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
修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de)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de))
1日本一位外务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我们(de)全部收入只有8 000万日元,现在一想到有2亿3 000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de)富裕.”日本人(de)富裕源于哪次战争(de)赔款(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1894—1895年(de)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白银3 000万两,总计白银2亿3 000万两.答案C
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de)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
A.国际局势(de)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de)瓜分和争夺
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
D.清政府(de)财政被列强控制
解析明信片中图画(de)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字样(de)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de)真实写照.
答案B
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对民间设厂(de)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de)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马关条约(de)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也不得不相应放宽对中国民间设厂(de)限制;与此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支付战争赔款,也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de)限制.
答案C
4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写道:“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de)主张,最早提出(de)是(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解析根据材料中(de)“兴商战”“力挽利权”,可知符合早期维新派(de)主张,故答案选B项.洋务派(de)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de)主张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派主张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不符合最早提出(de)限制条件,排除D项.
答案B
5康有为在1888年(de)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莫敢伺.”康有为如此说(de)目(de)在于( )
A.模仿日本,变法强国
B.标榜日本变法(de)成功
C.提醒皇帝防止日本侵略
D.模仿日本,对外扩张
解析从材料(de)出处来看,这是康有为上书皇帝时所说(de)话,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康有为(de)主要目(de)是上书皇帝向日本学习,实现变法强国(de)愿望.故选A项.
答案A
6万木草堂是19世纪末康有为开办(de)新式学堂,它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de)新式学堂(de)共同点是( )
A.都讲授西方(de)政治思想
B.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de)
C.都弘扬中国(de)传统伦理
D.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
解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de)目(de)是培养洋务企业所需要(de)人才;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de)目(de)是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因此,双方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de).
答案B
7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de)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de)主要着作,它们以孔子为旗号,利用孔子(de)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理论(de)合理性,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D
8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de)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解析由“效英之存虚君”“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可知,该人士主张实行改革,确立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
答案B
9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de)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de)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我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de)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de)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解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de)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先进(de)知识分子主张向日本学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掀起了向日本学习(de)高潮.
答案D
强学会旧址
10观察右图,下列相关(de)解释不正确(de)是( )
A.强学会旧址位于今天(de)北京市
B.强学会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建立(de)团体
C.强学会推动了维新运动(de)发展
D.“保国、保种、保教”是该会(de)宗旨
解析“保国、保种、保教”是保国会(de)宗旨,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de)正确答案.
答案D
1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de)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之中(de)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de),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de)关系,这实际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和科学救国(de)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2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de)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梁启超所说(de)“民贼政体”(de)含义.梁启超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de)着名代表人物,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他所说(de)“民贼政体”指(de)是君主专制政体.在这一政体下,君主权力极度膨胀,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因此,题干中
省略(de)两字可能是与之相对应(de)“民权”.
答案D
13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de)不幸.假如康氏(de)谨慎能像他(de)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de)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de)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de)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de)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de)性格
解析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急躁冒进(de)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de)失败,故B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B
14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de)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de)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de)发展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de)方向
C.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de)落后状态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de)束缚
解析引进西方机器,发展工业,这仅能表明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de)发展,但其作用不可高估.
答案A
15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de)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de)内部条件而言,说法正确(de)是( )
A.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de)稳定性,社会变革(de)阻力比日本小
B.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C.中国(de)维新变法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D.中国(de)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de),未发生权力中心(de)转移
解析当时中国社会改革面临(de)阻力比日本大,A项错误.当时以光绪帝为首(de)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de)改革力量强大,B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5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de)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de)什么政治主张(4分)
(2)指出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de)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de)态度.(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de)局限性.(6分)
(4)材料四(de)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de)理由.(8分)
参考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de)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de)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e)主张.
(4)不正确.理由:民族资产阶级(de)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de).戊戌变法(de)失败是必然(de).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
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匡、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de)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de)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de)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de)实质.(10分)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de)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de)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181868年日本(de)明治维新和1898年在中国发生(de)戊戌变法,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de)重大事件,两国都是以挽救民族危亡(de)运动出现(de),但两个事件(de)结果却大相径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明治维新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de)前提.日本(de)改革派是利用人民(de)力量,向资产阶级转化(de)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de)重要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de)统治,使天皇掌握实权,实现了民族国家(de)统一,保证了改革大业顺利进行.
中国(de)情况则不然,中国(de)保守势力仍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中国
(de)维新派始终没有军政实权,他们轻视群众,脱离群众,没有广大人民做后盾.维新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de)封建知识分子,缺乏运筹帷幄(de)雄才大略,力量比较薄弱,不经过武装斗争,始终没有真正取得政权,而只是依靠一个并无实权(de)光绪帝,虽然也颁布一系列措施,但终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根本无法实施.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1)根据材料,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de)前提条件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中国戊戌变法难以成功(de)原因是什么(4分)
(3)从中日两国改革(de)一败一成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de)启示(6分)
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通过倒幕运动,夺取了国家实权.
(2)中国保守势力强大,维新派不能掌握实权,改革无法实现成功.
(3)改革能否成功,既取决于改革者本身力量(de)大小,也取决于是否得到人民群众(de)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