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假期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假期作业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说明( )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2.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据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5.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

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

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这些举措( )
A.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
B.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
C.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
D.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
6.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内容为
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7.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任议员。

该规定( )
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
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
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
8.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9.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

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
C.改变了西方的阶级结构
D.得益于工业化的完成
10.张树平说:中国古代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

这里的“现代”是指( )
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11.阅读下表,这说明20世纪初,清朝政府( )
A.建立了考试选用官吏制度
B.建立了公务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度
C.仿效西方建立起文官制度
D.建立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功能
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
C.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
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
13.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

该规定( )
A.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
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
14.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15.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

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

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16.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

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监察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

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和1925年《国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设置监察部”的规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规定:“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

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监察委员保障法》,保障委员的监察权力。

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

1937年,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监察区,派遣监察使。

监察使不但行使弹劾权,且负责监督各区内公务员的行动,考察人民疾苦和冤情及区内公署之设备等事项。

——张爱华、王占华《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实践初探》材料三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保障了我国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衔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

(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立法的意义。

(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

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

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

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

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

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

(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

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

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二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审查考核)。

……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

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高二历史国庆假期作业二
1、解析:A 西周时,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动摇,平民可以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2、解析:D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是官员的考核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

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

3、解析:A 由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成绩,判断其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错误判决做出改判意见,主要职能是监察郡县吏治,故选A项。

4、解析:B 依据题干“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权力在地方,依据题干“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可知选官权力在中央,因此题干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

5、解析: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神宗时期,“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
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证边远地区录取名额,从而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故选A项。

6、解析:C 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项。

7、解析:B 根据材料“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任议员”可知,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不允许文官介入政党政治活动,体现了文官的“政治中立”,有利于推动政治和管理分离,故选B项。

8、解析:B 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考试的内容可知,英国侧重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故B项正确。

9、解析:A 西方国家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文官制度法律化、规范化,有利于各级政府选用成绩优秀者担任文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政治中立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延续性,B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形成并未改变西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结构,C项错误;文官选拔的制度化、规范化并非在工业化完成的情况下才能实行,排除D项。

10、解析:C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又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从贵族政治演变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趋于制度化和体系化。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11、解析:D 据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
‘酌加擢用,优予官阶’”可以得出晚清时期建立了学堂选官;依据材料“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建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D项正确。

12、解析:A 据材料“发明实事之关系”“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历史真实,同时,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及价值观,故A项正确。

13、解析:B 题干中参加高级文官考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

14、解析:A 根据“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知重要职位公务员由国民党任用,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A项正确。

15、解析:A 根据“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可知,国家重视党内意识形态的培养,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党群关系的信息,也没有涉及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排除B、C两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已经是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6、解析:C 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

17、答案:
(1)演变: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监察区数量增加。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地方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

(任答其中三点
(2)孙中山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影响;《国民政府组织大纲》的影响;遏制国民政府官员违法及腐败行为的现实需要;在抗日战争期间推动全民族抗战和统一战线的需要;巩固国民政府统治的需要。

(5分)
(3)为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分)
18、答案:
(1)新变化: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

背景: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

(6分)
(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忠诚本职;以年资和成绩加以考核;职务常任。

作用: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拔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6分)
19、答案:
(1)历史背景:清政府统治的危机;科举制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新式学堂的出现;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5分)
(2)评价: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

(5分)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干部制度的年轻化和专业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分)
20、答案:
示例一: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分)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

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

(8分)
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2分)
(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二: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2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

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8分)
由上述史实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录取方式等发生变化。

(2分)
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2分)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

(8分)
由上述史实可知,科举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促进儒学发展的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