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湖北省统计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30年,成就辉煌30年:湖北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湖北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0年来,湖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1978年,全省GDP仅为151亿元,1992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1995年突破2000亿元,1998年突破3000亿元,2002年突破4000亿元,2004年突破5000亿元,2005年突破6000亿元,2006年突破7000亿元,2007年突破9000亿元,达到9230.68亿元。
2007年,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2位。
2.国民经济实现10.4%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7年与1978年比较,湖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6.5倍,平均每年递增10.4%,不仅快于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的5.5%,也快于全国平均9.8%的年均增长速度。
分阶段看,1979—2000年湖北GDP年均递增10.1%,2001—2007年年均递增11.2%。
3.人均GDP增长近13倍。
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332元,人平每天不到1元,2007
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6206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7倍,平均每年递增
9.5%。
按2007年官方汇率计算(1美元=7.11元人民币),2007年湖北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为2279美元。
4.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增多。
197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200家,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930家,净增730家。
武钢、东风公司、省电力公司、神龙公司、武石化、荆门石化、华中电网、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武烟、大冶有色、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新冶钢、鄂钢、江汉油田、冠捷科技、宜化集团等一批企业成为湖北工业的脊梁。
5.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全省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0.36亿元,比1978年净增558.98亿元,平均每年净增19.28亿元,1979—2007年平均每年递增10.6%,高于全省GDP增幅。
从人均水平来看,1978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仅68.57元,到200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全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0元,达到103
6.45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978年,湖北第二产业首次取代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构成比为40.5∶4
2.2∶17.3,呈现出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的“二一三”格局。
2000年,三次产业构成比变化为18.7∶40.5∶40.8,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呈现出“三二一”格局。
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自2004年开始,三次产业结构又有所调整,二产的比重略有回升,并再次超过第三产业。
2004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比变化为18.1∶41.2∶40.7,2007
年为14.9∶43.0∶42.1,呈现出“二三一”格局。
2007年与1978年比较,湖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24.8个百分点。
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价格体系的调整,以及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湖北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1979—2007年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104亿元,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4.0%。
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林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上升。
1980年,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占68.1%、7.7%、18.2%和1.54%,到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分别占50.2%、1.8%、29.9%、1
3.5%和
4.6%。
3.工业结构快速升级,呈现出“重型化、多元化、集群化、区域化、规模化、高级化”等特点。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2007年湖北轻重工业之比为29.5∶70.5,重工业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全省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加快,呈现出国资、外资、民资“三轮驱动”的格局。
2007年湖北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46.9%,非公有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9%。
从行业结构来看,支柱产业优势明显。
2007年,湖北工业总量居前8位的行业是电力、汽车、钢铁、电子、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烟草和建材。
以上8大行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36.9%。
“千亿元产业”2007年达到3个,分别是汽车、石化和钢铁。
从企业规模来看,已形成光电子、汽车、冶金和纺织四大产业集群。
从区域发展来看,湖北已形成武汉城市圈,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7年电气机械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9%。
一些产业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激光、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卫星定位系统等研究开发水平列全国前茅。
4.城镇化进程呈加速态势。
30年来,湖北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市体系日渐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改善。
1978年,湖北城镇人口为690.23万人,到2007年扩大到2524.70万元,城镇化率由1
5.1%提高到44.3%,29年间提高29.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稳步增加,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经过30年发展,湖北生产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短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30年,是产品和服务由短缺转向平衡并略有结余的30年,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30年。
1.农业生产成绩显著,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湖北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
2.8倍,平均每年增长4.7%。
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
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达2185.44万吨,增长26.6%;棉花产量55.73万吨,增长52%;油料产量254.75万吨,增长9.7倍。
2007年粮、棉、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0、5、3位。
肉类总产量309.21万吨,比1980年增长4.58倍,平均每年增长6.6%;水产品产量298.04万吨,比1978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递增12.0%。
我省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除粮食有所下降外,其余均保持增势,特别是油料、畜牧、水产品增加较多。
2.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51.6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1.8倍,平均每年增长12.8%。
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2007年与1978年
相比,纺织产品纱、布分别增长7.5倍和3.6倍;冶金产品生铁、钢、钢材分别增长3.8倍、4.8倍和9.2倍;能源产品发电量增长16.2倍,其中水电增长25.1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汽车增长95.7倍;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分别增长15.9倍和71.6倍;化工产品纯碱、合成氨分别增长24.6倍和11.0倍;电子产品从无到有,2007年程控交换机565线,手机352万部,集成电路221.8万块,光电子器件29.74亿件。
从湖北工业主要产品在全国的地位看,大多居前10位。
2007年,湖北工业产品纱居全国第5位、布居第4位、卷烟居第5位、移动电话机居第9位、发电量居第9位、钢居第8位、钢材居第10位、水泥居第8位、硫酸居第3位、纯碱居第8位、化肥居第3位、汽车居第4位。
3.多元化、多层次、多门类的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
2007年,湖北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4倍,平均每年递增13.0%,比全省GDP 增幅快2.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快速发展。
1979—2007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增加1650公里,平均每年增长2.5%;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0.16万公里,平均每年增长
4.1%。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2365公里。
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公路里程分别由1978年的83公里和244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72公里和7916公里。
1978年以来,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增长6.1倍和4.7倍。
邮电业务迅猛发展,2007年与1978年比较,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043倍。
到2007年,全省电话普及率每百人56.6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4.1部。
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贸业发展迅速,活跃、繁荣了城乡市场。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8.53亿元,比1978年增长66.3倍,平均每年递增1
5.6%。
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5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37.2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1%。
1978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42.16亿元,2007年达7496亿元,年均增长19.6%。
与此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强,瓶颈制约大为缓解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千方百计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积极效果。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由经济发展“瓶颈”逐步转为经济发展“保障”的30年。
1979—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7759亿元,年均增长18.2%,其中,能源工业完成投资3788.34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3.6%;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3926.9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2%;农业及农田水利设施完成投资1323.2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8%。
1.能源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4115.37万吨标煤,比1978年净增3360万吨标煤,年均递增6.0%;能源消费总量达11861万吨标煤,比1980年净增9850万吨标煤,年均递增6.8%。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2003年首批4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时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随着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大型水电站的梯级开发,以及武钢、襄樊、黄石、汉川等热电厂的扩改建工程的投产,湖北能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加。
2.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
武钢、新冶钢、武汉石化、荆门炼油厂、华新水泥等企业是湖北巨型原材料生产企业。
2007年,湖北主要原材料产品生产能力生铁2039万吨、粗钢2167万吨、钢材2320万吨、电解铝4
3.31万吨、水泥6660万吨、平板玻璃2187万吨。
强大的生产能力为湖北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
3.交通运输邮电供给能力大大加强。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方式、多渠道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运输线路里程不断增加的同时,交通运输质量不断提高,公路运输中高速公
路发展迅速,2007年比2000年净增1796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56公里,高速公路网络已经辐射全省86%的县市区,覆盖90%左右的人口。
全省74%的村修建了沥清水泥路。
铁路运输方面,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代替了蒸汽机,复线里程占运营里程的比例达53.2%。
内河航道经过疏浚,通航条件大大改善。
民用航空是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到2007年,民用航空开通160条国际国内航线,航行里程达20.61万公里,构成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
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建设日新月异。
天河机场经过扩建已成为中部最大的国际机场。
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以及即将开工的武汉火车站的建设,使吞吐能力大为提高。
在桥梁建设方面,湖北特色明显,长江湖北境内已修建桥梁18座,汉江湖北境内修建桥梁已达到10多座。
4.邮电通信业成绩斐然。
全省已形成以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传输为主,设备技术先进的电信网。
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南水北调工程正处于紧张的建设之中。
防洪工程建设硕果累累。
在大江、大河上已建成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大坝、水库、堤防等众多水利基础设施。
2007年全省有63座大型水库,244座中型水库,5000多座小型水库。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与1978年比较,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3.1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长2.3倍、联合收割机增长69.1倍、饲料粉碎机增长2.5倍,大中型及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分别增长1.8倍和29.3倍。
五、全面开放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贸迅速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作为中部大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01年中国加入WTO
之后,湖北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加快。
全省进出口总额迈上百亿美元台阶,2007年达到148.58亿美元,为1978年的85倍,年均增长16.6%。
其中出口81.74亿美元,进口66.84亿美元,分别为1978年的50.4倍、465.8倍,年均分别增长14.6%、23.6%。
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全省贸易关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1978年的香港、朝鲜、日本以及前苏联等几个增加到2007年的200余个。
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转化。
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2007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34.2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1.9%、18.4%。
2.招商引资快速发展。
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掀开了全省招商引资的第一页。
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合同外资金额236.46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0.46亿美元,相继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
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新批项目420家,合同外资额34.92亿美元,平均投资规模831万美元,是10年前项目平均规模的5倍以上。
外资领域由制造业开始转向服务业,从房地产、商业运输、仓储货代到旅游开发、研发中心、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均有外资进驻,服务业直接外资额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3.“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
湖北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集中于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和外派劳务三大业务。
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设立境外企业110家,累计投资2.45亿美元,中方投资2.28亿美元,核准境外企业(机构)遍及3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
4.43亿美元,外派劳务7.1万人次。
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湖北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逐步迈向小康的30年。
1.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485元、3997元,分别为1978年的34.3倍、35.2倍;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分别增长13.1%、13.2%,分别比人均GDP增速快3.6、3.7个百分点。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7397元,为1978年的28.9倍,年均增长1
2.4%。
2.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
1978年为6.97亿元,1987年超过100亿元,1996年超过1000亿元,2006年超过5000亿元,2007年达到5430.81亿元,为1978年的779.2倍,年均增速达到25.8%,比人均GDP增速高16.3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加快,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01元,比1980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90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年均增长12.3%。
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70.8%、57.0%降至39.7%、47.9%。
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三大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中期的“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目前的“电脑、汽车、商品房”,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升至39.1%、38.2%。
城、乡人均住房建筑和生活面积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8平方米、11.8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38.0平方米,分别扩大7.5倍和2.2倍。
城乡居民生活步入较宽裕的小康水平。
七、可持续发展迈出可喜步伐,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湖北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1.节能降耗扭转了连续多年的持续上升势头,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7年万元GDP能耗降至1.40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06%。
千户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已连续两年实现节能,2007年实现节能113.64万吨标准煤,是上年节能总量的1.15倍。
2.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
2007年湖北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0.41万吨,比上年下降
3.9%,比高峰时期的1995年下降2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0.34万吨,比上年下降7.7%,比1980年增加25.2%;工业烟尘排放量21.31万吨,比上年下降20.9%,比1980年下降76.3%;工业粉尘产生量371.26万吨,比上年减少17.3%;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991年的7.2%提高到2007年的4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1991年的3%提高到2007年的41.9%。
3.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逐步形成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30年,湖北全社会就业人数以每年2.2%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 35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
4.5%的范围内。
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由1978年的77.0∶14.1∶8.9转变为2007年的47.3∶20.7∶32.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增强。
4.政府企业增收实现双赢。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90.36亿元,为1978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0.6%,较GDP年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
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长,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7年连跨300亿元、
400亿元、500亿元台阶,2003—2007年累计完成增收量超过2000亿,达到2012.17亿元。
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07年实现利润647.85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
八、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业也逐步实现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事业由不太受重视到受重视、由有所发展到快速发展、由滞后经济发展到二者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0年。
1.科技实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挥科学技术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实施科教兴鄂战略,为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研机构众多。
2007年,全省拥有各种科技开发机构1341家,比1979年净增1102家,增长4.6倍。
现有“国字号”实验室6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4家。
二是科技队伍庞大。
2007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147.23万人,比1978年增长5.7倍;全省从事科技开发活动的人员19.7万人,比1988年增长69.4%,其中工业企业有科研人员9.75万人,比1988年增长1.7倍。
全省现有两院院士55人,长江学者4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
三是科研经费增多。
2007年,全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达228.7亿元,比1988年增长11.8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11
2.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2%。
企业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2007年,全省企业科技经费投入146.5亿元,比1988年增长20.7倍,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重达到6
3.7%。
四是科技成果丰硕。
2007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81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7项,应用技术成果827项。
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829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2.52亿元。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6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为30.5%,比1996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其中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重点产业占高新产业的比重达到83.8%。
六是科技创新品牌突出。
武汉邮科院的光电器件、长飞集团的光纤光缆、华工科技的激光加工设备、冠捷显示器、武钢和大冶特钢的特种钢材、安琪公司的活性干酵母、BT农药等高新产品享誉国内外。
截止2007年底,全省累计创中国名牌51个。
另外,湖北有3家国家级高新区,104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2.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义务教育全面展开,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成以上职业技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2007年的86所,在校大学生由4.94万人猛增到116.37万人,增长22.6倍,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生由10.8人增加到191.7人。
1980年,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135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285人,到2007年,全省高校在校研究生75352人,其中博士生16647人,硕士生58705人。
教育事业经费不断增多,1980年,全省教育事业经费不到4亿元,到2007年达到209.83亿元,占GDP比重由2%提高到2.3%。
3.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
2007年,全省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11089个、27.8万人和15.06万张,分别较1978年翻了近一番。
2007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床位数分别为1.95个、48.8人和26.4张。
2002年,成功战胜非典疫情。
防止疫病体系逐步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农民参合率达到81.6%。
4.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拓宽,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联网。
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3%、97.0%。
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达到102个、96个。
新闻
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文艺商务代理、广告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5.民政事业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4.51万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2.48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到142.89万人。
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达到18.83万人,比1980年增长22倍。
6.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07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依次达到651.4万人、405.4万人、328万人、225万人,分别为建立社会保险初期(1995年)的192.4%、10
7.7%、202.5%、186.7%。
7.体育事业成就辉煌。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七届奥运会中,湖北体育健儿每届都获得过奥运金牌,这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是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
湖北先后涌现出周继红、伏明霞、陈静、乔红、肖海亮、李小双、郑李辉、高凌、李婷、杨威、程菲、廖辉等众多奥运冠军,我省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执笔:邓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