导地位的行业尤为明显,如水泥生产企业只公开发布涨价的文件,不会公开发布跌价的信息,所以施工项目多收到混凝土企业发的水泥涨价函,基本没有收到水泥跌价函。

例如绵阳市某项目在2022年全年水泥价格上涨4次,下跌6次,项目混凝土供应商发上涨调价函1次,且是用量最大的月份。

混凝土价格也是一样,在涨价的时候,信息极度对称,在跌价的时候,信息严重不对称。

存在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施工项目部无法知道混凝土价格或者原材料价格变化情况及成本状况,所以市场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对施工项目部的调价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2]。

价格调整参照物即价格调整行为触发临界点波动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存在局限性。

可选择数据种类少、时效性较差,以及灵敏度不高。

局限性对合作双方在价格调整过程中都无法起到有效引导作用。

可选种类少如多数施工项目或建筑施工企业价格调整参照物会选择地方住建部门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还有水泥生产厂家发布的水泥价格调整函,可选数据样本少。

在时效性方面,以参照最多的信息价为例,西南各省会城市普遍滞后发布一个月时间。

灵敏度不高主要是混凝土及其原材料水泥实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范围大于参照物的波动幅度。

二、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动管理要点
(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出政策规范、标准化管理行为动作、价格信息数据。

如发布混凝土管理的指导意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知识点集、生产拌合站的基本认识要点、混凝土配合比的组成及各项成本构成要点。

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普及,让项目物资人员对混凝土有深入的认识,为市场调研、采购谈价、履约价格监控等工作做好能力素质铺垫。

如定期发布集采目录,将不同区域的混凝土根据施工工程的数量、分布集散情况纳入集中采购范围。

纳入集采目录的区域,混凝土管理按照集中采购统一管理。

未列入集采目录的区域,可划分指导价控制授权项目自采管理等。

通过集采或者采购权限范围来明确资源把控、价格监督、履约协调及维护等环节的管理职责[3]。

(二)做实各阶段的市场调研工作
商品混凝土易受地域属性材料限制,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施工项目部均有必要对其开展市场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可以是采购招标前,也可以是履约过程中,还可以是发生重大行情变化期间。

通过调研,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施工项目部,都可以增强混凝土材料价格的敏感性。

施工企业在逐次的调研工作积累上,可以编制企业内部混凝土指导价格以及价格变动曲线图表。

通过定期发布混凝土各区域的市场价格变动曲线图表,让项目部能够很容易地获取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触发价格调整的潜意识。

这样的管理动作又可以让项目物资管理人员持续保持混凝土价格的敏感程度[4]。

施工项目部通过调研,可以将调研的混凝土要点难点信息结合工程施工总包合同的内容,列入物资策划方案,为事后突发情况做应急预案,因为市场变化的依据充分,即便是市场环境恶化,也可以应付自如。

(三)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搜集价格数据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部的物资管理人员都需要主动搜集材料价格数据,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价格数据包括混凝土市场价格和信息价格,原材料水泥、骨料的市场价格。

信息价主要工具有地方住建厅
2024(5)总第1498期
(委员会)官网的工程造价板块,比如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地方造价协会官网发布的信息价格,比如四川省工程造价信息网、成都建信网、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云南省昆明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平台、云南省工程建设材料及设备价格信息平台。

原材料水泥、骨料的市场价格主要工具有数字水泥网、水泥网、中国砂石协会。

价格数据可用于施工项目物资人员掌握混凝土价格波动的状态,与地方造价信息价格的关联程度,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规避在供应履约期间价格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出现被动的单方面“调价”行为。

(四)约定合理的风险承担方式和比例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普遍较长,混凝土的价格波动属于市场风险,有必要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承担方式。

由于市场风险的不可预知,采用固定价格结算是承担风险责任最大的方式,承担风险的比例为100%。

当市场价格上涨,施工项目部完全承担涨价风险;当市场价格下跌,混凝土供应单位完全承担下跌风险。

采用可变价格结算是分摊风险共同承担一定比例责任。

行业常见的风险共担比例为3%、5%,或固定金额,或者锚定某一个公信力好的价格数据。

承担风险比例小,调整频次就越高,对价格的灵敏度就越高。

比例大小的选择视混凝土资源多寡和价格市场波动的状况而定。

在选择好风险比例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混凝土价格调整所需的参照物,常见的参照物有地方造价信息价格、混凝土主材水泥价格以及混凝土市场公允价格。

风险比例与参照物相结合,形成了混凝土合同常见的几种调价方式[5]。

不同的调整方式,调整的幅度并不一样,无法说明某种方式最优或者最差,需要施工项目部根据工程施工的时间节点,比如施工期间所处的市场价格行情处于低谷还是高位;或根据地域资源特性,比如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数量充足还是稀少,是完全竞争还是寡头垄断。

还需要考虑混凝土价格与参照物价格趋势的相关性,比如混凝土搅拌站深度参与的区域,混凝土价格与地方信息价的价差始终均衡稳定的情形下,存在线性相关,那选择按信息价优惠固定比例或金额的方式最好,即直接挂钩地方信息价,比如非省会城市的各市州。

总之,需要综合对比分析,规避价格参照物的局限性,在保证信息对称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施工项目自身情况的调价方式。

(五)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采购运维管理
商品混凝土属于工程施工大宗物资,除特殊地域垄断市场外,多数由建筑施工企业集中采购。

强化采购运维管理职能,是对集采前端价格效果落实的手段措施。

运维管理包括混凝土集采价格条款的交底和解读、规范统一的价格调整对账结算表、定期公布关联价格调整的参照物价格数据、执行“四不两直”履约“飞检”等。

履约“飞检”既包括混凝土价格执行、供应保障、产品质量,也包括施工项目部的价格结算履约,调价执行履约等情况。

(六)整合供应链资源互惠互利
在既可能是甲方,又可能是乙方的社会链条上,建筑施工企业与混凝土供应单位不仅是甲乙方关系,将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也是一种应对价格变动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发生不可抗力、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形下,功效更为显著。

业务多元化已经是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通行做法,下属工贸企业、骨料厂已经不是新闻,通过这些企业的资源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混凝土供应单位资源互补,相互提供原材料和混凝土,既可以保障混凝土的供应,也可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子业务的拓展,更可以应对市场环境恶化情形的价格监控难题。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混凝土价格变动管理的优化,不单纯是简单地设定好某种价格调整公式,更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需要我们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未雨绸缪。

我们需要从建筑施工企业政策制度、混凝土市场调研、采购条款设定、结算调价方式、飞检监督等多环节同时发力,通过有关施工企业政策的支持,对商品混凝土产品市场的扎实认识,设定合理的价格调整方式,充分运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强化采购运维管理职能,建立应急预案等措施,在事前、事中、事后稳步建立混凝土价格变动管理优化的强大后盾,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行情变化和保障供应难题,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参考文献:
[1]薛盛群.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对建筑经济活动影响分析[J].江西建材,2023(03):455-457.
[2]杜海雷.分析建筑材料价格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风险管理对策[J].陶瓷,2022(09):189-190.
[3]张敏.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J].砖瓦世界,2022(19):73-75.
[4]吴霄,汤孟刚.建筑材料价差调整办法的实际应用[J].建筑经济,2022,43(12):69-76.
[5]邓如媛.工程造价控制中材料价格的风险管理策略[J].财经界,2021 (24):59-60.
财会实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