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对靖远县某工程预制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简要叙述预制桩的施工工艺对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预制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贯入度
1工程概况
1.1工程场地地质概况
该工程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地貌单元为黄河右岸Ⅱ级阶地。
根据地勘报告该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为杂填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细砂、卵石和泥岩及砂岩。
具体情况如下:
①杂填土,层厚为1.9~2.9m。
层底高程1399.70~1400.25m。
土黄色或杂色,松散,稍湿。
以粉土及卵石为主,含少量建筑垃圾及炉渣,该层遍布整个场地表面。
②粉土,层厚1.9~3.8m。
层底高程1396.34~1398.18m。
土黄色,稍密,稍湿~湿。
干强度中等,低韧性,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局部含钙质结核并夹粉质粘土。
③粉砂,层厚0.7~3.0m,层底高程1395.15~1395.64m。
黄褐色,稍密,很湿~饱和。
为均粒土,级配极不均匀,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局部含卵砾。
该层仅在局部钻孔中出露。
④粉质粘土,层厚1.8~2.2m,层底高程1394.5~1395.46m。
棕红色,软塑~硬塑,湿~很湿~饱和。
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稍有光泽,约含10%的钙化物。
该层在局部钻孔中缺失。
⑤卵石,层厚0.6~1.5m,层底高程1393.96~1395.04m。
青灰色,中密~密实,饱和。
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和石英岩,骨架颗粒约占70~80%,粒径以2~6cm 为主,最大13cm,磨圆度好,分选性较好,粉土及砂土充填,充填物约占10%。
⑥细砂,层厚0.2~1.1m,层底高程1393.26~1394.15m。
褐色,稍密,饱和。
级配不均匀,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局部含卵砾。
⑦卵石,钻入深度2.8~10.5m(该层未穿透),层顶埋深7.1~9.0m,相应高程1393.26~1395.18m。
青灰色,密实,饱和。
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灰岩和石英岩,骨架颗粒约占70%,圆砾20%,余为粉土及砂土充填。
颗粒粒径以2~6cm为主,最大15cm,呈圆状或次圆状,磨圆度好,分选性较好。
勘探期间,勘探深度范围内有一层地下水赋存,主要
制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以靖远县某综合楼为例
仇毅锋王玮(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加强,抗裂短钢筋采取∮6-∮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
⑥针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格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增加刚度,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⑦对楼面砼要加强养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温养护,并可采取喷养护液进行养护。
⑧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厘米。
4裂缝的处理方法
①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或用表面涂刷封闭。
若在施工中终凝前发现龟裂,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②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可将板缝清洗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③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用1:2水泥砂浆抹平,采用环氧胶嵌补也可以。
④对于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毫米的,可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⑤往往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将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5结束语
建筑质量等同于生命,防范裂缝的出现更多的是要在房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的规范,只有规范过程才能有效地抑制和避免楼板质量问题的发生。
对于楼屋面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经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分析研究,以及实际工程中的防治、处理案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积累经验,并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东华.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河北煤炭,2009(01).
[2]王伟令.浅谈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民营科技,2009(01).
[3]许明忠.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厦门科技,1998(04).
[4]荣伟.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5).
[5]王孝军.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6]刘世远.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林业科技情报,2002(04).
[7]姚宏伟,刘春林.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1).
[8]李新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5(02).
[9]刘松乔,车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10]唐郁.浅谈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上接第77页)
78 . All Rights Reserved.
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局部为微承压水。
主要赋存于阶地的细砂及卵石中。
地下水埋深6.75~7.30m。
相应标高93.10~93.29m。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周边生活废水下渗,渗流方向大致为由南向北。
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
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中等腐蚀性。
该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
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二组,特征周期为0.4s。
场地黄土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其湿陷等级为一级。
1.2试桩概况及施工工艺、参数
该建筑物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
上部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预制桩,设计桩数约300根。
设计要求选用ZH-45-8C型预制桩,桩身截面为450mm×450mm的方桩,桩长约6.5m,群桩。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以⑦卵石层为持力层。
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000kN。
施工时先开挖基坑,再进行桩基施工。
试桩打入时,采用3.5t筒式柴油锤,最后三阵贯入度不大于20mm/10锤。
检测时,桩顶相对标高约-4.75m,±0.00标高相对绝对高程为1402.20m。
2试验内容和目的
2.1试验内容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及规范,此次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试验数量为4根。
各试验桩施工参数情况见下表:
表1
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检验试验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并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为设计、施工提供参数依据。
3试验结果
此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4根试验桩分别为:SZ1-1#桩、SZ1-2#桩、SZ1-3#桩、SZ1-4#桩。
SZ1-1号试验桩,桩顶标高-4.82m,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2000kN,相应沉降7.93mm。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SZ1-1号试验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2000kN。
SZ1-2号试验桩,桩顶标高-4.70m,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2000kN,相应沉降5.45mm。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SZ1-2号试验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2000kN。
SZ1-3号试验桩,桩顶标高-4.96m,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2000kN,相应沉降5.19mm。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SZ1-1号试验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2000kN。
SZ1-4号试验桩,桩顶标高-4.90m,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2000kN,相应沉降5.00mm。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SZ1-1号试验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2000kN。
静载荷试验结果表明:该综合楼SZ1-1号桩、SZ1-2号桩、SZ1-3号桩、SZ1-4号桩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为2000kN。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该场地,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为2000kN。
4试验结论及分析
4.1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该综合楼工程场地的四根试验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为2000 kN。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确定,四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为1000 kN。
试验结果详见下表:
表2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的工艺、参数时(即采用3.5t筒式柴油锤,最后三阵贯入度不大于20mm/10锤),试验的总沉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取值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4.3上表中SZ1-1号试验桩沉降最大,为7.93mm。
其最后三阵平均贯入度mm/10击也最大,数值为17.0。
建议在预制桩的施工过程中对柴油锤的重量、起落高度及最后三阵贯入度等施工参数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该工程相关的设计及施工资料.
作者简介:
仇毅锋(1978-),男,甘肃兰州人,工程师,地基基础。
79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