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0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八上07 记承天寺夜游经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含答案)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林所居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解衣欲.睡欲:(2)念.无与为乐者念:(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5)临.溪放杖依山坐临: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的特点;《定林所居》写出了“山”的特点。
(2分)4.《记承天寺夜游》和《定林所居》都写到了“闲”,试分析苏轼和王安石的“闲”分别传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境。
(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
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地点:承天寺 事件:寻伴夜游
天 寺
写景月竹光柏→影积→水藻空、明荇交横明净清幽、清丽
主旨: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 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
夜 淡雅的月夜图
游
抒情“ “闲 月” 人” →→ 旷达 壮乐 志观 难的 酬人 的生 失态 意度 落寞、自嘲自解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盖: 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二、一词多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到。
1.至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周到。
2.寻遂 未至 果, 承天寻.寺 病终 寻.张 (怀 《民 桃花源记》)
寻找。 随即,不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大概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初中语文中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虚词释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 何: 耳: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虚词释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了”
与: 介词,和 何: 疑问代词,哪一个 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念无与(吾)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相与于中庭步。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1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4 (1)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3)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7)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水中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欲: 户: 念: 遂: 寻: 相与: 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实词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就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里(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 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句子翻译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问题探究
知识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苏轼《书上元夜游》)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2.更欲远去
展二
课内同义迁移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1.予欣然从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更欲远去
高兴的样子 将要,打算
课内同义迁移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命名,取名
名之者谁
3.不然
这样
然后能改(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对比探究 1.阅读甲、乙两文,说说苏轼与张怀民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苏轼为何找张怀民“夜游”?请从乙文中寻找答案。
拓展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 张君梦得:张怀民。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词义迁移通关
加色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1.至于赤壁之下
语段对比拓 展二
2.而余兄子瞻名之 曰快哉
3.不然
拓展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9《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作者苏轼,字,号,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通过对月夜景色所作的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概括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朗读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字音字形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3、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
相与:。
步:。
于:。
4、空明:。
5、交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耳:。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4、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八、重点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初中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记承天寺夜游苏联轼① 元丰六十月初十二的晚上,她准备睡觉了,月光照进了她的房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② 没读过什么书的人高兴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
③ 怀敏也没有睡觉,在中庭里走着。
④ 水被水覆盖,水被水覆盖。
⑤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但很少有闲人能像我的耳朵一样。
1下面是对添加单词的错误解释()。
(2分)A..念什么都不享受的人(思念)B.遂去成天寺(于是,就).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走进中庭(共同,一起)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钟)3这篇文章中的句子是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这些词可以概括为:□□□□. (3分)四.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精神状态。
(2分)参考答案:(二)记承天寺夜游一.2树枝二.3树枝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3树枝④(也就是说,“在宫廷之下……遮住竹柏的影子”)(1(分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月光空旷明亮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四.2树枝旷达(答“豁达”也给2点数;回答1“缺乏天赋”、“愤怒”、“乐观”等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0课;◎语文八上第18课;◎苏教九下第23课。
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2.一词多义与: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3. 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色:_______(2)欣.然起行欣: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乐:_______(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_______(5)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6)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如:_______4. 文言虚词(1)欣然.起行 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 1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4)盖竹柏影也._______(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三、文意理解 (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起因。
“念无与为乐者”的结果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文中能够体现作者“闲”的有: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
( )3.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4. 作者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出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 )5. 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写作特色6. 本文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给人一种散淡自然之感。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课;◎语文八上第课;◎苏教九下第课。
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 教参段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ì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叙事部分,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
第②层:写景,作者仅用个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③层:议论抒怀。
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文章仅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一词多义与: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月色入户色:()欣然起行欣:()念无与为乐者念: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怀民亦未寝寝:()盖竹柏影也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如:. 文言虚词()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重点句子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三、文意理解 (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起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0课;◎语文八上第18课;◎苏教九下第23课。
一、重点字词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
2.一词多义
与: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
3.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色:_______
(2)欣.然起行欣: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
乐:_______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_______
(5)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
(6)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
如:_______
4. 文言虚词
(1)欣然.起行 _______
- 1 -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
(4)盖竹柏影也.__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三、文意理解 (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内容理解
1.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起因。
“念无与为乐者”的结果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 文中能够体现作者“闲”的有: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
怀民“步于中庭”;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
( )
3.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
4. 作者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体现出他与张怀民的深
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 )
5. 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 )
◆写作特色
6. 本文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给人一种散淡自然之感。
()
金题演练
一、文言文阅读。
(10分)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B. 念无与为乐.者此乐.何极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 庭下如积水空明.以伤先帝之明.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欣然.起行然.后有千里马
B.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 2 -
C. 何.处无竹柏同予者何.人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悉如.外人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文中的“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
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
C. 文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
味,含义丰富。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梳理
一、1. 散步
2. ①和②相伴,一起
3. (1)光(2)高兴(3)考虑,想到游乐(4)寻找(5)躺着休息,睡觉(6)大概是(7)只是像,
如同
4. (1)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2)……的人(3)介词,在(4)用于句末,表肯
定或判断(5)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1.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三、1. √ 2. √
3. ×【解析】文中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提到“水”,但
这里的“水”并不是庭中有水,而是月光如水,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主要说月光的空灵清澈。
句中理
解错误。
4. ×【解析】作者感慨的不是“知音甚多”,而是“知音甚少”。
5. √
6. √
金题演练
一、1. (2分)C 【解析】A项中“欲”,前者意思是“打算”;后者意思是“将要”。
B
项中“乐”,前者意思是“游乐”;后者意思是“乐趣”。
C项中“至”意思都是“到”。
D项中“明”,前者意思是“明澈、透明”;后者意思是“贤明,英明”。
2. (2分)D 【解析】A项中“然”,前者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
B项中“于”都是介词,前者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为“在”;后者表比较,译为“比”。
C项中“何”都是代词,前者译为“哪”;后者译为“什么”。
D项中“如”都是动词,译为“像,好像”。
3. (2分)D 【解析】文中含“水”的句子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但这两句描写
的是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横的藻荇的景象。
主要是说明月光的空灵清澈。
D项中“院中积水清澈”的理解有误。
4. (1)(2分)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