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师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

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

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更是万万不可少的。

因为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

孔子认为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更大,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他主张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质行为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

孔子多次论述教师以身作则的意义,比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孔子所提出的这种从业理论一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从业信条,是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之一。

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

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
对弟子的优点,孔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孔子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

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

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面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闵子骞。

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孔子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与孔子交往甚密的弟子子路、子贡等,都因为其才能突出而多次受孔子夸奖。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其才干也颇受孔子器重:“子贡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在当时,祭祀乃国家大事,“瑚琏”属于祭器,当为神圣之物,讲究礼仪的孔子用其比喻子贡,可以说明孔子多么欣赏子贡的才华,并且在适当场合给予褒扬。

对弟子才干,孔子的表扬客观、准确。

3.孔子善于发现弟子细微的进步,及时肯定。

认为子贡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子夏也是孔子弟子,当他能和孔子探讨《诗》的内容并互相启发时,孔子称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认为子夏的学习方法能使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做到了“教学相长”。

可见,孔子表扬弟子们的优点,是不分巨细的,只要弟子们在勤勉用力,一心求学,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孔子都能及时发现,给予褒扬,决不吝啬赞美之辞。

二、灵活指出学生的缺点,既讲原则,又重策略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批评弟子的缺点时,他也能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很有艺术性。

1.针对弟子的致命弱点,孔子不留情面。

孔子最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当弟子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与不足时,他批评起来不留情面。

2.对弟子一些非原则性的“小毛病”,孔子的批评则较为温和委婉。

孔子批评弟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错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因此劝告他应该改过自新。

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孔子的弟子们也不例外。

对此,孔子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包庇、袒护,而是从促其反醒、助其提高的目的出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批语评、指正,使弟子们学业日进,品行益高。

三、认真对待弟子的不同见解,既不打击,又不苟同
孔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常提出不同见解,有时会直截了当地质疑孔子的思想,对此,孔子循循善诱,与弟子共同探讨并最终说服弟子。

子路性格直率,故与孔子争论最多。

孔子主张为政须先“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思想有些迂腐,不切时宜,故开诚布公地表明了不同看法,孔子对于子路的不同意见,也坦诚相见:“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层层递进,反驳子路,毫不保留个人的观点与意见。

四、理解弟子的不同处境,包容弟子的不同性格
孔子教学,“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孔门弟子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有身居“陋巷”的颜回、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吃野菜的子路,也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大富商子贡。

无论高低贵贱,他都视同己出,一视同仁。

这一切说明,无论弟子来自何处,处于什么境地,也无论弟子有什么样性格,孔子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对每一个弟子,都寄予厚望。

五、爱是从教之根、为师之本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师,既讲原则,又求艺术,其为师之道铸就了中华师魂,追根溯源,在于他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爱护学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比山重,比海深。

颜回早逝,孔子伤心至极:“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甚至让人目不暇接,但师生冲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者的难题。

重温孔子的为师之道,就找到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基:为师者首先要热爱教育,真心爱护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浮躁的心态,潜下心来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理解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为与举动,才能理解不同家庭背景、性格各异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表扬才不至于成为伪饰的浮夸,对学生的批评才不至于变成为虐待与污辱。

否则,调子再高,辞藻再华丽、理论再翻新,也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