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
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二)讨论明白: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
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
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4、从本文题目来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态度,请你为本文的标题加上合适的词语或者短语,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义》等或者是《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说“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辩论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该贬”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着眼整体,该扬。
(五)、你觉得对待问题一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对待重大问题,关键性问题要求甚解,一技微末节的事则不必认真,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上。
小结:(六)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
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三、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3、熟读第5、6、7、8段,熟悉文章怎样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
4、作者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提出了什么主张?读课文最后一段,划出正面观点的句子。
5、回头修改课文一开始对方的话,让它显得合理。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么修改对方的论点才显得合适?(对有的问题可以不求甚解:比如读书)
小结: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读课后第三题,明白本文的看法和叶圣陶先生的看法不同。
因为他们各代表着儒道两家的读书方法。
五、总结
由此可见:读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自己的习惯和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是为了反驳对方而说的一种读书法,不是说凡是书都要用“不求甚解”法来读。
六、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的写法,对你身边的说法进行反驳。
比如:谦虚使人进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
6、作业
① 完成《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② 背诵课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着作,开创英
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nb
sp;(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导入。
2、题解: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
“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作者介绍
三、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②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说的这样委婉?
五、问题讨论
①“不求甚解”最早是谁说的?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完整地来理解这句话吗?
②“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③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容易吗?那么真正的会意容易吗?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马南村
作者:原名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话》。
好读书――(前提)――不求甚解――(要诀)――会意
①要虚心
不求甚解
②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理清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资料。
二、问题讨论
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就应抱什么态度?
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
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么关系?
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
呢?
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
四、拓展延伸。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状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
五、作业
1、复习:抄写字词。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结构提纲:
驳立
提出错误观点―引原文阐释关系―揭示正确含义―举例说明―引例子进一步说明
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二、自学过程: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缺陷。
三、交流展示,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四、当堂训练: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自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明确: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书要反复读。
(二)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三、展示交流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四、当堂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补充内容:
(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