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精品教案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

㈡、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作,主要有《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出生于书香门第,被称作才女,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

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

而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则分别是她前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㈢、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这首词的情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在听、读了之后,应该对此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一个字来描述这首词的感情。

那词人是在愁什么呢,因何而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词人在写这首词的一个背景。

㈣、创作背景介绍:
1、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结婚十余年了。

她在 18 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的丞相之子——赵明诚。

夫妻二人可以说是鹣鲽情深,恩爱有加。

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词的创作。

(板书:相爱)但是,实际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赵明诚正在外游宦。

(板书:相离)
2、在封建社会,女子还必须要遵守三条原则,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已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则是其生活的中心,但是此时丈夫却在外游宦(板书:远离中心),因此,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无聊奈引发出了词人深切的愁绪。

㈠、上阙分析:学生齐读上阙,加深感性认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点拨:昼
2、这一句写了哪些景?
点拨:雾、云、瑞脑、金兽
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薄、浓。

4. 、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点拨:—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

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

5、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点拨:寂寥、冷清。

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

6、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愁永昼。

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之重。

小结: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点明时间?
点拨:重阳、半夜。

2、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点拨: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是秋季,这里,词人在点明重阳佳节的时候同时也隐含了另一个特殊的时间即秋季。

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

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有悲秋的情结。

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

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

3、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
点拨:再一次。

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
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喝酒,谈天说地,吟诗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

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

小结:这一句一共只有 5 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析,词人仅仅是以 5 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景,是哪两个?
点拨:⑴、玉枕、纱橱。

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夜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冰凉。

所以才是“半夜凉初透”。

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

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
2 “佳节又重阳”和最后两句有何联系?
点拨: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一处活动的日子,偏偏丈夫在外游宦不归,这里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

㈡、下阕分析:学生齐读下阙,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词的感性认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人化用陶渊明的诗描绘了其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的生活场景。

(情景再现)
点拨: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将一张小小的石桌和几根
石凳围绕,词人独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赏着这朵朵盛放的花朵。

2、同学发挥想象,抽象感知,提出个人感受。

点拨:宁静、舒适、惬意。

3、在这幽美的环境中,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舒适。

但是词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点拨:不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意思是说:“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的消瘦”。

在这幽美的环境中,词人并没显示出一丝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发觉得这种环境消损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点拨:睹物思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激发词人的相思之愁。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睹物思人”的理解。

2、关于这一句,还有个小故事。

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

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这三句也是被人们公认为是全词的最精彩之处。

有没有同学可以先说说看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呢?
点拨:⑴、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

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

⑵、人比黄花瘦——运用了比较的手法。

黄花,指菊花。

菊花的花瓣狭而长。

再看到最后一个字“瘦”,瘦是一个形容词,其应用的对象人。

但是词人这里将之与黄花连用,首先对花而言,一个“瘦”字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

对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词人这里将人、花相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3、而词人为何会“人比黄花瘦”呢?上阙我们说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点拨:白天愁,晚上也愁,词人运用比较的手法将人、花相较,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词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4、那可能有些同学在这里就会有疑问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说玫瑰花、莲花等等来喻人呢?
点拨:这就涉及到此人创作时意象也就是景物的选取和整首词内容、情感的一致性的问题。

同学们,可以用替换明白了。

总结:下阕重在抒发情感。

运用比较的手法,选取特定的意象。

通过叙写词人重总结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词人相思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情的子的形象。

四、全词总结:
1、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首句出现的“愁”字以外,其余部分虽无“愁”字,但是却是处处含愁,词人寓情于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含蓄、委婉的表达出了其内心深沉的相思之愁和孤寂、空虚之感。

愁,弥漫整首词的里行间,是整首词感情的中心,同时也是整首词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愁可谓是全词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眼。

2、此外,从词的表面看,句与句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之间是以某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上阙白昼和黑夜相交成为一个整体,下阕因东篱把酒黄昏后而引出黯然销魂之感,上阙和下阕之间因整日的愁闷从而导致人比黄花瘦。

全词句与句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

可见,词人思维的缜密词创作的才能之高。

五、作业布置:
结合今天所学的《醉花阴》 ,对比阅读一些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思考一下这首诗创作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从语言、风格、表达方法、景物等方面去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