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梁平县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重庆梁平县红旗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
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
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的一声停下。
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
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
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
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
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
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
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
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
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
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
你说这是为啥呀,二丫?”
二丫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
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
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丫的姑娘没有应声。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丫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
不叫二丫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
”二丫说。
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
”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
“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
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
”
不叫二丫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
”然后她说:“我要唱歌。
”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我也唱。
”二丫说,“唱完咱们爬坡。
”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
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丫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丫的姑娘愣着。
二丫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
”
二丫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
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
”不叫二丫的姑娘哑了声。
她看着二丫。
她们互相看着。
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
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
”二丫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
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
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
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
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
但是,没有。
沟川是干的。
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上留下不同颜色的斑迹。
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它。
”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
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中毒。
”
“不管它,”二丫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
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
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摘自《小说界》2011年2月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人物之间强烈的矛昏冲突,是一篇平淡无奇的作品。
B.“谁先看见村庄”既是“她们”比赛的内容,也表现了“她们”对家乡的眷念,还暗示“回家”是她们一个永远的期待。
C.“她们”用纸巾擦火车上的茶几和汽车玻璃,还擦了几次鞋,这一情节表明“她们”已经
完全融入到了城市文明中。
D.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手法来刻画“她们”,小说中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暗示了平凡的“她们”具有普遍性,写的是小人物却有沉重感。
E.这篇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人生况味,渗透着现实主义的苍凉之美。
(2)请从手法、结构、意蕴等方面对文章末尾划线的句子“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进行赏析。
(6分)
(3)作者安排“她们”擦掉口红和眼影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她们”是在南方谋生的农村姑娘,她们身上充满了城乡矛盾,结合全文探究“她们”矛盾的思想性格和普遍意义。
(8分)
参考答案:
(1)E (3分),B( 2分),C(1分)。
(C 项“已经完全融入”不够准确;A项“平淡无奇”错,应是平淡中见波澜;D项没有“肖像”描写)
(2)①运用比喻手法,将“黑夜”比喻为“汹涌的黑水”,形象地突出了黑夜力量巨大,将归家的“她们”完全淹没;(或者:运用双关,“黑夜”既实指天黑了,又象征一种看不见的巨大的力量,给人以无边的恐惧和未知的凶险之感)
②结构上,按时间顺序,水到渠成。
从开头的“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到“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再到“太阳早已熄灭了”再到“黑夜”,首尾照应,结构自然;
③以景作结,意蕴丰厚。
“她们”还未看见村庄,却已经被黑夜淹没,“她们”能归家吗?引人深思,含蓄地揭示了主题。
(每点2分,共6分)
(3)①使情节有波澜。
在“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中准备爬坡归家时情节陡生波澜,突然意识到化妆的“她们”回家会被认为是妖怪,擦妆的情节使“她们”归家的节奏再一次延迟放缓。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担心化妆会被家人责骂,可见其内心淳朴;以为擦掉化妆就很本色了,可见其天真。
③使主题更深刻。
“她们”回村前要先擦掉留有城市生活印迹的脸,否则很难被乡村接受。
城市不是“她们”的归属,而“她们”已不再本色,乡村也难回去,“回家”只是她们心里一个温暖的回忆,“回家”永远在路上,引人深思。
(每点2分,共6分)
(4)答案示例:
①“她们”既节俭又养成了城里人大手大脚的习惯。
为了省路费两年没有回家,但又用纸巾擦火车茶几、汽车玻璃,甚至擦鞋。
②“她们”爱城市人的美丽而回到家乡为了免遭非议又要保持乡下人的本色。
在城里她们涂口红、画眼影,每天都化妆,但回到村庄须回归本色。
③“她们”眷念故乡但又不得不在城市里打拼。
故乡又不知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
但为了省路费,多给家里寄钱,不得不留在城里打工。
④“她们”游走在城乡的夹缝间,处在想做城里人而不得,想归家而亦难的尴尬境地。
在这种城乡文化的碰撞中,“她们”矛盾的思想性格与生存现状让人心酸,具有普遍意义,引发社会思考。
(每点2分,共8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
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0.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1.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0. ①古老沧桑;②沉静落寞;③荒凉破败;④富于生机。
21. 观点一: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的确成就了史铁生。
在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而绝望的他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
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
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
观点二:不认同这种观点。
苦难并非史铁生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
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等多种情况,它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0.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首先阅读文章,然后找到描写地坛的多个语句或段落,最后用形容词概括地坛的特点。
第2节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写出了古老沧桑的特点。
第3节描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这些买鞋了地坛沉静落寞而荒凉破败的特点。
第4节中的描写:“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写出了地坛富于生机的特点。
本题可以分点从四个方面概括地坛的特点。
21.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
本题可以回答认同该观点,也可以回答不认同该观点。
回答认同的观点的理由可以结合文章中说的苦难的确成就了史铁生来谈。
作者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里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之事,一个人更应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方式。
走出心灵困境的史铁生,致力于写作,成就非凡。
在地坛的思考不仅医治好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且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更是以其作品给更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指引。
回答不认同的观点的理由可以结合文章和现实人生来谈理由。
如果没有疾病在他狂妄的年龄夺去他的双腿,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在极为需要人才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第三种态度还可以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苦难,给人的影响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回答时,首先要表明态度,再结合文章和现实实际阐述理由,做到自圆其说。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解答此题一定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文本分析,如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
这个话题很好。
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一草一木、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
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
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
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个小草,每一个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
丰子恺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
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
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
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
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
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
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
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
离上海华东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
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
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陈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
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
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种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0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弯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有情有意,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认识。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A项不矛盾,前者指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影响力大;后者指文明的特点是温文尔雅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C.项不合原文“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的意思;D 项“像个小孩子的嫩手”是用来比喻丰子恺画的“柔软、轻盈、美妙”的风格特点,不是指作品稚嫩。
(B得2分,E得3分)
(2). 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丰子恺绘画的风格。
(2分)因为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水是最灵动的。
这样的艺术是最具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有着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风姿。
(4分)
(3). 用来赞美丰子恺形象传神的绘画艺术。
(2分)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
“阿宝做媒人”这幅画中阿宝的原型阿宝在七八十年后,已有小孩变成老妇,可是那画中的神态我们还可以活生生的感触到。
(4分)
(4).丰子恺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强,“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
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
(2分)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