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二 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
[学术前沿] 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 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 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
[学术前沿] 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 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 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 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 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 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知识点四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 “安史之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 局面。 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3.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 (1)形成:自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和南方先后出现“五 代”与“十国”。 (2)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 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学术情境——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 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 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 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 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
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2.生活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思考: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
提示:①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 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并非单向,而是“汉化” 与“胡化”共存。②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 汉族生活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 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思维激活] 作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史料实证]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 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 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 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 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5.视野拓展——唐代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文化、风俗的影响是相互的,民族杂居地区尤其如此。胡乐、胡舞、 胡服、胡食等,在唐代汉族人中一度风行。经过长时间的吸收消化后, 诸种文化渐趋一致,到唐末五代时期,对这些文化现象也就极少区分 “胡”“汉”,而成为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内地各族相互通婚,促 使了各族体征差别的消失,最终使民族意识逐渐消失,完全组合为同 一民族。
答案:D
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 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 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客观上 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 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 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
——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思维激活] 学习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今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必要性,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的现实需要,增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同感。
[史料实证] 孝文帝改革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 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 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 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 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 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 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知识点三 唐朝前期的鼎盛 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 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政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 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解读] 史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人口增加、商品丰富、商业繁
华,夜市出现,成为国际性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与扬州的地理位置
特点以及唐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密切相关。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 合所学分析原因。
提示: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 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 商业发展,等等。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突 厥
东突厥 西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吐 蕃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有官方的推动,也有民间 的自发交融)。 (2)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隋唐 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②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 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 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③加强 了民族团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统一王朝的 出现打下了基础。
——史念海《中国通史》第6卷 解读:隋唐之际的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双向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
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6.概念阐释——朋党之争 唐代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为牛僧儒,李党领袖为李 德裕。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 等几个大问题上。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 的政治斗争。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 一北方。 (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 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 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 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表现,汉族影
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影响了汉族。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 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胡饼反映的社会现象。
提示: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 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历史解释]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 ——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3]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 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 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4.江南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 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 融。
知识点二 隋朝的统治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炀帝的统治 (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大运河,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 模起义。 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答案:D
[剖析领悟]
[演练1] [2020·全国卷Ⅲ,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 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 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3.学习情境——评价大运河的修建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思考:据此分析,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 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
4.构图解史——“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