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国土上分布的各个城市所处地势与气候不同,所
面临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洪涝
灾害已经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的阻碍,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针对
性的进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保证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
必要举措。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对策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河流水位上升,倒灌后淹没河岸
附近的城区;二是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不合理、不完善,致使雨洪不能被及时、顺利排出。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防洪排涝借鉴模式有误
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模式借鉴“苏联模式”,且其规划思想意识一直延续至今。

但苏联属高寒地区,降雨量少,城市下水道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模式与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地
区不相匹配,在我国疆域辽阔、雨水充沛的城市里直接套用高寒少雨地区的城市设计标准,
无疑不太合适。

特别是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年久失修,防洪排涝能力弱化或
消失等,为城区防洪排涝留下了重大隐患。

1.2 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迟滞、落后
新时代,我国城市呈跨越式发展,棚户区改造与建设的推广运行,致使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郊区变成了都市区,水泥建筑林立,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树木、农作物、草地等绿化植
被减少,地面坑塘、河道、湖泊等调蓄水面逐渐缩小或消失,地面设施硬化严重,地下基础
排水设施建设迟滞、落后。

地表结构的变化改变了雨洪水渗、蓄、净、用、排的循环过程及
地下水系的自然格局,使得城市内部水系受阻、整体排水不畅等。

这些都使得城市区域自然
肌理遭到破坏,调节雨洪蓄水能力下降,雨水下渗能力降低,高径流系数增大。

特别是硬化
地面,即不透水地面,也叫“死亡性地面”,遍布各大城市,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极大阻碍。

相关研究表明,一般绿地径流系数为 0.2 左右,水泥铺装或沥青道路径流系数为 0.9 左右,硬化地面的排水能力要低于绿地 8倍左右,高径流系数使得雨水迅速汇流、汇集,形成雨洪,
一旦雨洪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就会导致城市内涝。

1.3 城市规划中对防洪排涝考虑不足
(1)新时代,我国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偏低,排水能力不够,
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管线建设或调蓄隧道工程建设)没有综合系统考虑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建设标准思想。

(2)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城市经济
投资水利建设相对薄弱,资金不足,造成防洪排涝论证缺陷。

(3)“重污水、轻雨水”,雨污合流排洪方式在许多城市仍普遍存在,致使油污、厨房污水等流入雨水管道并不时沉积,堵
塞管道。

(4)防洪排涝、减灾救灾意识淡薄,自然灾害、灾难来临时或发生后,才知道加
强重视,而灾害、灾难被积极处理完毕后,其思想重视意识又随风而逝,未从源头上加以重视。

(5)交通道路、电力、供水、供暖、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建设不能同步实施,致使城
市对洪涝灾害自我调蓄能力降低甚至丧失。

1.4 气象风险预警能力稍显落后
人为破坏自然事件不断发生,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极端天气不时出现,而我国的气象风
险预测、预报、预警能力稍显落后,一系列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天气预报尚不能完全准确准
时报道,造成暴雨“爽约”。

以至于经常出现城市居民严阵以待,但大雨或暴雨迟迟没有出现
的局面。

预警不准,必将造成居民思想麻痹大意,应急准备不足,一旦灾害来临,后果必将
严重,直接关系防汛抗灾的成效。

2 针对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对策
2.1 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加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
不仅能够完成雨水的排放还能够实现雨水的净化,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重点注意城市排水口与河流衔接处,保证进入排水口的水经过了严格的排污处理;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内部排水系统的实际需要,结合人工排水与自然排水,人工排水加快了排水的
速度,但是同时也加快了汇流速度以及加大了洪峰,导致时段内洪水风险增加,有效结合自
然排水与人工排水,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最佳排水效果。

2.2增设海绵体提高城市蓄水能力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与城市地面建设,导致城市地面透水率降低以及下渗量减小有重
要关系。

因此,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地面的透水率情况,将地面透水率
纳入综合考量的范围,保证城市排水系统能够得到最佳利用。

在城市增设海绵体,有效增加
城市地面的渗透能力,加强地面水的渗透,结合星罗棋布城市绿带微滞洪,纵横串联,蚂蚁
雄兵立大功的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3防洪排涝监测
为确保城市防汛安全,提高对暴雨洪水、防洪排涝突发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城市防洪排涝监测站网,建立城市防洪排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完善城市灾害预报预警、防洪排涝调度与应急管理系统。

建立信息化监测管控机制。

2.4突出水土保持在根除城市内涝中的作用
加强对城市建设中的土方开挖、运输、堆置、填筑,以及基础桩基施工所产生的泥浆、
弃土(渣)等的科学处置,防止暴雨时泥浆、渣土挟带垃圾等杂物二次流往河道及排水管网,堵塞雨水管渠所导致的排水系统淤塞、排涝不畅而形成内涝。

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定期组
织开展建筑渣土泥浆非法倾倒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拆除沿河违章建筑,确保汛期排水畅通。

2.5 制订科学的防水防洪排涝标准
只有在统一标准的规范之下采取防水防洪排涝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防内涝效果,否则
没有了标准的规范,一切措施都将丧失意义。

在制订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一座城市的规模、
人口数量、致灾因子、气候特点、经济水平、承受风险的能力。

太高的标准不切合实际,没
有实用性,如果标准太低,则会让城市承受高风险,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要对城市的
洪涝风险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估,充分考虑洪、涝、潮等多种因素所产生的综合影响,最终
制订出最优的防洪排涝标准。

2.6制订分区开发与管理对策
根据洪水风险级别来划分城市的洪涝风险,制订针对性的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策略。


如河湖区域的洪水风险最高,应该加强管理,限制开发,保证不侵占河湖行洪断面,有足够
的空间可以用来蓄积雨水。

中风险的地区的防洪标准是不增加区域径流,在此基础上推行建
设项目,综合多元化的防洪排涝措施以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制订应急避险方案来应对无法
彻底消除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结语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城市上下游河道防洪工程、泄洪通道和蓄滞场所的防洪能力。

综合考虑洪涝特性和工程条件,妥善安排城市洪涝出路,合理划分城市防洪排涝分区。

综合
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并用,提高水利工程引排调控能力,使城市防洪排
涝的标准及能力逐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防洪排涝策略研究[J].居业,2018(11):29-30.
[2]邓少伟.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173.
[3]杨俊军.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7(07):23-24.
[4]李树深,黄腾.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现状与对策[J].河北水利,2018(07):24-25.
[5]戚勇,刘金金.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27(01):134-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