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温热病邪(导致春温) 风热病邪(导致风温)
夏:暑热病邪(导致暑温) 湿热病邪(导致湿温)
秋:燥热病邪(导致秋燥) 冬:风热病邪(导致冬温)
根据温邪性质又可分两大类:
•①温热性质:温热、风热、暑热、 燥热等。
②湿热性质:湿热、暑湿等。
导致温疫的疠气也可分两大类:
①温热性质——暑燥疫 ②湿热性质——湿热疫
温热病邪—具有阳热燔灼性质
形成季节:春季
所致疾病:春温
致病特点:
•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先犯气、营。
•2、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
心——火脏;温热——火邪。
同气相求——易入心包(昏谵)
热盛——引动肝风。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季 •(风木之令、阳气升发、温暖多风) •所致疾病:风温
•形成季节:夏季为多。 所致疾病:暑温
•致病特点:
•1、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为火热之邪,其势 炎炎,其性酷烈,传变迅速,初起卫表证短,常 即见阳明里热证。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2、易耗气伤津。暑性炎热酷烈,易灼伤津液。 迫津外出——汗多;阳气随汗外泄——耗气。 “热则气泄”“热伤气”。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致病特点: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肺为华盖,部位最高,主气属卫,通过鼻与 外相通,故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多先犯肺卫。
•2、易损伤肺胃阴津。(叶天士认为:“两阳 相劫”而伤阴)
•3、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
风性善行数变,风:火之母;热:火之性。 风火相煽易内陷心包。
暑热病邪—具有炎热酷烈的性质。
变通仲景治法, 创新论、立 温病不能混
反对墨守经方 新法、制新 称伤寒,治

当表里双解
变革前期
变革仲景法 力争脱却伤 寒
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离
宋——金元时期特点 •对温病的认识有较大提高 •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 •为温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小结
吴有性 叶桂(叶 薛雪(薛 吴瑭(吴 王士雄
•暑为火邪,与心气相通,《素问》:心为“阳 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热盛易动风,故暑热易入心动风。
•4、易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在其中,易夹湿为患。 故叶天士认为“暑必兼湿”,而王孟英认为“虽 易兼感,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
温病学
复习
主讲:钟嘉熙
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成熟阶段) •清代以后(继续发展)
晋唐以前特点
•对温病已有一定认识。 •但理论尚较简朴。 •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中。
宋至金元时期



庞安时 朱 肱 刘完素 王安道
湿温——长夏主气湿 以季节与主气结合分:
暑温发病于夏季,夏天主气为暑 秋燥发病季节为秋季,秋天主气为燥
2、以发病特点分
感邪即发,病发于表,由表入 里——新感温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 病发于里,由里外发——伏气温 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
传染性大——温疫 传染性 小或无传染性
——四时温病
我们认为: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学术上一脉相承,不 可分割。
温病与伤寒(狭义)的区别①
伤寒
温病
病因
寒邪
温邪
感受途径 多皮毛而入 多口鼻而入
转归
易伤阳
易伤阴
温病与伤寒(狭义)的区别②
初起证治 伤寒
温病
发热
较轻
较重
恶寒
较重
较轻
4、以证候性质分
病邪性质 起病特点 传变 病程 转归 病种
温热类 温热性质 较急、热重 较快 较短 易伤津液 大部分温病
湿热类 湿热性质 较缓、湿重 较慢 较长 易伤阳、亦伤阴 湿温 、伏暑、暑 湿
5、以发病部位分
肺系:风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等
脾胃:湿温、暑湿等
温病与伤寒(1)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
共有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2、发热为主证
3、易出现险恶证候
4、易耗伤阴津
湿热性质的温病则容易造成湿热蕴 蒸,难解难化。只有化热化火,才会导致 耗伤津液。亦有寒化伤阳者。
分清哪种温病
• 一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1、季节 2、初起表现 3、各病特点


染 性 较 小
四时温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 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
1、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2、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
历史上曾发生长期争论:
伤寒派一些医家:温病只是阳明病而已, 伤寒论可统治温病。
温病学派:年代、环境、疾病不同,张仲 景很难面面俱到,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 主张跳出伤寒圈子。
(吴又可)天士) 生白) 又可) (王孟
《温疫论》《温热论》 《湿热病 《温病条 英)
篇》
辨》
《温热
经纬》
第一部温 创卫气营
病专著, 血说,阐
温病学雏 明温病机

理,指导
辨治
立湿热专 倡三焦辨 系统总 论,丰富 证理论, 结温病 温病理论 辨治温病 证治理

温病理论自成体系形成独立的学科
关于温病的诊断
• 首先要分清是不是温病 (掌握温病的含义、特点、共有的临
床表现)
温病的概念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 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 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 热病。
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4、共有的临床表现
小便

微黄
舌质
淡白
边尖红
舌苔
薄白
薄白欠润

浮紧或浮缓 浮数
治疗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温病与温疫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 行的一类疾病。 瘟疫:瘟即疫
温有热之性,故称温疫
•温病的病因——温邪。 •共同特性:
•①阳热性质。 •②从外入侵,由口鼻而入,致病迅速。 •③与季节时令密切相关,又称时邪。 •④可相互转化。 •⑤不同温邪入侵部位有别。
(根据四时季 节主气命名)
风温、春温、暑 温、
湿温、秋燥、伏暑、 冬温等

的 范 围
传 染
全身症 状明显

瘟疫
温热疫 湿热疫
较 大 局部症
状明显
烂喉痧 温毒 大头瘟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 2、以发病特点分 3、以传染性大小分 4、以证候性质分 5、以发病部位分
1、以季节主气分
以季节分:春温、冬温 以主气分:风温——春天主气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