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复习题及答案
临床药理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2.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指向受试者告知一项试验的各方面情况后,受试者自愿确认其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

3. 监查员(Monitor):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4.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指按试验方案所规定设计的一种文件,用以记录每一名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

5.多中心临床试验(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各中心同期开始与结束试验。

多中心试验由一位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并作为临床试验各中心间的协调研究者。

6.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有效地实施和完成某一临床试验中每项工作所拟定的标准和详细的书面规程。

第三部分简答题
一、临床药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学科任务1.教学与培训2.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3.市场药物的再评价4.药物不良反应监察5.
临床药理服务6.技术与咨询服务
二、何谓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clinica1 pharmacology)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临床药理学既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

临床药理学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交叉特点的桥梁学科。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其范围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

三、何谓确定性变异?
指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性别、种族、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疾病状况,以及用药史、合并用药、吸烟和饮酒等对药物处置的影响,这些因素又称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四、何谓随机性变异?
包括个体间和个体自身变异,指不同病人间、不同实验者、实验方法和病人自身随时间的变异,这些变异又称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五、何谓混合效应模型?
确定性变异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估算,随机性变异由统计学模型确定,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统一考察,即为混合效应模型。

六、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某一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分布特征,即群体典型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群体中存在的变异性。

在临床的应用:1.治疗药物监测2.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3.特殊病人群体分析4.生物利用度研究 5.合并用药的定量化研究6.新药的临床评价
七、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简称TDM)它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同时,它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八、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个体化给药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在使用教科书或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平均剂量后,并非所有病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对有些病人无效,而对另一些病人则可能出现了毒性反应。

不同的病人对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氢氯噻嗪、利血平、胍乙啶等抗高血压药的每日剂量在不同病人相差4~50倍。

由于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治疗用药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所用剂量必须因人而异。

只有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给药方案,才能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二)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一些只靠临床观察不易确诊的病例更是必要。

(三)判断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所谓依从性是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

在临床上有时药物治疗效果差并非由于治疗方案不当所致,而是由于病人未按医嘱用药。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及时发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停药、减量或超量用药,进而说服病人应按医嘱用药。

九、下面哪种关系密切?
1、药物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2、药物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

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间接反映了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

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强于与每日总剂量的相关性。

十、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血药浓度划分为哪三个范围?
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血药浓度划分为三个范围:无效范围、治疗范围与中毒范围
十一、何谓治疗范围、中毒范围?
治疗范围又称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指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与最大耐受浓度(maximum tolerated concentration, MTC)之间的范围。

代表一个产生预期临床反应概率高而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概率低的药物浓度范围。

等于或大于最大耐受浓度的范围称为中毒范围。

十二、举例说明不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有哪些?
在临床上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当药物本身具有快速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可不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

例如,抗高血压药,血压值是快速而简便的药效指标,测定血压下降的程度,就可知道药物作用强弱并能对剂量进行调整。

同样,利尿药(以体重为药效指标)、口服抗凝血药(以凝血酶原时间为药效指标)或降血糖药(以血糖为药效指标)等都不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对于毒性小且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很大的药物,亦无需进行血药浓度测定。

十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一)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二)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三)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四)肝肾心功能不全(五)合并用药
十四、举出治疗指数低药物的例子。

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氨茶碱、氨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喋呤等。

十五、何谓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此类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能力有一定限度,即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易为药物用量所饱和。

当出现饱和限速时,剂量稍有增加其血药浓度可超比例的增加,半衰期也随着剂量增加而延长,药物易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

如苯妥英钠、水杨酸类、茶碱、保泰松等。

十六、举例说明药物治疗监测(TDM)在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时的应用。

某些药物随治疗目的不同,所需有效血药浓度将发生改变。

地高辛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但它也可以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毒性反应。

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有助于区分该心律失常是由于用药剂量不足或用药过量所致。

据文献报道,有两例心房纤颤病人,服用常量地高辛后,心室率仍不减慢。

经血药浓度测定发现一人血药浓度为2.9 ng/ml,已达到中毒浓度;另一人的血药浓度仅为0.7 ng/ml,低于有效血浓度。

前一个病人减量,避免了毒性进一步加剧,后一个病人增加剂量,心室律得以控制。

十七、解释肝肾心功能不全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监测(TDM)的理由。

肝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使用经肝代谢的药物(利多卡因、茶碱等)消除变慢,血浆中药物结合蛋白减少。

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氨基苷类抗生素等)排泄减少。

在这些情况下常需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而对剂量进行反馈调整
十八、试说明在某些合并用药时需进行药物治疗监测(TDM)的理由。

合并用药常致药物相互作用而使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发生改变,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对剂量进行调整。

例如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2.5倍,应减少地高辛给药剂量以避免药物中毒。

长期合并使用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时,导致药物代谢改变,亦可使血药浓度降低或升高。

十九、下列那种药物通常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监测(TDM)?
苯妥英那、苯巴比妥、丙戊酸钠、乙琥胺、卡马亚平、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
二十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治疗药物监测中的理论基础是血药浓度与药效直接相关。

但应指出,许多因素如活性代谢物、手性药物对映体、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有上述复杂因素的存在,对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作解释时必须慎重。

二十二、举例说明靶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的情况有那些?
在评价血药浓度时必须重视靶器官(效应器官)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

疾病的病理过程或某些治疗措施能够改变靶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

这时,即使血药浓度相同,也能可引起不同的药理效应。

例如低血钾、高血钙、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心肌缺血等因素均能增强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性。

此时,地高辛的血浆浓度虽在治疗范围之1-酸性糖蛋白结合。

因此,在炎症状态时这些药物的血浆总浓度增高,这是由于血浆中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浓度增高,而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浓度并不增加。

-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

许多碱性药物如利多卡因、丙吡胺等主要与例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利血平以及抗癌药等。

炎症时血浆中
二十四、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特异性
特异性(specificity)即专一性,是指所建立的方法必须证明所测定的物质是原形药物或特定的活性代谢物,内源性物质和相应的代谢物不得干扰样品的分析。

2.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
线性(linearity)是指所测定物质与响应间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如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所得的回归方程来评价。

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对含药生物样品在室温、冰冻和冻融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考查。

7. 方法学质控
在测定血浆或其它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时应进行质量控制:
(1)分析方法基本建立后,应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未知浓度样品管(5~10个),用单盲法具体方法研究者盲)考查其方法的可靠法。

(2)在每批样品测定时应同时制备低、中、高3份质控(标准浓度)管或制备标准曲线。

二十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时,采血时间与方法如何确定?
1.多次给药时应在达稳态浓度时采血一般需4~5个半衰期,以便考查与设定的安全有效血药浓度(目标浓度)的符合程度。

若改变给药方案,采血时间也应重新等待4~5个半衰期。

对于毒性大的药物也可考虑在连续给药后2个半衰期采血,根据此次血药浓度可对剂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避免药物中毒。

对于因药酶诱导而改变自身代谢的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在改变给药剂量后应等待2~4周再采血,以避免血药浓度出现偏高或偏低的误差。

2.用于设计给药方案时应按方法不同的要求,在设定的时间采血。

3.当怀疑病人出现药物中毒时可在任意时间采血。

4..应考虑对峰谷血药浓度的测定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庆大霉素(t1/2=2.5h)等,最好知道峰谷浓度。

在给药后不久(例如静脉注射后15分钟)采血一次,以测峰浓度。

下次给药前再采血一次,以测谷浓度。

以考证血药浓度波动是否在有效无毒范围之内。

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如环孢素(t1/2=27h)等,最好知道谷浓度。

在下次给药前采血一次,以考证血
药浓度水平是否在有效浓度之下。

二十六、血药浓度测定有哪些方法?
血药浓度测定大致有三种方法,即免疫学方法,光谱学方法与色谱学方法。

由于光谱学方法的灵敏度低,专一性差,已很少单独使用,常与色谱学方法结合使用。

二十七、碱的t1/2为8小时,某哮喘病人口服茶碱,每8小时一次,每次100mg,两天后在服药前采血(谷
浓度),测得血药浓度4.0mg/ml,茶碱的有效浓度最低值一般为7mg/ml,求算该病人的调整剂量?解:茶碱的t1/2为7.7小时,两天后已达稳态。

茶碱的有效浓度最低值一般为7mg/ml,因此设C’=8mg/ml,原剂量D=100×3,测得血药浓度C=4.0mg/ml。

代入下式得:
若按每日3次给药,则每次剂量为200mg。

即每次剂量由原100mg,调整为每次剂量200mg。

二十八、试述新药的概念
新药(new drug)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十九、试述新药的分类原则。

(1)新药的类别要是从药政管理角度划分,以便于新药的研究和审批,而不完全从药物的药理作用角度考虑。

对每类药品都相应规定必须进行的研究项目和审批必须申报的资料。

(2)对每类新药,要求呈报相应别的资料,必须能够保证该类药品的安全与有效。

而不能仅仅为了简化手续或减少人财物的消耗而忽视新药研究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到新药的评价。

(3)属于同一类别的新药,原则上应该具备相似的条件,即它们所需要研究的项目和审批时必须提供的资料是相同的或大部分是相同的。

(4)新药的类别中,尽可能包含各种类的新药,以便于研究者对号入座,正确地执行国家关于新药的规定。

三十、新药研究基本要求
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SFDA)局批准
⒉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⒊临床研究的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4.在SDA确定的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选择临床研究负责和承担单位
⒌临床研究单位应了解和熟悉试验用药的作用和安全性,按GCP要求制定临床研究方案。

⒍应指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遵循GCP的有关要求,监督临床研究的进行。

三十一、临床试验分为几期?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和IV期临床试验。

三十二、何谓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三十三、何谓II 期临床试验?
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
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三十四、何谓III期临床试验?
Ⅲ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十五、何谓IV期临床试验?
IV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36、临床试验设计原则有哪些?
⑴随机性(randomization):两组病人的分配均匀,不随主观意志为转移。

⑵合理性(rationality):既要符合专业要求与统计学要求,又要切实可行。

⑶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受试对象的确定应符合样本抽样符合总体的原则。

⑷重复性(replication):经得起重复验证。

排除系统误差。

37、何谓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GCP的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这些规范规定了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即申办者、研究者及管理当局在临床试验中的职责、相互关系和工作方式。

38、何谓围生期药理学?
研究在围生期阶段药物对母体、胎儿和新生儿作用规律与特点,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39、老龄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有那些类型?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老龄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的药物:醋唑磺胺、头孢三嗪、地西泮、保泰松、苯妥英钠、水杨酸、萘普生、甲苯磺丁脲、茶碱、丙戊酸钠、华法林等。

2.与血浆蛋白结合增加的药物:氯丙嗪、双异丙吡胺、利多卡因、普萘洛尔等(与AGP 结合)
3.结合无改变者:阿托品、阿米替林、阿替洛尔、咖啡因、氯噻酮、呋塞米、布洛芬、米帕明、青霉素G、哌替啶、苯巴比妥、奎尼丁、磺胺嘧啶、奥沙西泮、吡罗昔康等。

40、老年人对药物的排泄有河变化?
大多数药物经肾脏排泄。

老年人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随增龄而降低。

因此,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下降,排泄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出现蓄积中毒。

如地高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G、苯巴比妥、磺胺类、降血糖药及别嘌醇等药都会由于老年人肾排泄的减少而至半衰期延长。

41、老年人药动学和药效学有那些变化?
一、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老年人脑血流量减少,脑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

交感神经控制的血管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心脏本身和植物神经系统反应障碍,故血压调节机能不
全。

因此,在使用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亚硝酸酯类、吩噻嗪类、抗高血压药等时,即使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也可能引起长时间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凝血功能减弱,因此抗凝血药的用量须相应减少。

老年人对洋地黄类强心药敏感性增加,应适当调整剂量,密切注视洋地黄中毒反应。

三、药物耐受性减低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而耐受性降低。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小剂量即可引起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出现较强的药理效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的现象。

如老年人对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镇静催眠药等都较敏感。

用药后可能严重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精神错乱、烦躁、抑郁、过度激动、幻觉及失眠等不良反应。

四、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有统计资料显示近半数老年患者不遵医嘱服药。

原因可能是记忆力减退,对药物了解不足及忽视按规定服药的重要性等。

42. 按与剂量是否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有哪些?
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副作用、毒性反应属A型不良反应。

首剂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等因与药理作用有关,也属A型反应范畴。

43、举例说明特殊毒性的类型。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妊娠二周到三个月为胚胎发育最活跃时期,在此期间用药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致癌因子可分为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有人认为90%以上为环境因子所致,如放射线、病毒感染和化学物质等。

已确定的有致癌作用物质为砷化合物、氯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己烯雌酚、康复龙、非那西汀、苯妥英等。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另外某些化学、物理因素和生物因子也可使遗传因子DNA产生突变及染色体异常。

突变与癌变有密切关系。

已知的突变物中,90%有致癌性。

44、何谓药源性疾病?
指药物所引起的疾病,它既是医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

在临床用药治疗疾病时,可使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改变,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称药源性疾病,是选药不当或滥用、误用等不合理用药的必然结果。

45、药源性疾病如何分类?
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分为四类:
(1)A型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源性疾病,约占药源性疾病的80%,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和机体靶器官的敏感性增高引起的。

(2)B型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异常性和机体的遗传、免疫异常性引起的。

(3)长期用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是由于机体的适应性反跳现象引起的。

(4)后遗效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等。

46、试述抗菌药物现状
近年来,新的抗菌药物的研制与开发最为活跃的领域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类等。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现已发展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新型β-内酰胺类三大类。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丁胺卡那霉素、乙基西梭霉素成为治疗G(-)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大环内酯类中的新品种(罗红霉素、阿齐红霉素、地红霉素、6-氧甲红霉素等)具有在组织及吞噬细胞内分布浓度高、生物半衰期长、对某些病原体活性强、消化道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4.氟喹诺酮类是二十世纪90年代飞速发展的合成药物,属于杀菌性抗菌药,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作用机制不同,可作为对β-内酰胺类或其它抗菌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广、
吸收良好、组织和细胞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必要的病原学检查和细菌敏感性试验结果。

(2)根据致病菌的特点选药选药时应当分析病原菌与抗菌类药物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固有耐药性及获得性耐药性,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药物。

(3)注意病人的机体状态选药时在考虑感染严重程度的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

48.如何根据MIC,估算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在制订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通常以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血药浓度的关系作为主要依据,MIC值低表明细菌对该药敏感,MIC值高则提示细菌对药物敏感性差或耐药。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的组织或体液浓度常为血药浓度的1/2 ~1/1O。

因此,若使感染灶内药物浓度达有效杀菌或抑菌水平,血药浓度应为MIC的2~10倍。

药物对细菌的MIC各不相同,因此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即抗菌药物的MIC〕选择抗菌药物,确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以及疗程等。

48.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进行药物监测的有几种情况?
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进行药物监测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 药物毒性大其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者,例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万古霉素、氯霉素等。

(2).肾功减退时易发生毒性反应者如氟胞嘧啶、磺胺甲恶唑、甲氧苄胺嘧啶等在肾功减退时易引起中毒。

(3)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毒性低,安全范围广,通常不做常规药物监测,一般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使药物达有效浓度,而不发生毒性反应。

但在特殊情况下大剂量应用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例如,需确定感染部位(例如脑脊液中)是否已达有效药物浓度;浓度过高时有导致毒性反应发生可能时,可测定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肾功减退患者伴发严重感染需用大剂量青霉素
时,为防止脑脊液细菌改变抗生素靶位蛋白的构型的方式有三种:①改变靶位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难于与之结合;②增加靶蛋白数量,使未结合的靶蛋白仍能维持细菌的正常形态与功能;③产生出敏感菌所没有的新的靶位蛋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3)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active eff1ux)机制。

①细胞膜屏障机制细胞膜和细胞壁构成细菌的防御屏障。

细菌可通过改变细菌外膜porin蛋白的组成或数量而改变其通透性,从而增强外膜的屏障机制。

②主动流出(active eff1ux)机制细菌体内存在多种主动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