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定荡力桩功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定荡力桩功浅析
中定荡力桩功浅析孙宇中定荡力桩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大家、当代太极拳明师李恩久先生依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及陈鑫拳论所言腰劲要下去,问地要力,结合太极推手实战要求和力的由腰腿而腰而手,节节贯穿,节节相催的传递原理而创造的,旨在发展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受刺激后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快速收缩做功能力(即发展反应力量)的功法。
此桩功是传统太极理论与现代运动人体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其功效显著。
经过此桩功训练和其他推手的专项训练,李先生的弟子们战绩辉煌,先后取得了十五个太极推手全国冠军和难以计数的省市冠军。
无庸置疑,它已成为太极推手与散手的必修基本功之一。
现就其原理予以浅析。
静力姿势分析中定荡力桩静立姿势要求:
静思凝神,摒除杂念;头领顶劲,有刺破苍天之思;立身中正,有背倚青山之想;沉肩坠肘,两臂圆撑,有环抱巨树之念;屈膝屈髋,开胯圆裆,十趾抓地,脚有入地三尺之意。
思想和身体统一协调,使全身对拉拔长,支撑八面,稳如泰山而又一身背五弓,无处不蓄满弹性力,特别是膝关节更是积蓄了较大弹簧劲,即拳论所言蓄劲于膝。
此时身体所受外力主要是重力和支撑反作用力,两者大小相等,
1/ 7
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肌肉与韧带拉力即身体内力与重力矩共同维持着平衡状态。
而两臂圆撑,两腿成拱形,从结构力学来说是最佳承受外来压力姿势。
此时各大肌群保持适度紧张,思想上有意识地做各种想象,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训练。
因为人体平衡是要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积极的想当然能减少精神紧张,增强神经-肌肉系统调节功能,使主动肌更有效地收缩而对抗肌充分放松,再加上呼吸深沉匀长,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保证大脑和肌肉的氧供应,减少能量消耗,从而实现节约化,延续疲劳的到来,从而增强肌力以及肌耐力。
有意识地使身体松沉可使身体各环节重心下降从而带动总重心下降而加强了身体稳定性,再加上十趾抓地,增强接触点牢固性,也有利于身体稳度增强。
需要说明的是,人体在维持平衡过程中,不可能绝对静止。
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存在造成了人体总重心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肌肉的张力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保持严格不变。
其实人体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
所以即使是此桩功的静力姿势也是与中定荡力的名称相符合的。
荡力原理分析根据力学原理,人体整体的运动是通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作用,通过人体内力的合效应引起人体特定外力,
---------------------------------------------------------------最新资料推荐------------------------------------------------------ 从而使人体发生整体运动。
荡力桩的左右(或前后)荡动就是依靠下肢肌肉离心向心收缩(人体内力)而完成的。
在此过程中人体给地面以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同时地面以支撑反作用力(人体外力)作用于人体,从而使人体荡动。
而人体作为一个活的力学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控制调节,具有积极和可控的特点,因而对整个人体而言,肌肉收缩的人体内力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或减小。
如果提高人体内力对地面的作用,那么毫无疑问可以提高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
荡力桩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左右(或前后)平移的力量,而引起人体平移的动力是蹬地引起的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
所以为了充分利用摩擦力提高运动效果,必须穿带条纹的由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做成的运动鞋。
需要明确的是荡力桩功所引起的地面摩擦力主要是靠下肢肌肉做离心向心收缩完成的。
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应力量。
反应力量是指肌肉在由离心式拉长到向心式收缩时,利用弹性能量在肌肉中的储存与释放,以及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所爆发出的力量。
反应力量的发展主要受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再利用过程,
3/ 7
运动神经的调节以及拉长缩短周期的影响。
反应力量可通过专门训练得到。
通过对中定荡力桩的体悟和分析,本人认为其主要宗旨是在于发展反应力量,而这也正是其创造者的高明所在。
由于反应力量在肌肉工作方式,能量产生和神经调节方面与传统的快速力量,爆发力等力量素质不同,所以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该力量被西方国家列为一种独立的,与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等同的力量素质。
在我国,尽管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对这一通常能称作超等长力量的反应力量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它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中,还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素质看待,也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许多教练员对该力量素质在多种运动项目中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缺乏认识,再训练中忽视对反应力量的专门培养,以至影响了整个运动水平的提高。
荡力桩功创造者李恩久先生在 90 年代初就认识到了反应力量在推手训练中的重要性并以此桩功进行专门的训练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能不让人钦佩。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弹性能量的生成、储存和在利用与肌肉的组织结构有关。
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把肌肉分成收缩成分(肌纤维)和弹性成分(结缔组织)两个部分。
弹性成分又根据肌肉收缩部分不同的连接方式分为串联和并联
---------------------------------------------------------------最新资料推荐------------------------------------------------------ 两种结构。
由于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的中介,所以它也被归属肌肉的串联弹性部分,通常在解剖学上人们称这种结构为肌肉肌腱复合体。
由于串联和并联弹性结构的伸展特性不同(串联可达 1 0%,并联仅为 1 -4%)所以弹性能量的产生和储存主要取决于肌肉的串联成分。
主要有位于肌肉内肌节之间的结缔组织腱盘和位于肌肉两端的肌腱。
而者均对弹性能量储存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表明弹性能量不仅能够通过肌肉结缔组织的拉长而且可以通过肌原纤维搭桥时肌动蛋白微丝弹性脖颈获得。
目前研究证明,弹性能量的产生和储存主要发生在肌肉反应式收缩的离心阶段,弹性能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肉离心收缩张幅度和速度,而肌肉在离心阶段所获得并储存的能量并非完全能被随后的向心收缩所利用,除了一部分正常的能量消耗外(如热量)其利用率大小主要取决与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阶段的衔接。
反应收缩的时间过长或离心向心转换过程中出现停顿都会影响其产生储存和利用,由此可见,尽管反应式收缩由两个阶段组成,但在其生理机制上应看为一个整体。
在反应力量训练中应当将离心收缩向向心收缩快速流畅平稳的
5/ 7
过渡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样能加快储存能量释放,减少已生成弹性能量的消耗,提高弹性能量的利用率。
荡力桩功正是与这个要求不谋而合。
肌肉的反应收缩还受中枢神经的支配和调节。
运动生理学证明,肌肉做离心向心组合工作时,神经调节作用是通过位于肌肉和肌腱的运动感受器肌梭和腱梭及反射弧实现的。
其中由肌梭引起的牵张反射,在增强肌力方面作用尤为重要,肌肉做离心拉长时,嵌于肌纤维内并与之平行的神经肌肉感受器肌梭也受到牵拉而产生兴奋,这一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运动中枢,运动中枢根据传入信息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来支配和调节肌肉的收缩活动。
人们把这一由肌肉感受器的发动,通过运动中枢神经的支配和调节最终导致肌力提高的过程,称为肌肉力量的反射性提高途径。
该途径主要是通过运动单位的募集作用和提高每个运动单位兴奋冲动频率的方式使肌肉的收缩效果得到改善,中定荡力桩的练习效果也对此提供了有效的证明。
最后要说的是反应力量在推手训练起始阶段就得到了李先生足够的重视和优先发展,建立了符合青少年解剖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中定荡力桩,使运动员形成了正确的神经肌肉收缩形式,有效避免了一些对反应力量具有重要影响又极易形成动力定型,且在成年后很难得到改变的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为反应力量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