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金田起义②定都天京③永安建制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⑤天京变乱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D.①③②⑤④
6.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
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
C.《定国是诏》D.《资政新篇》
7.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13.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9.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2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4.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23.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①协定关税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2.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
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第Ⅱ卷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2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0.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
28.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8.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有国民党人提出: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必须得到其所在地党部的同意。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其理由是: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均有充分的自由。由此可知,当时: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长春外国语学校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内容应出自哪一条约?并分析英国提出这一内容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条约的哪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的影响。(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1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分,共60分)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D.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20.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27.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
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26.教育部基教司20xx年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1.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24.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25.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22.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A.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B.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外合作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共两党已进入对峙时期
19.1926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
D.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14.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D.①③②⑤④
6.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
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
C.《定国是诏》D.《资政新篇》
7.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13.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9.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2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4.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23.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①协定关税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2.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
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第Ⅱ卷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2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0.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
28.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8.在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有国民党人提出: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必须得到其所在地党部的同意。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其理由是: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均有充分的自由。由此可知,当时: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长春外国语学校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内容应出自哪一条约?并分析英国提出这一内容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条约的哪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的影响。(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15.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分,共60分)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D.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20.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27.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
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
A.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D.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26.教育部基教司20xx年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1.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24.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25.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22.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A.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B.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外合作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共两党已进入对峙时期
19.1926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
D.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
14.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