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9讲词类活用——根据词性思考是否有活用情况练习(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词类活用——根据词性思考是否有活用情况
【命题趋势】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
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词类活用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
【2019年高考课标1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
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考点详解】
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

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

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
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

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名词作状语
①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

例如:“嫂蛇.行匍伏”。

b.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a.表示每一。

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表示渐进。

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表示往昔。

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

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

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

[来源:学科网]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

【对点训练】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东昌之战,盛庸、铁铉围成祖数重。

张玉战死。

事急,能帅周长等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

复从战夹河,谭渊死,燕师挫。

能至,再战再捷,军复振。

(选自《明史·朱能传》,有删改)(1)事急,能帅周长等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

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

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改)
(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延祐元年
..,迁刑部侍郎。

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

”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

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

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1)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恭厉士众击走之。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

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

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后汉书·耿恭传》)(1)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

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

”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

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

”甫愍然为之改容。

乃得并解桎梏。

(选自《后汉书·党個列传》,有改)(1)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刘元振字仲举,黑马长子也。

随父入蜀,立成都。

会商、邓间有警,命黑马往镇商、邓,以元振摄万户,时年方二十。

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

宪宗伐宋,
驻驿钓鱼山,以元振与纽邻为先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奏以为成都经略使
...总管万户。

宋沪州守将刘整密送款求降,黑马遣元振往受之。

诸将皆曰:“刘整无故而降不可信也。

”元振曰:“宋权臣当国,赏罚无章,有功者往往以计除之,是以将士离心;且整
本非南人,而居沪南重地,事势与李全何异,整此举无可疑者。

”遂行。

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元振至泸,整开门出迎。

元振弃众而先下马,与整相见,示以不疑。

明日入城。

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

献金六千两、男女五百人,元振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

(节选自《元史·刘元振传》,有删改)(1)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台州黄岩民方国珍入海为乱,诏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泰不华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于温州,使夹攻之。

未几,国珍寇温,泰不华纵火筏焚之,一夕遁去。

既而孛罗帖木儿密与泰不华约以六月乙未合兵进讨。

孛罗帖木儿乃以壬辰先期至大闾洋,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

孛罗帖木儿被执,泰不华自分以死报国,语众曰:“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

”众皆踊跃愿行。

(节选自《元史
..·泰不华传》)(1)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

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

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

宋都䴙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

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藏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一州遂安。

(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1)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卓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信,字文实。

幼从伯父洪击敌兴州。

贼将方跃马出阵前,信直前擒之,以是知名。

累功至指挥佥事。

正统末,进都指挥佥事,守柴沟堡。

也先犯京师,入卫,进都指挥同知。


泰改元
..,守怀来,寇入不能御。

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

朝议以方用兵,不问。

累进都督佥事,代能为左副总兵,协镇宣府。

上言:“鹿角之制,临阵可捍敌马,结营可卫士卒,每队宜置十具。

遇敌团牌拒前,鹿角列后,神铳弓矢相继迭发,则守无不固,战无不克。

”从之。

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彭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宋如故延绥设总兵管佩印自信始也顷之,破寇高家堡。

三年与石彪大破寇于野马涧。

明年,寇二万骑入榆林,信击却之。

追奔至金鸡峪,斩平章阿孙帖木儿,还所掠人畜万计。

其冬,代李文镇
大同。

宪宗即位,信自陈前后战功,予世券
..。

成化元年冬,御寇延绥无功,召还,督三千营。

毛里孩据河套,命佩将军印,总诸镇兵往御。

寇既渡河北去,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

寇遂东入大同。

因诏信还镇大同。

六年,信与副将徐怒、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余匹。

玺书奖励。

信在边三十年,镇以安静,人乐为用。


性好营利。

代王尝奏其违法事,诏停一岁禄。

十三年冬卒于镇。

赠侯
..,谥武毅。

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

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

昌平侯既废,能以流爵弗世。

而信独传其
子瑾,弘治初领将军宿卫。

三传至曾孙
..炳。

(节选自《明史·杨信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
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B.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C.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D.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元,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年号启用的第一年称元年。

B.世券,犹“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D.曾孙,即四世孙,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

曾孙的儿子为玄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勇猛果敢,生擒敌将。

他早年便随伯父杨洪在兴州抗击敌人,敌将刚跃马来到阵前,他径直上前,擒获敌将,由此出名。

后因功升任指挥金事。

B.杨信积极进言,力推“鹿角”。

他认为“鹿角”临阵可御敌马,结营可护士兵,遇到敌人时可以与团牌、火铳、弓箭配合使用,便于防守,利于作战。

C.杨信两镇大同,颇有战功。

天顺四年冬,他代李文镇守大同;其后敌寇东人大同,他还镇大同。

天顺六年,与部将分道出塞,打败敌寇,荣获褒奖。

D.杨信守边有方,却喜营利。

杨信在边境三十年,所镇之地安定平静,人们也乐于被他任用;然而他喜欢谋求私利,因此被人揭发,被罚停一年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

朝议以方用兵,不问。

(2)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

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

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

光宗即位,典册与尤袤对掌。

故事,行三制并宣学士。

上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
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
..,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


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

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

初,孝宗以户部
..经费之余,
则于三省置封椿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

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
..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

除礼部侍郎。

时李皇后寝预政,因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

”上悚然。

除权兵部尚书兼侍读。

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

徙礼部尚书。

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

思言:“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佻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


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

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
..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弥远怀恚,思请去益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

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倪思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B.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C.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D.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 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受禅,本为上古时期部落推举首领的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水利、赋税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C.内帑,属于皇室私产,皇帝可自由支配,与官帑相对,官帑则是国库的钱财。

D.宗社,指宗庙和社稷,宗庙祭祀祖先,社稷庙祭祀土神谷神,古时常被合称泛指国家。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倪思才学卓绝。

按照旧例,学士要有一并起草三道制书的能力,皇帝专门就此对他考查,他一个晚上就起草四道令人称道的制书。

B.倪思见识高明。

他敏锐地发现宋金对峙胜败的关键点,建议执政者做到习俭、行仁、忧勤,增设谏官,并探访慰问将领。

C.倪思率直敢谏。

当时孝宗在三省分设封椿库作备用军费,后来经常被挪用,他直指其中的
弊病所在,受到朝廷关注,情况得到改善。

D.倪思性情耿介。

史弥远的一些作法干预朝政制度,他提醒皇帝注意前车之鉴并为之出谋献策,引起史弥远的忌恨,便主动请求离职。

8.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

(2)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

世为农家,九岁能文。

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
右拾遗
..、直史馆,赐绯。

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

禹偁献
《御戎十策》,帝深嘉之。

二年,亲试贡士
..,召禹偁,赋诗立就。

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即拜左司谏、知制诰。

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旱云未霑,宿麦未茁,民饥可忧。

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

’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

”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

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言。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

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①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

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

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

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

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

群鸡夜鸣,经月不止。

冬雷暴作。

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
..之书,止期身后”之语。

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

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

”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注]①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B.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C.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D.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谏官,职位与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

B.贡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因本场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C.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

封建时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赴泰山举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性格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王禹偁刚得太宗赏识就写文章规劝皇帝,在国家发生旱灾时,又上疏奏请减官员俸禄以应对灾害。

B.王禹偁关心边事,数次进言献策。

王禹偁对边疆事务颇有见地,所作《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高度赞扬,应对李继迁的策略也很准确。

C.王禹偁仕途坎坷,屡遭排挤贬黜。

王禹偁多次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仕途坎坷,太宗时被贬黄州,他作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心志。

D.王禹偁文才出众,乐于提携后进。

王禹偁富有才学,太宗召见,赋诗立就,还曾参与《太宗实录》的编写,并乐于提携有才华的后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

(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