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为何阙“月日名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5
Study of art
王羲之‘十七帖“为何阙 月日名白
祁小春
ʌ内容摘要ɔ 晋人尺牍一般都有专门的书式语词,
即于起结处书发信日期㊁发信人㊁具礼语词(顿首㊁白㊁报等),其程序为 月日名白……姓名白 (略称 月日名白 ),此为尺牍常见书式㊂一般来说,寄给远方的亲友是需要署日期名字的,‘十七帖“中大部分书翰是王羲之寄其友周抚者,前居浙东,后守西蜀,相距甚远,他们之间的信函是应该有 月日名白 的,但‘十七帖“中29帖中却无一帖署有日期姓名㊂
那么,晚唐张彦远‘右军书记“题词中所记 长一丈二尺㊁一百七行㊁九百
四十二字 的 贞观中内本 是真迹还是被 加工 过的摹本?‘右军书记“中收录的20条帖文是否据 贞观中内本 过录?张彦远真见过 贞观中内本 吗褚遂良是否对‘十七帖“作了 改动 编辑?通过本文考论,笔者形成以下几个观点:现存馆本‘十七帖“并不是其最初的原始形状㊂馆本㊁‘右军书记“著录本与 贞观中内本 都存在阙 月日名白 现象,因而可推定均非出自真迹本,而很可能是来自于已被 改动 和 编辑 过的某一流传系统㊂
ʌ关键词ɔ ‘十七帖“ 月日名白 张彦远 褚遂良 编辑 魏晋人书信尺牍一般都有尺牍专门的书式语词,即于起结处书发信日期㊁发信人㊁具礼语词(顿首㊁白㊁报等),其程序为 月日名白 姓名白 (下称 月日名白 ),此为尺牍常见书式,皆可于魏晋尺牍法帖及西域楼兰所出晋人残纸实物中得以证明㊂当然,也不是没有省略 月日名白 的 不款 尺牍 1 ,问题是尺牍一般在甚么情况下可以省略 月日名白 ?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收㊁发信人所在距离有关㊂一般来说,寄给远方的亲友是需要署日期名字的,‘十七帖“中大部分书翰是王羲之(303 361)寄其友周抚(? 365
)者,前居浙东,后守西蜀,相距甚远,当时书信传递至 1
古代书画著录用语,即阙作者名款之意㊂在古人尺牍,意为阙差书人名之意㊂如明顾复
‘平生壮观“著录王羲之‘游目帖“: 冷金纸㊁十一行㊁一百一字㊁不款㊂ ‘游目帖“为‘十七帖“中之一,阙 羲之 或 王羲之 名款㊂本文 不款 之范围不仅限名款,还泛指阙日期㊁具礼语(如 顿首 等)诸项,即无 月日名白 姓名白 尺牍者,均称 不款

少需要经旬月方可送达,也就是说王㊁周之间的信函是应该有 月日名白 的,但‘十七帖“中29帖中却无一帖署有日期姓名,为何如此?无疑需要加以
探讨㊂
这一疑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疑问,如晚唐 1 张彦远‘右军书记“ 2 (下称 ‘书记“ )题词中所记 长一丈二尺㊁一百七行㊁九百四十二字 的 贞观中内本 是真迹还是被 加工 过的摹本?‘书记“中收录的二十条帖文(下称 ‘书记“本 )是否据 贞观中内本 过录?张彦远真见过 贞观中内本 吗?褚遂良是否对‘十七帖“作了 改动 编辑?都将在本文加以探讨㊂通过本文考论,笔者形成以下几点观点:现存馆本‘十七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王羲之尺牍的面貌,但并不是其最初的原始形状㊂馆本㊁‘书记“本与 贞观中内本 都存在阙 月日名白 的相似点,因而可推定均非出自‘十七帖“真迹本,很可能是来自于已被 改动 和 编辑 过的某一流传系统㊂
一㊁有关‘十七帖“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包括书迹与文献两方面㊂以完整的书迹形式传世的‘十七帖“有两个系统:一是末尾有勅押和唐褚遂良(596 658或659)跋尾刻本,称馆本(或勅字本);一是传南唐李煜(937 978)得唐贺知章(659 744)临本置于 澄心堂 ,并刻以传世,称贺监本㊂学者均认为后者是伪作 3 ,故在此暂不论㊂后丛帖亦多收刻‘十七帖“的部分散帖,如‘淳化阁帖“㊁‘大观帖“㊁‘宝晋斋帖“㊁‘二王帖“㊁‘澄清堂帖“等㊂另外,还有世传唐人临摹本以及敦煌所出唐人写本:‘省别帖“(又称‘远宦帖“)㊁‘蜀都帖“(又称‘游目帖“)㊁‘瞻近帖“㊁‘汉时帖“以及英藏‘瞻近帖“㊁‘龙保帖“㊁法藏‘旃罽帖“㊁俄藏‘服食帖“
1
2
3 张彦远生卒年未详,学界亦众说不一㊂据毕斐近着‘<历代名画记>论稿“(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2008年)第三章第一节 张彦远其人其作 的推测: 只能大致说生于九世纪第二个十年,卒于公元876年之后㊂ 暂从毕说㊂
范祥雍点校本‘法书要录“卷十,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㊂又,‘右军书记“帖号皆依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㊂讲谈社,1974㊂
中田勇次郎‘中国书道史论考㊃十七帖“(‘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1巻㊂二玄社,1984 87)以为今传世河南本的贺监本恐怕是伪作,若真有贺监本的话,馆本倒可以当之㊂此法较有代表性㊂至于中方学者则完全否定贺监本㊂如周笃文‘敦煌卷子中发现得王羲之二帖古临本 兼谈 勅字本十七帖 “(‘文物“1980年第3期)即如是,并引徐邦达说为左证㊂
397
Study of art
诸敦煌写本 1 ㊂传世馆本‘十七帖“按照原帖排列顺序如下,共29帖:
1‘郗司马帖“,2‘逸民帖“,3‘龙保帖“,4‘丝布衣帖“,5‘
积雪凝寒帖“,6‘服食帖“,7‘知足下帖“,8‘瞻近帖“,9‘天鼠膏帖“,10‘
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14‘盐井帖“,15
‘省别帖“,16‘都邑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
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㊂据西林昭一的统计,传世的馆本共有七个流传系统 2 :
1.三井本(祁豸佳旧藏㊂全29帖,不阙)
2.上野本(姜宸英旧藏㊂阙10行:‘朱处仁帖“末1行与‘七十帖“9行)
3.王穉登本(阙10行:‘服食帖“末1行㊁‘知足下帖“3行㊁‘瞻近帖“首1行㊁‘朱处仁帖“末1行㊁‘七十帖“前4行)
4.开封博物馆本(冯铨旧藏㊂全文134行㊁虫蛀75字㊁存1160字)
5.上海博物馆本(吴宽旧藏㊂阙‘来禽帖“中 樱桃㊁日给滕 2
行㊂‘胡桃帖“第4行下6字残损㊂从‘儿女帖“至‘汉时帖“第2行中间有一道石裂纹,泐9字)
6.欠十七行本(魏道辅跋㊂阙17行:‘儿女帖“㊁‘谯周帖“全阙㊁‘汉时帖“2行㊁
‘药草帖“末1行)7.宋拓宝晋斋帖(卷四收‘十七帖“28帖,
阙‘来禽帖“㊂‘儿女帖“与‘谯周帖“顺序颠倒)·明刻宝晋斋帖本(其中掺入‘十二月六日告姜帖“成30帖㊂似出自上野本系统)
1
2 敦煌唐人临本‘十七帖“的编号分别为:英藏‘瞻近帖“(S .3753
)㊁‘龙保帖“,法藏‘旃罽帖“(P .4642),俄藏‘服食帖“(Д
x 11204)㊂宇野雪村主编:‘王羲之书迹大系㊃解题篇㊃十七帖“,东京美术,1990年㊂
从以上各系统情况看,三井本虽书法并非最佳,但帖文最全,且时代亦早(罗振玉定为唐拓,虽未必是,然至少为宋拓应无疑问),作为书迹文献考察还是此本为优㊂
以文字(释文)著录‘十七帖“的最早文献即张彦远撰‘书记“,其中共收录‘十七帖“20条帖文,
按原顺序列示如下:1‘郗司马帖“,2‘逸民帖“,3‘瞻近帖“,4‘龙保帖“,5‘
知足下帖“,6‘积雪凝寒帖“(与‘服食帖“合帖),7‘蜀都帖“,8‘诸从帖“,9‘旃罽帖“,10‘严君平帖“(‘谯周帖“合帖),11‘天鼠膏帖“,12‘朱处仁帖“,13‘省别帖“,14‘都邑帖“,15‘汉时帖“,16‘成都城池帖“,17
‘来禽帖“(与‘胡桃帖“合帖),18‘药草帖“,19‘虞安吉帖“,20‘儿女帖“
㊂以之核对馆本29帖,知‘书记“本帖数实为23帖(3合帖)
,缺6帖:‘丝布衣帖“,‘七十帖“,‘邛竹杖帖“,‘盐井帖“,‘胡母帖“,‘清
晏帖“
㊂现将两者做对比,以见‘书记“收录帖的存阙情况:
<书记与馆本帖目对照列表>
馆本1‘郗司马帖“2
‘逸民帖“3
‘龙保帖“4
‘丝布衣帖“5‘积雪凝寒帖“书记1‘郗司马帖“2
‘逸民帖“4
‘龙保帖“6
‘积雪凝寒帖“ʻ重重
馆本6
‘服食帖“7
‘知足下帖“8
‘瞻近帖“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书记6
‘服食帖“ʻ重重
5
‘知足下帖“3
‘瞻近帖“11‘天鼠膏帖“12‘朱处仁帖“馆本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14
‘盐井帖“15
‘省别帖“书记7
‘蜀都帖“13
‘省别帖“馆本16‘都邑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
‘儿女帖“20
‘谯周帖“书记
14
‘都邑帖“10
‘严君平帖“ʻ重重
20
‘儿女帖“10
‘谯周帖“ʻ重重
399
Study of art
续 表
馆本1‘郗司马帖“2‘逸民帖“3‘龙保帖“4
‘丝布衣帖“5‘积雪凝寒帖“馆本21
‘汉时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帖“25
‘药草帖“书记15
‘汉时帖“8‘诸从帖“16
‘成都城池帖“9‘旃罽帖“18
‘药草帖“馆本26
‘来禽帖“27
‘胡桃帖“28‘清晏帖“29
‘虞安吉帖“书记
17
‘来禽帖“ʻ重重
17
‘胡桃帖“ʻ重重
19
‘虞安吉帖“ (注:1.帖号从现行馆本顺序㊂2.‘
书记“著录原无帖名,表中为该当馆本之帖名)二㊁关于张彦远的 题词
张彦远在‘书记“卷首的题词中,对‘十七帖“有详细描述: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㊂一百七行,九百四十
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㊂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㊂以 贞观 两字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褾织成带㊂开元皇帝又以 开元 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㊂‘十七帖“者,以卷首有 十七日 字,故号之㊂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褾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字也㊂
据上可对张彦远所见‘十七帖“的以下情况加以确认:1.唐贞观内府真迹本㊂
2.全帖装为一卷㊂帖长一丈二尺,
一百七行,共九百四十二字㊂钤 贞观 ㊁ 开元 二字二小印,帖身为豪华装裱,褚遂良亲自监修制作,跋尾列当时大臣等排署㊂
3.‘
十七帖“是从内府所藏王书三千纸中,按照 取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的方针遴选编整而成㊂
4.‘
十七帖“因首帖有 十七 字,因以命名全帖㊂
以下具体分析张彦远 题词 含意,并就相关问题提出笔者看法㊂1.张云所见为贞观中内本,以其所描述的豪华装裱形式来看,应该是真迹本㊂然而对此笔者有疑问(下文详说)㊂
2.首先,关于卷数问题㊂‘十七帖“帖长一丈二尺,按照内府对所藏三千王帖采用的 一丈二尺为卷 的编整方法,‘十七帖“应为一卷㊂这里的问题是一卷的收帖量是否过大?参考褚遂良‘王羲之书目“ 1 (下称 褚目 )著录王羲之正㊁行书的分卷情况是:一卷平均收五帖左右,每帖行数长短不一,平均在二三十行左右㊂比如‘褚目“第六: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㊂得示慰吾频以服散三行㊂二十三日发至长安八行㊂羲之死罪,不审何定尚扶持四行㊂适远告承如常五行㊂ 一卷收五帖,共二十五行㊂按,第一帖有唐摹搨本传世,即‘奉橘帖“,五行,全文三十九字,行数与‘褚目“著录吻合 2 ㊂若以五行平均四十字计算,则第六卷所收五帖共二十五行,平均有两百字左右,这是一卷的大致容量㊂但‘十七帖“的一卷容量却大得惊人: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二字㊂很明显,唐内府在编整王书时,草书和正行书的每卷容纳标准是不一样的 3 ㊂
其次,关于印记和跋尾的排署问题㊂钤 贞观 ㊁ 开元 二字二小印,说明此真迹本帖曾藏贞观内府,传至玄宗朝,仍在内府未散 4 ㊂ 贞观 二字二小印即太宗手书Ѳ贞貞Ѳ观觀作成二连珠小印,没有问题 5 ㊂唯云 开元 亦复为 二字二小印 者,似为笔误,因为 开元 二小字印应为一印 6 ㊂谓跋尾列当时大臣等名衔排署者,可据唐徐浩‘古迹记“㊁卢元卿‘法书录“所录贞
1
2
3
4
5
6 ‘法书要录“卷三㊂帖号从中田勇次郎‘王羲之“编号㊂
模搨本‘奉橘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帖五行,每行字数不等㊂现按实际行数录‘奉
橘帖“唐摹搨本帖文如下:
据唐韦叙:‘述书录“,‘法书要录“卷四记载,贞观朝对内府右军等书迹的编整方法是 各随多少,勒成卷帙 ,可见并无一定准则㊂
唐徐浩:‘古迹记“,‘法书要录“卷三等多记录贞观大小王真迹至则天朝严重散落以及玄宗时复加收缀情况㊂‘法书要录“自序亦有相关记录,无‘十七帖“散落记录,可能至玄宗朝仍然在内府㊂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 叙古今公私印 条: 太宗皇帝自书 贞观 二小字,作Ѳ贞貞Ѳ观觀二小印㊂ 秦仲文㊃黄苗子点校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㊂
同上条: 玄宗皇帝自书 开元 二小字,成一印 ㊂唐元韦叙‘述书录“㊁卢元卿‘法书录“) (均‘法书要录“卷四)亦记录 上(玄宗)帝自书 开元 二字为印,以印之㊂
401
Study of art
观㊁开元朝大臣排署的记载以印证 1 ㊂其中 监 者与 装 者之名均上排署名单中,以‘十七帖“的装裱豪华程度看,可能监㊁装之事均为褚遂良负责㊂
问题是现存馆本‘十七帖“的跋尾与此排署形式完全不同㊂馆本后之跋尾形式为 勅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 ㊂中田勇次郎认为,首先,此形式与徐浩㊁卢元卿等所记载的排署形式不一致㊂其次,跋尾中的唐太宗勅押 勅 大字,与唐玄宗‘鹡鸰颂“的勅押酷似,疑为后人移花接木而来㊂再次,跋尾的 僧权 押署骑缝的位置也有问题 2 ㊂
3.‘
十七帖“是褚遂良从内府王书中遴选编整出来的,选编方针是 取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书记“题词)㊂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编制一套弘文馆草书习字范本之需要㊂编辑之后以何法复制?是摹搨还是刻帖?其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真迹)原有形式的可能?
4.‘
十七帖“首帖为‘郗司马帖“㊁启首云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因以 十七 命名全帖㊂这 十七日 是否是尺牍的日期?无论是与不是,为何此帖以后诸帖一律不见日期姓名?如果张彦远所见‘十七帖“为真迹,那么他收录在‘书记“中的二十条‘十七帖“帖文,是否据此真迹本过录?如是则会出现新的疑问:真迹本为何阙 月日名白
?以上诸疑,都是本论所需要加以检讨的主要问题㊂
三㊁ 贞观中内本 ㊁‘书记“本和馆本之间的关系
(一)‘书记“收录二十条帖文是否据 贞观中内本 过录
关于这个问题,松井如流(1900 1988)和中田勇次郎(1905 1998)
均 1
2
唐徐浩‘古迹记“(前出)记载: 太宗皇帝肇开基业㊁大购图书,宝于内库㊂锺繇㊁张芝㊁芝
弟昶㊁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㊂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以 贞观 印印缝,命起居郎臣褚遂良排署如后:司空许州都督赵国公臣无忌 兼太常卿扶阳县开国男臣韦挺 (加褚遂良共11名)㊁ 玄宗开元五年十一月五日,收缀大小王真迹得一百五十八卷,大王正书三卷黄庭经第一㊂画赞第二㊁告誓第三㊂臣以为画赞是伪迹,不近真,行书一百五卷并不着姓名帖,草书一百五十卷以前得君书第一,小王书都三十卷,正书两卷(略)㊂跋尾排署如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舒国公褚无量 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兼侍中监修国史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臣璟 (共5名)㊂此外,唐卢元卿‘法书录“)(前出): 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琅琊王廙字世将书一卷:沈炽文满骞徐僧权㊂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郎臣褚遂良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济南县开国男臣康皎㊂ (共14名)
等,还有详细的排署记录,兹略之㊂中田勇次郎:‘中国书道史论考㊃十七帖“(前出)

做过相应研究㊂松井在‘十七帖小考“ 1 中,从现今最完整的三井本中,抽出与‘书记“本二十帖对应的二十三帖作长度测量,结果为 一丈一尺有余 ,接
近 贞观中内本 的 一丈二尺 2 ,松井据此得出 ‘十七帖“原型的顺序和帖数与‘右军书记“所著录者基本相符,应该可信 的结论㊂中田勇次郎的观点基本与之相同,他从上野本中抽出与‘书记“本二十帖对应的二十三帖,作了长度㊁字数㊁行数㊁行间距的测量,结果是:长度一丈一尺五寸二分(基本与松井同)㊁一百八行㊁九百四十六字(以‘谯周帖“为二十九字计算)㊂这个结果与 贞观中内本 的 一丈二尺㊁一百七行㊁九百四十二字 相比,长度略短四寸八分㊁多出一行四字㊂据中田的解释,多出的一行四字,可能是因为刻帖时对字㊁行做了调整及释读和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的㊂比如‘书记“本中有三个 具 字若释作 一一 ,则增多三字㊂‘书记“本中还有一字占一行者共三行,若其中一行不记入行数的话,就正好是一百七行 3 ㊂
根据松井㊁中田二人的检测结果可以认定,张彦远收录在‘书记“本中的
二十帖,即其所见 贞观中内本 中帖,前者应据后者过录㊂‘书记“本二十帖
释文与馆本一样,均为阙 月日名白 的不款之帖,这就意味着张彦远所见 贞观中内本 亦必如是而后可(详后)㊂同时也得证明馆本与‘书记“之间的渊源关系:前者虽晚出,已非后者原有形式(帖数㊁顺序不同),但正因为有张彦远 贞观中内本 的记述,才证明其中至少二十三帖必出自‘书记“帖㊂(二)诸本的顺序与时间及其关联
馆本是书迹,‘书记“本是文献著录(释文), 贞观中内本 仅是一条文献
记载,我们根据其中任何一项资料都难以推测‘十七帖“的原有面貌㊂然此
三者之间有无必然关联?则一直是‘十七帖“研究的重要问题㊂所以只有将
此三者打通,确认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突破口㊂通过以
上松井㊁中田二氏的实证测量结果,已可确认三者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此为考察 贞观中内本 提供了彼此互证之可能㊂
1
2
3 松井如流:‘中国书道史随想“所收㊂二玄社,1977年㊂
松井如流同文,利用当时中㊁日学者有关唐尺的最新研究成果(足立喜六‘汉唐の尺度及
び里程考“㊁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㊁罗福颐‘传世历史代古尺图录“),确定唐尺与日本曲尺度量单位相同㊂先以三井本29帖测量长度为 一丈四尺(除去勅字部分) ,则 贞观中内本 的 一丈二尺 显然容纳不下;再以与‘书记“20帖对应的三井本23帖测量,长度为 一丈一尺有余 ,显然近似 贞观中内本 的 一丈二尺 ㊂
中田:‘中国书道史论考㊃十七帖“㊂
403
Study of art
通过书记与馆本帖目对照列表可以看出,‘书记“本与馆本比较,不仅帖数少,三个合帖,而且顺序也不一致,可见馆本与‘书记“本非同一系统,距离 贞观中内本 就更远㊂馆本‘十七帖“的成立时间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意
见是应在五代南唐李后主时代(937 975) 1
,
因而其书迹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存了张彦远所见㊁所著录的‘十七帖“之旧貌?此不能不疑㊂在这一方面,敦煌石室所出唐人临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㊂周笃文指出敦煌唐人临本‘瞻近帖“与‘龙保帖“二帖临在一处,正好与‘书记“本中第3㊁4帖的次序相符 2 ㊂这说明敦煌写本‘瞻近帖“㊁‘龙保帖“乃早于馆本且未必晚于‘书记“本的书迹资料 3 ㊂其他两件敦煌写本‘旃罽帖“㊁‘服食帖“的时代,亦当与之大致相近 4 ㊂至于传世墨迹摹本‘游目帖“㊁‘省别帖“㊁‘瞻近帖“㊁‘汉时帖“
诸帖,虽具体时间未能确定,要多为唐人临摹 5 应无问题㊂这些唐临摹本‘十七帖“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书迹㊂若以上推证能够成立,则‘书记“题词中所描述的 贞观中内本 ,其面目亦应距此不远㊂
四㊁ 贞观中内本 亦阙 月日名白
据中田等以馆本测算结果,可以推知张彦远所言 贞观中内本 亦当阙 月日名白 ㊂然 贞观中内本 若为真迹,则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应该阙 月日名白 的㊂在此,首先让我们对魏晋尺牍的基本形式有一个大致了解㊂
(一)魏晋时期日常存问型尺牍的基本形式
古代书简形式,一般由称谓㊁开头语㊁正文㊁结束语㊁落款以及封题等项
1
2 3
4
5 对此学界尚有不同意见㊂中田勇次郎考证馆本应成立于五代南唐李后主时代(‘中国书
道史论考㊃十七帖“)㊂西林昭一则认为现行‘十七帖“的原形,应在 玄宗期以后至德宗期,即大约八世纪中叶成立㊂ (‘王羲之书迹大系㊃解题篇㊃十七帖“㊂(前出)
周笃文:‘敦煌卷子中发现的王羲之二帖古临本 兼谈 勅字本十七帖 “(前出)㊂周笃文上文(前出)认为敦煌墨本的临写时间应晚于唐张彦远著录‘书记“时,因为以敦煌
临本‘龙保帖“以及‘淳化阁帖“㊁‘三希堂法帖“所收同帖文止于 见 字,后之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皆阙而未临,而张彦远著录帖文不缺,故断前者必晚于后者㊂按,馆本‘龙保帖“亦无缺文,若谓‘书记“著录后此帖遂残,敦煌墨本㊁‘淳化阁帖“㊁‘三希堂法帖“皆因据此残本而帖文不全,那么就无法解释宋刻馆本何以无缺㊂笔者不同意周笃文的年代断定㊂周笃文上文以‘瞻近帖“㊁‘龙保帖“为唐临㊂以敦煌所出文书大部分为唐代写本,故定为唐临本应无问题㊂只是具体时代未能确定㊂
‘省别帖“为唐人双钩模搨本,以模搨水平而言,当与‘丧乱帖“属同一档次,是唐代较早时
期之物㊂据杉村邦彦‘王羲之游目帖考“(‘书论“第36号,2008年)考证,‘游目帖“乃据馆本‘十七帖“所临,成立时间当在南唐(937 975)‘十七帖“刊刻以后至北宋淳化三年(992
)之前这一段时间㊂
目构成,并形成其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即书式㊂书式普遍存在于古今书简之中,如果对古代(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和近代(元以后)尺牍的构造做大致比较,可约略为以下几项:
古代尺牍:日期㊁署名ң开头语ң正文ң结束语ң落款(署名)
近代尺牍:称谓ң正文ң结束语ң落款(署名㊁日期)
在书式上不难发现,古今书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异者仅在于 日期署名 前后位置上的掉换及称谓使用的不同而已㊂一般来说,王羲之尺牍开头作 某月某日羲之顿首 只自署其名而很少称对方名;而近现代尺牍,则多以对方称谓开头㊂清王澍(1668 1743)尝论: 古人凡与人书,多以己名置所与书人之前,言某人致书于某人也,今人多倒置㊂ 1 正看出古今书信格式上有此差异特征㊂魏晋尺牍按照其基本构成可分为三段:起首㊁正文㊁结尾,三段中所使用语词各有不同㊂一般来说,起首和结尾是尺牍书式既定的套话语词,分不同场合变通运用,主要据与收信人的关系决定,故分别附加A㊁B二项反映其变化㊂以下以王羲之尺牍(‘书记“174帖)文为例,置于 三段格式 中以确认各项语词在三段格式中的所在位置和作用,并结合‘十七帖“予以考察:
尺牍三段构成表
王羲之尺牍文‘书记“174帖
与收书人的关系与平怀(平辈)书
起首 A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
B便涉冬日,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
正文得七月未时书为慰㊂始欲寒,足下常疾,比何似?每耿耿!吾故不平复,忧悴㊂
结尾 A力困不一一㊂
B王羲之顿首㊂
起首段:A区间书日期㊁名㊁具礼语等,一般多为定式套语,与结尾段中
1 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六‘司州帖“条,清乾隆年间沈宗骞校刊本,上海涵芬楼影印寿县孙氏小墨妙亭藏原刊本㊂
405
Study of art
的语词一样,变化不大,相对固定的程序套语频繁出现,前后具礼项的基本程序为 月日名白 姓名白 ㊂具礼语词据尊卑关系和礼数轻重程度之不同而选择使用,一般不出 白 ㊁ 告 ㊁ 报 ㊁ 顿首 ㊁ 再拜 ㊁ 敬问 等语词范围㊂上举尺牍与平辈,故仅 顿首 一次,不重迭㊂B 区间是进入正文的前介部分,多书时节问候语,按尺牍惯例,此处应叙 时令 ㊁道 寒温 ,就是胪列一些诸如夏热㊁秋凉㊁冬寒之类的时节问候语㊂按,检‘十七帖“诸帖,起首段不仅无A 区间语词,连B 区间语词亦多阙如,极不自然,疑被删除㊂
正文段:叙事,如奉书答书㊁问候祝颂㊁通报近况等文辞,随事应时,并无
硬性规定㊂检‘十七帖“,‘郗司马帖“首云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帖未去㊂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一般以为,此 十七日 即 月日名白 语词,非也㊂此句实际上应是正文段中语,相当于上 尺牍三段构成表 中‘书记“174帖正文段中之 得七月未时书为慰 之内容,均表述得对方消息为慰之意,而非起首段A
语词㊂如是,则‘十七帖“中无一 月日名白 之帖存焉㊂
结尾段:A 区间缀以结束语词,
亦多为定式套语,如王羲之尺牍多言 力不一一 ㊁ 不具 ㊁ 力及,不一一 ㊁ 及不一一 ㊁ 力困不一一 等等㊂B 区间署名具礼,一般多署全姓名,起首㊁结尾段的具礼语(如 顿首 等)须前后统一,如 某(名)顿首 某某某(姓名)顿首 之型较为常见㊂检‘十七帖“,多阙结尾段A ㊁B 区间尺牍惯用语词,如: 不具 ㊁ 不一一 ㊁ 不次 等(除了‘诸从帖“尾有 不复一一 外)㊂关于尺牍书简程序研究,笔者另有详考 1 ,兹不赘说㊂
(二)在何种场合下尺牍可省略 月日名白
是不是所有魏晋尺牍皆须按照如此样式书写?当然不是㊂尺牍最多见
的省略情况就是阙 月日名白 ㊂现在讨论在甚么情况下可以省略 月日名白
?其原因如下:1.省略
月日名白 与收㊁发信人之间所在距离有关㊂当日或一两日即可送到对方的书简,可省略日期㊂此据梁陶弘景(456 536)
‘真诰“ 2
所收杨羲(330 ?)与许玉斧(许翙㊂341 370)一连尺牍得以证明㊂如杨羲尺牍文有 羲明日早与主簿至墓上省之也,晚或复觐㊂ 据这些内容可知,收发信
1
2
可参阅拙著‘迈世之风 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第3章 王羲之尺牍研究(下) ,台北:石头出版社,2007年㊂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七㊁八,‘真诰“,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所收,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第637 640册,1924 1946年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