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来的光荣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来的光荣学生
共赴国难!为新中国成立献出生命,这67位英烈全部来自四川大学!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付出。
其中,就有不少川大人。
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四川大学,先后有67位校友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今天(9月30日),是我国的烈士纪念日。
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川大英烈,向英雄致敬。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此后,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刘伯坚(1895-1935)
刘伯坚,四川平昌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
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
1918年秋天,刘伯坚赴成都,以刘永锢之名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英语部。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刘伯坚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接触到《新青年》《四川学生潮》等进步刊物,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1935年3月,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
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毛英才(1925-1949)
毛英才又名毛秀云,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
毛英才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极得老师和亲友的称赞。
194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前身)哲学系。
在党组织的秘密支持下,她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协会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学习马列著作,教唱进步歌曲。
后又参加国统区青年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迫害,要求政府供给平价米的“四九”运动。
毛英才是十二桥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
1987年10月,夹江县人民政府追认毛英才为革命烈士。
杨伯恺(1892-1949)
杨伯恺,原名杨洵,字道融,1892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杨家坝。
1922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冬,
杨伯恺在成都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
这时,他应成都协进中学校长、川军进步将领陈离的聘请,担任该校教务主任。
他经常对学生灌输抗日爱国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并输送了许多学生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7年,杨伯恺不幸落入魔爪,被监禁在成都将军衙门监狱。
1949年12月7日深夜,55岁的杨伯恺与同狱的30余位革命战友,被残酷屠杀于成都十二桥,时年56岁。
杨达(1902-1928)
杨达,原名杨先达,四川彭县人。
1923年毕业后考入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前身)医科预科班。
1925年,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他以“闻非”的署名在上海《蜀评》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民团之敌》,揭露四川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要把推翻旧制度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1928年2月,杨达在离开南昌途中于赣江轮船上被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讯,他坚贞不屈,始终未暴露其身份与党的机密,后经指认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昌,年仅25岁。
恽代英(1894-1931)
恽代英,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
1923年间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执教。
“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作为学生运
动的领导者之一,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民。
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恽代英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29年6月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0年5月,恽代英在上海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
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杨闇公(1898-1927)
杨闇公,又名杨尚述,重庆潼南人,生于1898年,曾任教于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
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吴玉章、童庸生等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先驱者一道,整顿和改组四川国民党组织,实现四川省内的国共合作。
随后,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
1925年10月,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在重庆中法大学成立,杨闇公被选为书记。
1926年冬季,杨闇公领导四川党组织,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农运动,一方面把注意力集中于军事斗争。
12月上旬,杨闇公参与策动驻泸州、顺庆的川军举行起义,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
1927年4月4日,他在动身去武汉向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被囚禁在浮图关蓝文彬司令部,面对敌人的利诱和严刑,杨闇公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1927年4月6日晚,杨闇公壮烈牺牲于浮图关。
王右木(1887-1924)
王右木,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
四川江油市武都镇人。
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四川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1910年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数理科。
1919年夏,应校长杨若堃的聘请,王右木回到母校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并教日文。
1920年底在校内明远楼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这是五四运动以后,四川地区最早诞生的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群众组织。
1924年夏,王右木经上海再次赴广州参加党的会议,7月从广东出发步行回川。
9月上旬行至贵州境内,沿途进行社会考察和革命宣传,不幸被贵州军阀发现杀害。
张培爵(1876-1915)
张培爵,字列五,生于1876年,四川荣昌县荣隆场人。
于1904年考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成为优级师范科第一班学生,接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
1906年,结识同盟会员谢持,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当四川各地保路之风日烈,武昌首义消息传来时,他和杨庶堪等人与新军军官中的同盟会会员夏之时等,于1911年11 月22日揭竿而起,通电全国,宣布重庆独立。
随后,川东、川南57州县相继独立,为清朝在四川的封建专制政权的彻底覆灭,敲响了丧钟。
1912年袁世凯复辟,张培爵在各方坚持讨袁。
最后,张培爵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于 1915年3月4日惨遭杀害,死时年仅39岁。
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上这段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也激励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沉缅怀,致敬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