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JSA、SCL分析方法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安全分析(JSA)、安全检查表(SCL)
分析方法介绍
一、JSA的作用和应用范围
1.工作安全分析(JSA)的基本概念
Job Safety Analysis简称JSA。
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进行安全分析,识别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
与作业危害分析方法相似(JHA),主要区别是风险评价方法比JHA多了一种LEC评价法,如果风险评价采用(R=L*S)矩阵法,则与JHA相同。
2.JSA的目的和作用
--关注日常的操作;
--全员参与、提高对危害的认识、提高识别新的危害的能力;
--制定完善操作规程、落实正确的控制措施和方案;
--提高安全标准,改善工作条件,消除重大危害,减少事故;
3.JSA的应用范围
适用于以下作业活动:新的作业;非常规性(临时)作业;工艺、环境、设备设施、人员等发生变更;评估现有的作业
二、JSA的管理流程
管理流程:工作任务的审查--JSA程序的实施--作业许
可和风险沟通--现场监控--总结和反馈
1.工作任务审查:
提出工作任务:现场作业人员和工作任务负责人
任务审查:基层单位负责人,判断是否需要做JSA(无程序管理、控制的工作;新的工作;有程序控制,但工作环境变化或者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程序未明确的危害;可能偏离程序的非常规作业;现场作业人员提出需要进行JSA的工作任务),明确执行JSA的人员,明确工作计划
2.JSA程序的实施
1.成立JSA小组:
--JSA小组组长:由基层单位负责人指定,通常由完成工作任务的班组长担任,必要时由技术或设备负责人担任--JSA小组成员:由管理、技术、安全、操作等人员组成;熟悉JSA方法,了解工作任务、区域环境和设备,熟悉相关的操作规程。
2.工作准备
收集资料、信息,现场查看:曾出现过的HSE问题和事故;是否使用新设备;环境、空间、光线空气流动、出口和入口等;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施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需要作业许可,及作业许可的类型;是否有严重影响本工作任务安全的交叉作业;其他。
3.JSA的工作步骤
第一步:把工作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或步骤
不可过于笼统;不可过于细节化;参照原来的标准操作
程序;步骤确认;
第二步:识别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骤的危害
能引起人员的伤害或对人员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识别危害时应充分考虑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五个方面和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
危害识别的类别有: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与代码》。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生理的、行为的、其他危害(如环境)
第三步:评估风险
风险评价方法: LEC法、风险矩阵法…(见后面附件)第四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讨论新的或更安全、有效的工作方式;消除;减少/代替;工程控制(隔离、上锁、连锁等);管理控制(程序、工作许可、减少暴露时间等);个人防护设备
三、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1.危害识别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伤害怎样发生
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动,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作业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火灾和爆炸;
——跑、冒、滴、漏、混;
——坠落、冲击与撞击;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设备的腐蚀、失效、老化;
——有毒有害、易燃易炸物料、气体的泄露;
——可能造成工作环境破坏的活动、过程和服务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
4.违反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人才伤亡;
财产损失;
设施、设备毁坏
工作环境破坏
公司形象损害
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
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爆炸、泄露、台风、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四、风险控制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重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1.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
(1)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消除风险的措施;
——降低风险的措施;
——控制风险的措施。
(2)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
——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2.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1)可行性、可靠性;
(2)先进性、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
(4)技术保证和服务。
3.编制风险评价报告
编制的风险评价报告经公司HSE委员会批准。
4.更新危害及风险信息
(1)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有新、改、扩建过程;
——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
(2)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内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危害识别结果。
且当进行基建、生产日常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停工、检维修作业、变更等活动前均应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相关识别频率与方法参考下表:
附件1:工作安全分析-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工作安全分析(JSA)记录表记录编号:日期:
注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D=L*E*C
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区域/工作活动:设备/设施:
分析人员:日期:
注:风险度(R = L×S)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