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梦龙与导读艺术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梦龙与导读艺术有感
钱梦龙先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的时候,曾经指出,“训,指教师的指导、教导;练,指学生的操作、实践。

训练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协作的过程。

语文训练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操作和实践。

”可见,构成“训练”有三个必要的条件,即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三者缺一不可。

(一)学生的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不是语文教师的讲深与讲透。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的家长总以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解得越细致,学生就会学得越好。

可是实验结果却跟人们的认识有所不同。

以钱梦龙老师《一件小事》的对比教学试验为例,对照班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在学习《一件小事》时主要听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教师将自己的认识教给了学生。

做课后练习时,教师也详细地指导了学生。

所以当时课后练习的正确率还是非常高的。

在实验班,先由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只做重点的指导,整个教学的认识过程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完成的,也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课后练习。

一学期之后对两个班进行测试的时候,实验班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对照班。

对照班成绩不理想也是意料之中的,该班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是亲自参与得到的,只听一遍印象本来就不深刻,再加上时隔一学期,遗忘也是难以避免的。

实验班的学习效率高于对照班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真正做了认识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中完成的。

学生做到了独立思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

这个实验证明,训练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的认识活动必须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师的指导
钱梦龙先生认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具有独立的地位和认知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应该是由主体亲自实现的。

但是,由于认识内容具有间接性和浓缩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在
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

训练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教师的指导也是讲求方式方法的。

钱梦龙老师关于《一件小事》的对比试验告诉我们: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教师指导,而在于教师们如何发挥指导的作用。

两个班级因为教师的指导方式不同而学习效果悬殊。

实验班之所以学的比较好,是因为教师真正着眼于“导”,使学生求知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到。

例如,学生们自读了《一件小事》以后提出来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呈现了学生的思维走势。

下面是金小铭同学自读笔记中自问自答环节提出的问题:
《一件小事》自读笔记
二、自问自答:
1、本文的社会背景如何?他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如何照应的?首尾中间部分有什么联系?
3、作者怎么样刻画车夫的高尚品质?
4、我的思想是怎么样变化的?并以此为例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教师应该抓住一个点,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想尽说够,这样的训练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而对照班是由教师包办一切,这时教师的主动性就会扼制学生的主动性。

由此可见,我们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有方,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师生的互动与合作
学生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将构成一个互动与合作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训练”。

何为“训”?就是教师的指导。

何为“练”?就是学生的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一个有效的训练过程应该是始终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过程。

在训练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体现钱梦龙先生的“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这是训练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

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是辩证地统一在一个“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的教学理念。

语文训练是师生双方都参与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师生之间不是简单地主动或者被动的关系,而是以教师为主体和学生为主导的紧密结合。

脱离教师
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语文训练,就像是被架空的语文训练。

钱老师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过,轻视训练的结果,势必架空能力,架空语言,人文精神也会变成一个空壳,那肯定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初衷。

教学训练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处于互动中的,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和调整,保证学生训练内容、形式、和难度相结合。

而学生也可以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从教师那里得到具体的评价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

本质上说就是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这种指导和实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的,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