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专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4专题总结
政治必修4专题总结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6、世界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7、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9、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可知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
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
是正确的。
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代表人物:王守仁、贝克莱
⑵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代表人物:朱熹、黑格尔、柏拉图6、两个对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7、例句判断: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是伟人主导的。
⑶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心外无物”“仁者心动”“我思故我在”“闭眼悬崖”“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
知”“心想事成”
⑷客观唯心主义“上榜还愿”“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宗教迷信”“对流星许愿”“创世论”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恩格斯
解释:哲学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⑴因为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⑵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
的脉搏。
⑶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⑴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⑵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⑴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无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⑵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
⑶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
(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⑵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⑷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7、毛泽东思想: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三个代表”: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0、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中的食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物质是什么: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⑴自然界是物质的
⑵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⑶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⑷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
7、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⑴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是客观的。
⑶规律是普遍的。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⑷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⑸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1、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⑴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⑵要求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是物质: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⑵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产生意识
4、错误的意识与正确的意识的区别: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应
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7、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8、人为什么能够把握规律:⑴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⑵事物的本质是透过现象来表现的
9、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⑴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⑵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11、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1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于此
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⑶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扩展阅读:高二政治必修4单元总结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1.5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书P4-9)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起源: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3.哲学的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时代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人人都有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5.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6.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
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书P10-15)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源;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
3.why?(以选择题掌握):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代精神的升华(书P16-25)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上的精华...1.Why:它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任何反应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2.13
-1-
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1.5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书P28-34)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证明: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什么是物质:①物质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坚持可知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 1.自然界的物质性证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
物质代表共性一般较为抽象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特殊具体物质不等同于物
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对具体形态进行概括和总结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之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3.运动的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4.静止的特点: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运动与静止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的特征:①客观性;②普遍性
8.规律的方法论启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②人们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发展主观能动性
第二单元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书P35-41)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 1.意识的产生:①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征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人脑的地位: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②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与人脑的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5.意识的特征:①目的性;②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6.意识的作用:①(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意识的原理+方法论: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2.13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1.5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重视意识作用,重视精神力量。
8.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9.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性统一。
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书P42-51)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②主观能动性。
3.时间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认的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能够阻碍实践。
5.实践和认识的方法论: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②重视实践作用;③树立正确认识;④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①客观性;②条件性;③具体性3.认识的特征:①反复性;②上升性;③无限性。
4.方法论启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书P54-59)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联系的特征+方法论特征①普遍性②客观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③条件性(具体的,相对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④多样性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1.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
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的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2.部分的含义: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3.整体和部分的方法论
整体: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②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2.13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1.5
部分:①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离不开整体
4.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5.系统优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书P60-66)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表现主观: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的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量变的含义:是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
4.质变的含义: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5.原理+方法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第三单元第九课辩证唯物发的实质与核心(书P67-74)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同一性特点: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的。
4.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5.斗争性特点:无条件,绝对的,抽象的。
6.同一对立联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矛盾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
7.地位: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8.矛盾的特点:普遍性,特殊性9.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0.普遍性的方法论启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1.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2.特殊性的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13.特殊性的方法论启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普特关系原理:①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注意对应);②二者相互联结;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15.在一定条件下,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2.13
-4-
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做好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了解重点、难点极重要客观: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单元知识点整理20xx.11.5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它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特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原理+方法论
主要矛盾处于主体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后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点论、重点论原理+方法论)只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2.两点论:既要看到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3.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