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学会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学会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
文题
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找关键词,领会材料内涵和侧重点,明确作文的隐性和显性要求,联系现实,选取合适的角度立意,完成写作。
本题所给材料是“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
里面含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学会适应环境,一种是保持自我。
在一定意义上说,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纷繁复杂,生活中,需要我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心态甚至性格,这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是人类文化的要义,更是中华民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要义。
但还应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明白,一个人能迅速丢弃一些陋习,与德高之人比肩,与有能之人竞能,是值得称道的,反之就是错误的,有害的。
另外,写作时还要注意,明确适应是怎么适应,为什么适应。
适应,不等于世故圆滑。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节操,仅看他是否适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适应。
生存为的是向前,为的是不断进步。
那么,适应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放弃,放弃固有的成见、习惯;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的“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是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
总之,究竟是应当“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材料并未提及太多要求,除立意外,写作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参考立意:
①要适应环境;
②要学会保持自我;③“适应环境”还是“保持自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可用素材:
①张文举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
为此,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
可遗憾的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片言只语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
信里写道:“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过于苍白……不过,从你多年的来稿中,我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这封信让张文举醍醐灌顶,将他从死胡同里拉了出来。
之后,张文举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②鲁迅弃医从文故事
③英国的作家和诗人沙士比亚,成名前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④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
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
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
⑤我早已致力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
我将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什么也无法阻止我对它的追求。
——康德
范文
学会适应环境
常言道:“花盆里长不出青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院子里跑不出骏马,温室里练不出英雄。
”世界万物只有在适宜各自的最佳生存环境下发展,竞争力才能更强。
人生在世,虽然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可以选择或改变的,但是许多环境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学会适应环境。
审时度势,学会适应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年来,许多
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了雪带向更高处攀登。
原来,山地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
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
可见,适应环境足以挽救一个生命。
植物的“生存哲学”启示我们: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办法。
要想事情改变,要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世界。
巴尔扎克曾经债台高筑,安徒生少年时饱受世间冷暖,林肯也曾在生活的最底层摸爬滚打。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最终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最终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最终写出了《安魂曲》……由此看来,面对艰难的环境,是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还是从悲伤痛苦的泥潭中爬出来,关键在于保持怎样的心态:不会适应,终身遗憾;学会适应,柳暗花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我们同社会环境相适应,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同外部环境接轨,这样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顺利、感情上的融洽等。
总之,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只有学会适应当今社会给人们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让身体更健康,让心情更愉快,让生活更幸福。
层次结构:文章以“要适应环境”为题,直接点明写作中心,以引用开篇引出论点,接着利用不同事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然后联系现实强调学会适应环境的重要性,结尾重申意义,回扣论点。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