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水肿四例
病案一:尤某,男,43岁。
主诉及病史:5年前曾患肾炎,经治病情有所缓解。
某日忽然发烧(体温达38~40℃),腰痛,尿短赤,双足浮肿。
经服用消炎、解热、利尿等西药无效。
继而小便点滴皆无,大腹肿胀,全身浮肿较甚,干呕不能食,气短烦躁,心悸神呆,昏愦不寐。
检查:尿蛋白(++++),尿素氮149mg%。
经几个大医院均诊断为尿毒症,预后不良。
遂请余会诊。
诊查:脉沉数兼有紧象,舌苔黄腻,腹部膨隆,按之有压痕。
辨证:病因肾之脉络素郁,复因热毒之邪入侵,以致热势弥漫,脉络壅塞,气血流通受阻,水液内不得输于膀胱,外不得泄于皮肤,气化逆壅于上,遂发生凌心侮脾诸证。
治法:应以清热、通络、达郁、恢复肾之主水功能为主,以增强心力、补脾助运,平逆行水为辅。
处方:黄柏30g 知母30g 公英30g 杞果30g 党参20g 黑丑15g 丁香15g 杏仁15g 黄芪15g 干姜15g 远志15g 桂枝15g 木通10g 半夏10g 山萸肉20g 黑生地50g(切碎)
嘱其连服药2剂(开方时已下午3时),下午5时服第1剂
头煎;至夜间12时将第2剂头煎再服;翌晨7时将2剂之次煎合服。
患者服药后,第2日傍晚排尿约300ml,渐能入睡;一夜排尿数次,一次比一次量多,浮肿减轻。
第3日腹胀干呕好转,精神亦较好,全身微有汗意。
检查:尿素氮降至80mg%。
脉象亦略见缓和,舌苔稍退。
嘱其再服前方药,1日1剂。
服药2剂后病情日益好转,但每至夜半时分心中烦躁不安达2小时,知其心脉仍有邪热郁闭,遂用栀子、远志各10g,连服2剂而愈。
病案二:常某,男,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重症肾炎尿毒症,在本院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上级医院住院医治,病情日益发展。
诊查:邀余会诊时已神志不清,不能对答。
10余日未进饮食,气息奄奄,脉微细按之欲无。
检查:尿素氮149mg%。
辨证:此乃肝肾阴虚,风阳上越,中气太虚不能维持经络气化运行,危在顷刻。
勉为疏方。
处方:大熟地50g(切碎)大生地35g(切碎)肉豆蔻25g (切末)枸杞果50g
二诊:服此药1剂精神好转,能稍进饮食;服4剂后,食欲稍好转,体力渐渐恢复,能起坐饮食,惟浮肿一日比一日加重。
此乃肾之利水功能未能恢复,脾之运化功能较弱,水液蓄流于脏腑、肌肉、皮肤之间。
今其人能食,气力较充足,水液不能完全
蓄流于中而外溢于皮肤,故使全身浮肿日益加重。
尤在泾曰:“……病人脏者深而难出,气竭不复则死,入腑者浅而易通,气行脉出即愈。
从口流四肢者,病自内之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病自外而之里故不可治。
”据此,凡病由内向外转归是为顺症,今只要补助正气,恢复其肾主水液和脾主运化之功能,加以宣泄皮水之药,即能使浮肿消退。
处方:党参20g 甘草10g 半夏10g 杏仁10g 茯苓30g 泽泻10g 干姜10g 知母10g 麻黄10g 桂枝10g 双花10g 公英10g 生地35g 杞果40g 公丁香10g
三诊:上方药连服7剂,尿量增加,身汗出数次,水肿逐渐大消。
患者出院后继续服上方药月余而愈,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
追访7年余,一直正常工作。
病案三:李某,女,23岁。
主诉及病史:患肾炎1年余,住某医院治疗数月而不效。
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较甚,羸弱不能起床。
检查尿蛋白(++++),肾功能低下,前医仍按常规消炎利尿来治疗,每日注射大量青霉素。
辨证:知其用寒凉过度以致阳气大伤而从未滋阴,阴分又极其亏虚。
治法:治宜行水滋阴,温肾达络。
处方:党参20g 黄芪10g 甘草10g 黑丑10g 杏仁10g 半夏10g 生地50g(切碎)枸杞果50g 公丁香10g 干姜10g 桂枝10g 远志10g
连服上方药10余剂,浮肿腹水痊愈。
病案四:某患者,男。
主诉及病史:14岁患肾炎,在长春各医院治疗数月不效,遂转至上海某医院治疗,每日服用大量激素(强的松60mg)住院3个月仍不少愈。
不能起床,神情淡漠,沉默少言,眩晕较甚。
遂请中医治疗。
诊查:诊时患者腿软,小便赤涩;全身浮肿,两足尤甚,按之有压痕;脉弦大而数。
辨证:此证属肾阴大虚不能养肝,肝阴虚极而阳气浮越。
处方:生地35g 枸杞果50g 公丁香10g
煎水服之,1日1剂。
上方药连服7剂而精神好转,能起坐言笑。
继服药15剂病情进一步好转,乃令其将强的松减至20mg,并投以治慢性肾炎综合方。
处方:党参20g 黄芪10g 葶苈子10g 杏仁10g 黑丑8g 甘草8g 干姜10g 知母20g 黄芩10g 远志10g 桂枝10g 公英10g 大生地35g 公丁香10g 枸杞果50g 五味子10g
服上方药10余剂后诸症好转,乃停服激素。
继服药至30余
剂时病痊愈。
按语水肿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均可使全身气化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水液潴留,泛滥为肿。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肾虚不能温脾土,致脾不健运;水湿停聚,则湿困脾土;脾虚气血乏源,血不化精,肾精亏乏则肾气更虚。
故辨证中应注意本病的寒热、虚实、阴阳及脏腑之间的转化。
例一为邪热弥漫,伤及肾阴,肾与膀胱开合失司,气化失职,水液泛滥,故清热养阴、利水消肿,佐以益气调中。
例二为脾虚不能制水,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故以参、苓、草等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以麻黄、杏仁、桂枝等宣肺利水。
例三为脾气虚弱兼有肝肾阴虚,故治以益气健脾,滋阴补肾。
例四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肾性水肿,治以标本兼顾,祛水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壅滞。
四例均为肾性水肿,其用药特点为扶正祛邪、养阴益气、利水消肿。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27-529,段英廉医案。
段英廉(1904-1986),辽宁省铁岭人。
主任医师,15岁即从舅父张凤楼学医,19岁在本地行医,后又转至海龙县、长春市等地悬壶。
1954年调长春市中医院工作,曾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曾为该院名誉院长。
还先后被卫生部聘为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主任医师级考试委员会委员,还曾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临床擅长内科,尤其对肾炎、臌胀等杂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喜用简方和验方,药虽平淡,但常获奇功。
曾撰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