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
案
单选题(共50题)
1、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为
A.斑
B.疹
C.痈
D.疽
E.疔
【答案】 D
2、格什温的哪部作品被称为“交响爵士乐”?()
A.《波吉与贝丝》
B.《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C.《蓝色狂想曲》
D.《第二狂想曲》
【答案】 C
3、《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歌曲。
A.小调
B.长调
C.短调
D.大调
【答案】 B
4、《重整河山待后生》是采用说唱音乐()的素材写成的。
A.京韵大鼓
B.单弦
C.四川清音
D.苏州评弹
【答案】 A
5、下列对义务教育课程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表述不恰当的是()。
A.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B.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C.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D.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
【答案】 D
6、肖邦的钢琴作品《bA 大调波洛奈兹 Op.53》属于哪类音乐体裁?( )
A.舞曲
B.进行曲
C.谐谑曲
D.颂歌
【答案】 A
7、“音乐能力倾向是学习音乐的潜能,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它是遗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
提出这个理论观点的音乐教育家是
A.达尔克罗兹
B.奥尔夫
C.柯达伊
D.埃德温?戈登
【答案】 D
8、著名的大提琴小品《天鹅》是圣桑的作品()中的一首。
A.《死之舞》
B.《动物狂欢节》
C.《魔王》
D.《菩提树》
【答案】 B
9、在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树立保护学生嗓音的理念,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弱唱、小声唱
B.长时间练习
C.大声喊唱
D.强调学生用嗓意识
【答案】 D
10、多利亚调式为()级音上构成的一种中古调式。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 B
11、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将音乐制作与音乐欣赏作为音乐实践,融思维与行动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是()。
A.雷默
B.埃利奥特
D.里吉尔斯基
【答案】 B
12、“在音乐课上,成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外分别搜集不同民族关于庆丰收的民歌,讨论归纳其人文与音乐特性,并在课监上进行展示报告。
”上述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哪个领域?()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识读乐谱
【答案】 C
13、下列选项中()是变奏曲式的结构。
A.A+B+C+A+D+A
B.A+B+A+C+A+A
C.A+B+A+C+A+D+A
D.A+A1+A2+A---3+A4
【答案】 D
14、相和大曲中,()表示音乐的高潮部分。
B.乱
C.解
D.趋
【答案】 B
15、巴赫创作了下列哪部作品()
A.《犹大·马卡白》
B.《异乎寻常》
C.《平均律钢琴曲集》
D.《水上音乐》
【答案】 C
16、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下列对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要求最适合的是( )
A.在聆听的基础上,注重对作品的欣赏
B.在聆听的基础上,注重对作品进行演奏
C.在体验的基础上,注重对作品的比较、探究等
D.在体验的基础上,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联想与改编
【答案】 A
17、在初中二年级的一节欣赏课上,学生围绕歌曲《西风的话》所
表达的情感展开了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不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并仔细聆听、感受。
学生在感受、交流中豁然开朗,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最后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本堂课。
下列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以学生为主体
B.教师本位
C.实践性
D.强调音乐实践
【答案】 A
18、施光南创作的著名歌剧取材自鲁迅的哪部文学作品( )
A.《伤逝》
B.《祝福》
C.《孔乙己》
D.《狂人日记》
【答案】 A
19、20世纪50年代.根据其鸟类生态观察笔记,谱写了涵盖l7种欧洲鸟类的钢琴独奏曲的作曲家是( )。
A.勋伯格
B.布列兹
C.蒂皮特
【答案】 D
20、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两个偏音,构成燕乐调式音阶。
A.清角和变宫
B.变宫和闰
C.清角和闰
D.变徵和变宫
【答案】 C
21、下列关于音乐和文本之问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歌词采用了传统的拉丁经文
B.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歌词来自歌德的诗作
C.舒伯特的《魔王》歌词作者为德国诗人席勒
D.马勒的《大地之歌》以德文版的中国唐诗为歌词
【答案】 D
22、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这既是音乐教学获
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这句话符合音乐教学的()原则。
A.创造性
B.形象性
D.愉悦性
【答案】 D
23、下列哪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 )
A.三味线
B.尺八
C.伽椰琴
D.萨朗吉
【答案】 A
24、下列哪首歌曲属于欢乐美的范畴?()
A.《春节序曲》
B.《小放驴》
C.《创世纪》
D.《威尼斯船歌》
【答案】 A
25、中国最早的古笛有9000年的历史,它出土在黄河流域的哪个省( )
A.甘肃
B.陕西
D.山东
【答案】 C
26、陆老师准备在音乐课上进行音乐笔试。
小君是轻度弱视的学生,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基本理念,陆老师对小君最合适的安排是( )。
A.与其他普通同学一样做答测验卷
B.不必参加测验
C.用放大字体的试卷参加测验
D.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测验
【答案】 C
27、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法了解到全体学生音乐学习的背景
( )
A.舞台表演
B.问卷调查
C.抽样访谈
D.查阅档案
【答案】 B
28、“演奏家在舞台的钢琴前安静地坐了4分33秒,台下观众在这
段时间内发出的杂音和环境音,就是这部作品的演奏内容。
”这是20世纪中叶的一首音乐作品,其创作者是( )
A.约翰·凯奇
B.克拉姆
C.科普兰
D.格什温
【答案】 A
29、 ( )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评论家并且创作了《梦幻曲》。
A.舒曼
B.巴赫
C.门德尔松
D.德彪西
【答案】 A
30、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是()
A.《唱赚》
B.《唱论》
C.《声无哀乐论》
D.《乐书》
【答案】 B
31、《幻想交响曲》是法国作曲家()创作的。
A.勃拉姆斯
B.柏辽兹
C.罗西尼
D.圣一桑
【答案】 B
32、下列选项中,歌曲名称与其音乐风格来源配对错误的是()(易错)
A.《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
B.《好汉歌》—鲁豫民歌
C.《鸿雁》—蒙古呼麦
D.《东方红》—陕北民歌
【答案】 C
33、下列乐器中琴弦最多的是
A.中阮
B.琵琶
C.筝
D.月琴
【答案】 C
34、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 )。
A.女声合唱
B.混声合唱
C.男声合唱
D.童声+男声合唱
【答案】 B
35、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不包括()。
A.集体、个人探究
B.小组探究
C.小组、集体结合探究
D.教师、学生探究
【答案】 D
36、我国音乐家自主创作的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以洋曲填国歌”为主的创作现象,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民国初期
B.五四运动前后
C.抗战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37、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其体裁是()。
A.奏鸣曲
B.舞剧
C.歌剧
D.协奏曲
【答案】 C
38、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标准中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基本理念,只有通过良好的音乐实践,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体验音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表现和创造音乐。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以上观点()
A.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立刻给予批评指正
B.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技巧去理解音乐、探索音乐
C.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D.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答案】 A
39、李铁梅这个人物是现代京剧中( )剧目中的女主角。
A.《红灯记》
B.《沙家浜》
C.《海港》
D.《杜鹃山》
【答案】 A
40、不属于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的是()。
A.人文性
B.审美性
C.体验性
D.实践性
【答案】 C
41、因创作弦乐四重奏《风·雅·颂》(1983年)而获得国际韦伯室内乐作曲比赛二等奖的我国“新潮音乐”作曲家是( )。
A.瞿小松
B.郭文景
C.谭盾
D.陈其钢
【答案】 C
42、不能装于同一药斗或上、下药斗的药组是
A.升麻与葛根
B.川乌与草乌
C.附子与天花粉
D.射干与北豆根
E.橘核与小茴香
【答案】 C
43、有板无眼是()。
A.散板
B.一拍子
C.二拍子
D.三拍子
【答案】 B
44、()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A.亨德尔
B.巴赫
C.莫扎特
D.海顿
【答案】 C
45、适宜阴凉干燥的是
A.荆芥
B.白芍
C.莱菔子
D.熟地黄
E.薏苡仁
【答案】 A
46、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为测试学习结果而创设与其应用情境相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下列评价方式属于表现性评价的是()
A.学生用口风琴吹奏学唱过的歌曲旋律
B.教师用书面试卷测试音乐常识
C.老师将本学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做成评价表
D.学生将基本资料、音乐学习专长及心得做成个人档案
【答案】 A
47、“有的老师认为,当学生对钢琴学习本身感兴趣时,其学习才是最佳的,父母或者老师等外部强加的教学是没有益处的。
”该描述体现的哲学观是()。
A.自然主义
B.折中主义
C.实用主义
D.批判主义
【答案】 A
48、导课设计拖沓冗长、不着边际,违背了导课的组织原则中的()
A.新颖性
B.针对性
C.简洁性
D.趣味性
【答案】 C
49、在音乐发生移调时,儿童仍然能够辨别旋律的轮廓。
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A.顿悟
B.守恒
C.刺激
D.泛化
【答案】 B
50、“音乐课上,一名学生发出持续不断的吵闹声,张老师让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
十分钟后,他承诺不再吵闹,张老师让他回到了座位上,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老
师采用的课堂行为管理方式是()。
A.连续渐进
B.正强化
C.负强化
D.塑造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张老师正在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一分析布鲁斯音阶。
这时候,班上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刘然举起手说:“老师,这个我知道。
”全班同学愕然地看着他,张老师说:“那请你
来说一下?”只见刘然走上讲台,将布鲁斯音乐的起源与历史、调式
的音阶特点说得清清楚楚,并用钢琴弹奏了几小节的布鲁斯和声进行,张老师带头给他鼓起了掌,并宣布下一节课将交由学生授课,
自由选择教学内容与同学分享。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
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张老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7分),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分析此题时,首先要从教学过程是
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入手。
另外,高中音乐鉴
赏课更强调鉴赏,在学习过程中要更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教学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更注重比较、探究、合作等方法的有机运用与整合。
因此,在分析此题时还要关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符合鉴赏课教学设计要点。
二、一节七年级音乐课,老师带着全班学生热情地表演《重整河山
待后生》,当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时,有学生在接“哈”“吼”。
原来是后面几个所谓的“差生”。
他们看到老师停顿下来,不敢再闹了。
老师接着说:“有的同学在这加上‘哈“吼’非常好,很有气势,下
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一起唱,并加上动作,所有学生的表演都很起劲,那几个“调皮鬼”也开心和骄傲极了。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上
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本题属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1)老师面对课堂上不守纪
律的学生,并没有批评和责罚,而是充分发挥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调动起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
所以在遇到课堂的突发事件时,首
先应有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其次,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
稳定的情绪。
(2)我们教学的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一些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
以通过体验、模仿等方式,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
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
(8分)演唱《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分析、演唱等活动,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
歌曲。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课时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出示旋律谱,教师边唱乐谱,边用粉笔
在黑板上画旋律线,学生跟随老师用手划旋律线。
(2)全体学生起立,再次用肢体动作感知歌曲的韵律,同时强调乐句的呼吸。
(3)教师在乐谱中加入换气记号,引导学生跟琴用“lu”哼唱歌曲旋律,并提醒
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
(4)师生接龙式学唱旋律。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乐句的异同,分辨出第三
乐句的特征,解决难点。
【答案】此课例是一节唱歌课,为正面案例。
音乐课堂的展开阶段
即课堂教学过程。
案例中呈现的是新课教授环节,这一环节教师的
主要任务是讲授新知。
(1)教师从旋律入手,边唱边画,同时,学
生用手划旋律线,师生配合,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身体语言多
方面感受旋律,对整首歌曲的风格建立了初步印象。
之后,教师引
导学生再次站立感受音乐的韵律,并引入呼吸这一歌唱要素。
(2)
呼吸训练与换气点的把握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记号等基础知识,因此,案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感
受与表现上,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开始,教师带领学
生找到歌曲的换气位置,同时进行标注,较好地帮助学生回忆呼吸
记号的书写方法,同时也建立了对歌曲的理性认知。
接着,教师带
领学生跟琴哼唱歌曲,训练气息的使用。
气息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唱歌课中,教师要关注到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循序渐进,用通俗易
懂的语言帮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3)歌曲分析对学生来说颇有难度,课例中加试先引导学生接唱旋律,不仅是对以上发声、呼吸训练的
成果体现,也让学生在接唱中关注到乐句的变化,强化了听觉体验,有助于第三乐句的难点认知,于是,在理性分析中,学生顺利找出
乐句的异同点,明确第三乐句的特征,从而解决难点。
(4)最后整
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与表情处理,完整结束新授
环节。
此案例中,教学环节完整,教师展现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爱尔兰民间舞蹈——踢踏舞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爱尔兰民族经典音乐剧《大河之舞》选段的欣赏与分析,培养对踢踏舞学习的兴趣。
2.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能够掌握踢踏舞的舞步特点。
3.培养节奏的表现力和舞蹈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和创编踢踏舞。
【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自制剪辑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欢迎同学们走进音乐与舞蹈的课堂,现在就让我
们跳起热身韵律舞蹈。
(播放剪辑的《肯肯圆舞曲》,队伍集合成上
课的形式)
【答案】从整体上说.该课对舞蹈艺术基本特征的把握,对音乐与
舞蹈之间关系的理解,对舞蹈鉴赏、表演、编创的有机结合与处理,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因此,这个课在设计上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
好基础。
本课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采用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激发起学习舞
蹈的兴趣,然后通过“观看踢踏舞——研究讨论——基本动作学习——创编表演”这一敦学主线,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过渡到
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感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
再是被动的.而是在兴趣支配下的主动探究学习过程。
显然,这样
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师生
做游戏的环节,通过打击出符合要求的节奏,来体验节奏在音乐中
的重要作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导入,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节奏对于学习舞蹈的意义。
当然,好的教学策
略来源于新课程理念,其基础是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
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学生从不太了解踢踏舞,到能够创编、表演踢踏舞,并产
生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完全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那种师生
间民主平等、和谐交流、教学相长的氛围。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师
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也是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音乐教学的
成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舞蹈的创编,即“借用踢踏舞的形式夸张表
现生活中的点滴现象”。
从课堂效果来看。
基本上达到了教学设计的
目标要求,这说明本课对踢踏舞创编教学的思路是明确的。
这节课
略显不足的是:在爱尔兰民间舞蹈——踢踏舞的风格特征上,还可
以挖掘得更深些。
比如,爱尔兰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它与爱
尔兰民族的生活是怎样的关系爱尔兰民族为什么喜欢用踢踏舞的形
式表现社会生活从舞蹈艺术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舞蹈都同一定的劳
动形态有关,而劳动形态的艺术化则形成了人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并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风格。
教师如能把踢踏舞风格形成的原因
对学生作进一步地介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把握。
五、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
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
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
笛、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
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
说到瑶族,你能
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
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
稳定学生的情绪。
为接下来
的教学做好铺垫。
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
参与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
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
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
最后,通过让学
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
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
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
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四、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六、案例:放学时,林老师经过音乐教室,听到里面传来了琴声与
歌声。
但此时并非音乐教室开放的时间,于是他走了进去,发现是
几个音乐特长生看到音乐教室门没锁就溜进去了,林老师感到他们
是因为对音乐的喜爱才这样做,就决定给他们一把钥匙允许他们放
学后在音乐教室练习。
但慢慢来玩的人越来越多。
以至于一些乐器
和教学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接下来该怎么办林老师陷入了
沉思……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分析林老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对案例中林老师的做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首先,林老师经过音乐教室的时候发现特长生在教室里练习唱歌和弹琴,认为学生是因为热爱音乐才进去练习。
这种想法
做到了关注学生,为学生着想,是关心学生的真实表现,做到了新
课标理念中的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其次,林老师在这种
想法的驱动下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课下自主学习的机会,也
体现了林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林老师把钥匙教给
学生后,并没有考虑周全,没有提醒自己的学生要有秩序有纪律地
练习,也没有教育学生要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导致人员出入混乱,练习效果不佳,钢琴等很多教学设备也遭到损坏。
(3)林老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音乐教室真正的用途,并制止学生在教室中随意地破坏
公共设施。
教师可以采取制定规则的办法,让学生有纪律的在音乐
教室中高效率地学习。
七、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鉴赏课上,在欣赏莫扎特《第40
交响曲》中的《g小调小步舞曲》时,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这
可是小调音乐呀,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是明亮的?还是暗
淡的?”在他的指导下,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金老
师教学中的问题(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
【答案】金老师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1)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强调
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金老师带
领学生聆听作品,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感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
的地方。
(2)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
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该老师在课
上对外国作品《第40交响曲》中的选段进行聆听之后,提问学生的感受,说明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逐步去欣赏外国作品,感受外国
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
缺点:金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义务
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
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
位置。
金老师在听到学生的答案之后,虽然没有用语言去否定学生,但还是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改进建议:每个人在
欣赏一段音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