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自测试卷及答
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标题:书香里的守望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以其独有的方式,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未来。
对于许多人而言,书香,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的寄托。
走进老街的图书馆,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是知识与智慧的香气。
书架上,一排排书籍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是一个个沉默的智者,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给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生机。
李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却对这里情有独钟。
每当周末,他都会来到这里,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随手拿起一本书,便沉浸其中。
对他而言,这里是他逃离喧嚣、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片净土。
在书的世界里,他可以自由地飞翔,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不同的人生。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网络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逐渐兴起,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正在被边缘化。
老街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读者数量逐年减少,资金短缺,设施老化……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图书馆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明并没有选择放弃。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守护
这份书香。
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图书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他还组织了一场场读书会,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索书中的奥秘。
在他的努力下,图书馆逐渐焕发了新的生机。
虽然电子书和网络阅读依然盛行,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纸质阅读的价值和魅力。
他们开始重新走进图书馆,感受那份独特的书香氛围,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纯粹。
书香里的守望,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书香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香只是书籍散发出的味道,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
B. 老街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读者数量逐年减少和资金短缺。
C. 李明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他负责宣传和组织读书会等活动。
D. 电子书和网络阅读的兴起,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
答案:B
解析: A项错误,原文中“书香,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的寄托”表明书香有多重含义;C项错误,文中并未提及李明是图书馆的管理员;D项错误,原文中说“电子书、网络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逐渐兴起,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正在被边缘化”,并未说完全取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书香”为引子,引出下文对老街图书馆和李明故事的叙述。
B. 文中通过描绘阳光洒在书页上的场景,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的阅读氛围。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电子书和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和挑战。
D. 结尾段以议论为主,表达了作者对书香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景。
答案:C
解析:文中并未直接对比电子书和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和挑战,而是描述了它们兴起后老街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和李明的努力。
3.请简要分析李明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李明是一个热爱阅读、有情怀的高中生。
他对老街图书馆情有独钟,视其为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片净土。
面对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守护书香的信念。
他利用课余时间宣传图书馆,组织读书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纸质阅读,展现了他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4.文中画线句子“书香里的守望,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书香的多重意义。
一方面,“对知识的追求”指的是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则强调了书香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智慧和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坚守不渝。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书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
5.文章以“书香里的守望”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标题“书香里的守望”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即守护书香文化;
②标题具有象征意义,“书香”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守望”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份文化的坚守和传承;③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书香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题目:《城市之光》
城市的夜晚总是被五彩斑斓的灯光所包围,而在这片光的海洋中,人们却常常感到孤独。
小林是一位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他每天忙碌于工作和通勤之间,鲜少有机会停下来欣赏周围的风景。
直到有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无意间走进了一个平时未曾注意的小巷。
那里没有霓虹灯的喧嚣,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安静地照亮着石板路。
小林忽然发现,在这片小小的宁静角落里,他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和安宁。
他开始尝试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无论是街角的花店,还是公园里的一棵树,甚至是偶尔抬头望见的一片云,都让他觉得生活充满了惊喜。
渐渐地,小林意识到,城市之光不仅仅是由高楼大厦上的霓虹灯组成的,它更存在于每一个细微之处,存在于每一位为了梦想而奋斗的人心中。
问题1:小林为什么会在回家的路上走进那个小巷?
• A. 他迷路了
• B. 他想要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
• C. 他平时从未注意过这个小巷,这次是无意间走进去的
• D. 他听说那里很美
问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最能表达小林找到的感觉?
• A. 激动
• B. 孤独
• C. 平静和安宁
• D. 混乱
问题3:小林后来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被忽略的美好?
• A. 霓虹灯下的繁华
• B. 忙碌的工作
• C. 街角的花店、公园里的树、偶尔抬头望见的云
• D. 石板路上的昏黄路灯
问题4:本文主要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 A. 城市的夜晚非常美丽
• B. 忙碌的生活让人感到孤独
• C. 美好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
• D. 小巷比大马路更有魅力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这就是我们为高二学生准备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希望这份练习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陶侃:东晋名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尝(_____)
•(2)聊取之耳:耳(_____)
答案:(1)曾经;(2)罢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陶侃尝出游/出游人不顾
B. 用此何为/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C. 而戏贼人稻/贼影偷偷夜更深
D. 执而鞭之/执策而临之
答案: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答案:你既然不种田,却还糟蹋人家的稻子!
4.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案: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5.结合文意,说说百姓“勤于农植”的原因。
答案:陶侃爱护庄稼,珍惜劳动成果,亲自处理破坏农作物的行为,以此教育百姓,所以百姓勤于农植。
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感怀
白居易
炎凉迁次速如飞,又脱生衣著熟衣。
秋计有时悲木落,老怀无日不思归。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啼。
卧听疏疏还密密,起看萧萧又凄凄。
【注】本诗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因病假居长安郊外,此诗即是对秋日所感之事的抒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炎凉迁次速如飞”写季节更替之快,一个“飞”字生动传神,用语新颖别致,引人联想。
B. 颔联“秋计有时悲木落”中的“悲”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感伤。
C. 颈联“迢迢天汉西南落”写银河高悬于夜空,由景入情,引出下句对鸡鸣声的描写,过渡自然。
D. 尾联“卧听”与“起看”相对,“疏疏”与“密密”相对,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秋日景象。
答案:C(“引出下句对鸡鸣声的描写”错误,颈联“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啼”两句是并列关系,都是写秋日夜晚的景象,前句写银河高悬,后句写邻家鸡叫。
)
2.诗中的“老怀无日不思归”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情感上,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秋计有时悲木落”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引出下文对秋日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孤寂之情。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题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 , 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
答案: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离骚》中经典名句的默写能力。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题目所给的“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描述,直接对应了原文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两句。
其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表达了即使身体被肢解,我的志向也不会改变的意思;“岂余心之可惩?”则是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执着。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屈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也体现了《离骚》作为楚辞代表作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日的午后
春风轻拂着大地,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温暖而明媚。
公园里,花儿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芳香。
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好天气。
小
径上,老人悠闲地散步,孩子们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远处,一群年轻人正在草地上放风筝,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翱翔,仿佛也带着人们的心一同飞翔。
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愉悦与憧憬。
【题目】
1.选择题文章开头提到的“春风轻拂着大地”,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借代
2.简答题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50字)
3.分析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这句
话所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我会给出这三道题目的参考答案。
看来我在格式化答案时犯了一个语法错误。
不过,不用担心,我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1.选择题文章开头提到的“春风轻拂着大地”,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B. 拟人
2.简答题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50字)
答案: 描述了春日公园里人们愉快活动的场景。
3.分析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这句
话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认为春天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季节。
这种情感通过描述公园中人们的快乐活动得到了体现。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
光影是电影的基本语言,是电影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们以光影为笔,以银幕为纸,用一部部影片深情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我和我的祖国》以七个不同历史瞬间的普通人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影片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细腻的情感表达之中,让观众在感动中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不仅让中国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也让世界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流浪地球》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巨制。
影片以地球面临绝境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为了拯救地球而展开的壮烈行动。
影片中,中国科学家和宇航员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影片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家”的概念、“集体主义”精神等,使得中国科幻电影在硬科幻的外壳下,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核。
这两部影片只是中国电影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光影讲述着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中国故事。
这些故事或温馨感人,或惊心动魄,或幽默诙谐,但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1)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中国电影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的特点。
(4分)
答案:①以光影为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塑造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独特文化内核;④不断探索和创新,讲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中国故事。
(2)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看法。
(6分)
答案: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通过光影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电影不仅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为全球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然而,要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还需要在创作理念、技术水平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努力和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夺目。
八、写作题(60分)
题目:
请以“成长的路上,我学会了 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如“坚持”、“宽容”、“感恩”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你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写作示例:
成长的路上,我学会了坚持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航行者,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狂风骤雨。
回望我的成长之路,最令我自豪的,莫过于我学会了坚持这一宝贵的品质。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学校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体能,决定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
对于从未经历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记得第一天,烈日当空,我们穿着厚重的迷彩服,站在操场上进行队列训练。
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背,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我心中无数次想要放弃,但看到身边的同
学都咬牙坚持着,那份不甘人后的倔强让我选择了继续。
最难忘的是第三天,我们迎来了最艰难的项目——拉练。
早上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们就踏上了征程。
路途遥远且崎岖,不仅要翻越几座小山,还要跨过几条小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体力逐渐透支,脚步越来越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每当我想要停下脚步时,耳边就会响起教官的话语:“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继续前行。
途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我不慎滑倒,膝盖擦伤,疼痛让我几乎想要放弃。
但当我抬头望向远方,看到队伍中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我意识到我不能成为队伍的累赘。
于是,我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咬紧牙关,重新站了起来,继续跟上队伍的步伐。
终于,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成功抵达了目的地。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疼痛都化为了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意识到,正是这次军训,让我学会了坚持。
它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放弃,勇于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它,走向成功。
如今,每当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都会想起那次军训的经历。
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它像一座丰碑,铭刻着我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路上,我学会了坚持,这份宝贵的品质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解析:
这篇作文以“成长的路上,我学会了坚持”为题,通过记叙一次军训活动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文章结构清晰,开头点题,引出主题;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军训中的艰难困苦和作者的心理变化,突出了“坚持”这一主题;结尾部分则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时,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文采。
此外,这篇作文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