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卖油翁》和纪昀《河中石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卖油翁》和纪昀《河中石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公:对男子的尊称
B.以我酌油知之.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C.棹.数小舟棹:船桨
D.如是再啮.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
点点头。
B.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把一块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把油注入葫芦里。
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D.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是笔记小说。
【甲】文选自《归田录》,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乙】文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B.两文的语言都简洁浅易。
【甲】文虽然短小,但记述清楚简洁,对卖油翁酌油写得简略对陈尧咨射箭则记述得比较详细;【乙】文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要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两文都用了对比的写法。
【甲】文用陈尧咨善射却骄横冲天,衬托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不卑不亢的特点;【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和老河兵的做法进行对比,层层推进,展现出寻找石兽的过程。
D.两文都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甲】文说明技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就能达到熟能生巧之境;【乙】文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据理臆断”
的道理。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棹数小舟”的意思是:划着几只小船。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不是“船桨”。
故选C。
2.
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B.“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的正确翻译是:(卖油的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
故选B。
3.
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
B.有误,【甲】文对卖油翁酌油写得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则记述得比较简略。
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