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20·广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
“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
可以说,()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
历史文献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
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
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
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
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1)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脉相承包含源远流长表明
B . 浑然天成包含博大精深标明
C . 一脉相承蕴含博大精深标明
D . 浑然天成蕴含源远流长表明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
C . 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 . 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B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C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D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
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
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 .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 .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3. (9分) (2020高一上·梅县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澈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
B . 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
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
C . 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
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
D .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 .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 .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 .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语义学是深人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
B .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
D . 从诗歌的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
4. (12分) (2019高二上·蒙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
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
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
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
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
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
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
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
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
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
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
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
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
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
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
”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
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
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
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
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
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
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
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
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
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
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
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 . 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 . 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 . 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
姸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出补河平长。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迁议郎。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宇。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威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
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还尚书。
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毎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
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丛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聂欲东奔兖州羞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于恒人,每行观者盈集。
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
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邕遂死狱中。
允悔,欲止而不及。
时年六十一。
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B . 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C . 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D . 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成年时由尊长所取,对平辈或长辈称字,以示尊重。
常常与名构成近义或反义关系,文中“邕”和“喈”为近义。
B .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其中的《乐》失传,其余五部合称“五经”。
C . 黥、刖,古代五刑中的两种。
前者是在面部刺字,是较轻的一种;后者是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
D . 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士大夫。
是以装束代指身份,类似的如“纨绔”“白衣”“青衫”“五陵年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蔡邕谨遵孝悌之道。
母亲久病在床,他曾两个多月和衣而卧,随时照顾母亲;和叔父、堂弟同住,不斤斤计较,三代之间不分财产,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B . 蔡邕堪称儒生的楷模。
因经书年代久远,多有讹误,蔡邕在灵帝的支持下修订《六经》;熹平石经建成,一时间观习者如堵。
C . 蔡邕善鼓琴,且明于去就。
桓帝时,他因善鼓琴被征召入朝,却称病躲避,半途而归;后遇董卓礼遇,为报知己之恩多在宴会上为其鼓琴助兴。
D . 蔡邕城府不深。
董卓被杀后,他在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中提及董卓不禁叹息变色,结果惹怒王允而被治罪,最终死在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②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二下·沧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