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篇: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人身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面多领域的。
李白继承了谢朓的山水诗清新俊逸的诗风,并实现了山水诗从清丽到壮丽的转变;李白的古风、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劝谏、讽喻和美刺的传统;他的乐府诗更是推陈出新,将汉乐府的古质朴拙,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朝民歌的清新婉约,熔于一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但是首先,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此发挥到极致,成为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座高峰。
而李白在继承了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能够继承屈原,首先表现在他对屈原的理解。
两人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因而伤感世界,忧国忧民;都遭受了贬谪放逐的惨痛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
屈原最初深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怀王听信谗言对他疏远,从此小人得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屈原又被流放,政治理想破灭,最终投汨罗而死。
李白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一生未被重用,政治抱负难以舒展,后期又经历安史之乱,亲历唐朝由盛而衰,他依旧满怀“功成身退”的理想,功不成则身不退,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结束了他的一生。
李白的许多诗句中体现了对屈原的钦佩。
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说道:“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继承于屈原“荃不察余之衷情”,表达了知音难遇,尽忠遭嫉的处境和超
然的主张。
李白和屈原都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洁、忠贞、修身、循礼、遗世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渴望得到重用,却一次次地被失望所代替。
李白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极度悲痛之后并不绝望,反而变得更加狂放,自信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屈原的浪漫,表现在他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出一种极其浓厚的忧伤,格调幽暗、苍凉。
而李白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想象上,更有磅礴壮阔之美,不受束缚,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他所创造的自由的境界之中。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幻想主义者,因而他们的浪漫主义都是是以现实和历史为基础的,都是以浪漫来折射出现实,讽刺当时社会。
从《离骚》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现实遭谗被逐而“上下求索”,构造了人间天上一系列幻境,但路路不通,他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梦》诗由“入梦”“梦游”“梦醒”三部分组成:入梦部分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作参照,不直言其高而其自高。
入梦的描述使梦游有着现实的触发,使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
梦游部分写诗人飞越镜湖,“脚著谢公屐”登上险峻的山峰,但“迷花倚石忽已暝”,暮色骤降,出现了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的仙境,以及幸福欢乐的仙人盛会。
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只有枕席依旧,由目眩神迷的幻想回到惨淡痛苦的现实之中。
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李白桀骜不驯,叛逆反抗;屈原的想象绚丽多彩,李白的想象夸张扬厉;屈原的风格萦回缠绵中有深挚沉郁,李白的风格豪放雄健中有清新俊逸。
由此看出,李白对屈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
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
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
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第二篇:古代文学——浅析屈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其继承关系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范
——浅析屈原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及其继承关系
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中取得较多的发展。
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苏轼、陆游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
其中屈原和李白则位于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群山中的主峰之巅。
本文主要从屈原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发展两大方面来谈谈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史中的这两座巅峰。
一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源头。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
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
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
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歌曲。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屈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不仅是他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影响了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
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具体诗例的分析阐述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风格。
1、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
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其十五)中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这本是不可能的。
这里诗人实际是以高度夸张的笔调抒写自己无限苦闷的愁怀。
在李白的眼中,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并
不高峻的天姥山,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这些大胆奇特的夸张,使他的诗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非同寻常,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却又全不见其锤炼之迹。
李白实不愧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丰富的想象
李白诗歌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的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
他的诗可以说是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
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他的诗篇当中。
然而他的诗句又不假雕饰,飘逸豪放、雄奇洒脱。
先看《蜀道难》:“……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诗歌雄奇奔放风格的名篇。
作者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再现了蜀道峥嵘、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也给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读来令人心潮激荡、赞叹不已。
另外,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他的诗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往往是融在一起,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奇。
3、壮美的意象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可谓是意象万千,人们熟知的有“月”“、酒”、“雪”等意象,然而能突出表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除了这些觉的意象以外,还有许多更加壮美的意象“,与诗作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这些壮美的意象不仅有着振撼人心的气魄,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为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增光添彩,同时也成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而李白也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诗人。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曾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他的《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用攀龙游天,叩关不开,表现自己的冷遇,表现自己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明显地呈现出学习《离骚》的痕迹。
屈原的作品中有“康回倾地,夷界弹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的“诱怪之谈”,李白的诗中也有“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的奇想;屈原可以“托云龙,说迁怪,丰隆求亦妃,鹤鸟媒绒女”,李白也能“欲上青天揽明月”(《宜州谢眺楼别校书叔云》)。
同时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都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和奇特的意境,这与屈原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李白被认为是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作品风格与屈原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他认同屈原。
对屈原的创作成就,李白给予很高的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而他的创作也明显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继承了屈原优秀的浪漫主义传统。
包括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李白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不断创造,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第三篇:李白的浪漫主义
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一、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特色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是欧洲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时候产物。
但作为创作方法,它却是和文学艺术同时产生的。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源远流长,并峙千秋。
在反映现实这一根本点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同样都能深入的反映现实。
浪漫主义由于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而感情,特别是某些深刻而又复杂的感情,往往很难直接表现,这就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而诗人心中郁积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中总是可以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事物的。
于是一触即发,发而为诗。
故沈德潜《说诗啐语》有云:“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
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
其言浅,其意深也。
” 那么,李白的诗歌为什么表现出这种浪漫主义呢?
我们知道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王朝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危机的时代。
诗人对人生、对理想充满信心,希望趁势而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李白奉召入京,唐玄宗对他优待有加,命之待诏翰林。
他过着“王侯七贵同杯酒”(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著书独在金銮殿”(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的世人羡慕的生活,可谓是春风得意,豪情满怀。
诗人浪漫地认为自己就此可以象管仲、姜尚、诸葛亮等古人一样辅佐圣明君主,实现“为王师、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
诗人心中充满自信、自豪、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
不久,诗人渐渐地发现,唐玄宗并非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玄宗对他只不过是“倡优蓄之,
借以装点太平”,并没有给李白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
这使诗人很失望。
诗人由于理想遇错,产生怨愤情绪,他经常借酒消愁,有时还借酒装疯拒不奉召。
这自然招来了群小的馋谤。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也以李白“非廊庙器”,将他优诏罢遣。
这是李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失败,诗人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于是诗人希望借游历山水以派遣郁闷的情怀。
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看,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绚丽无比的高峰。
严羽评李白《将进酒》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既是,此其所长。
”这虽是一首诗的评语,却可以看作是对李白诗的抒情特点的准确概括。
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
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
独特的想象方式,即诗人往往“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又如《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
但他不易企及的地方还在于他往往能够美妙地把神话、幻想和夸张等这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着运用。
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和《将进酒》。
他在《蜀道难》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
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
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
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
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殷番《河岳
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
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
而在《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则重点品位感情上大起大落,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
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开头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
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
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
诗歌形象感情色彩强烈。
意象超越现实,善于通过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并借助梦境、幻境的描写创造出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风格雄奇飘逸,语言清新自然。
充分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人力。
第四篇:李白的浪漫主义
论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
——以《蜀道难》为例
摘要: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
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蜀道难》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
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
关键词:李白蜀道难浪漫主义形成原因诗歌特色创作手法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在艺术创作方面,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于盛唐文艺中,奏出了强劲的“盛唐之音”。
诗人李白就是奏响“盛唐之音”的最优秀者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风貌为后世读者所景仰。
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对诗人李白的崇高评价。
其中,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是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敬仰。
本文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他的诗歌中来诠释他浪漫主义特色及其产生原因,以便给读者一个新的感受。
一、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
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
我们不妨从如下诗句中来体会他的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种种不同寻常的感受。
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这些大胆奇特的夸张,使他的诗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非同寻常,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却又全不见其锤炼之迹。
李白实不愧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丰富的想象
李白诗歌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的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
他的诗可以说是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
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他的诗篇当中。
然而他的诗句又不假雕饰,飘逸豪放、雄奇洒脱。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诗人的笔下,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崎绝的蜀道,都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动人。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