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一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一中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
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
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浙话。
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
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
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
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
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
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
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
《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
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平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
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
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
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
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
而且年代越久,承
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越重,以至达到了并存并行的程度。
经过几代说话艺人淘沙取金、删芜存精般的千锤百炼,水浒故事发展到南宋后期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
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
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渐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是在南北宋交替之后,在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是当时文化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包括山东籍说话艺人移入杭州,说话艺术在一个南北两方的人们群居共处、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特殊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
这种双重语言成分,由于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功夫,它们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放射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摘编自李永祜《<水游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量的山东话和江浙话并存。
B.南北方人在“靖康之变”后群居共处是《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特征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
C.《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我国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通过与其他名著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出了《水浒传》语言的双重地域色彩的特征。
B.文章从我国的说话艺术的发展、宋代政治变迁、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角度来阐述《水浒传》语言地域色彩出现的原因。
C.第三段先说明《水浒传》成书的基础,再分析讲书艺人的讲书情况,闸释各种语言因素的融入,直至“编次”成为定本。
D.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等作品的语言和《水浒传》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的。
B.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在语言融合进程中,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C.最早讲说水浒故事的鲁西南籍山东人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而其行业晚辈承传人在讲说时已能运用吴语方言。
D.元代后期《承浒传》“施耐庵的本”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双重语言成分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近日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高端人才指数、教育与健康指数等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C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
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
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
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摘编自2010年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1949年,中国的起跑线非常低,各项指标甚至低于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时印度的铁路是中国的三倍;印度人的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5.6岁;印度的主要工业产出,比如钢铁、化肥、煤炭、水泥、电力等,都远超中国。
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一直为之奋斗而印度忽视的一件事——全民扫盲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其中80%是文盲。
而到2018年,中国人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6.4%,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而当今印度的识字率不到75%,这意味着与印度相比,我们少了2.6亿文育。
这堪称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扫盲”为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文化水平的进步,更是一种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功能性扫盲”概念开始在全世界传播。
功能性文盲是指具有阅读、书写或计算能力,但是却缺乏利用这些能力来处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因此,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扫盲方式已经逐渐难以为继,扫盲向更广泛的教育内容拓展。
消灭文盲,最终要靠基础教育的发展。
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教育普
及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义务教育机制的建立、发展和普及、完善,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头。
(摘编自瞭望智库《凭啥中国能远超印度?》)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妇女的文盲率在90%以上,女童入学率仅有20%。
建国后45年内,全国1.1亿妇女脱盲,女性文盲率到1993年已降至30%。
经过义务教育普及和“春蕾计划”推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入学率显著提升。
到2000年,中国妇女文盲率降至4.21%,成果较男性更加突出……但女性文盲率仍高于男性。
到2002年,全国仍有500万妇女文盲。
占总数的65%。
女性文盲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农村,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女童的辍学率高,妇女文盲新生、复盲现象还时有发生。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贫困农民家庭劳动力文盲率为22.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扫盲问题,特别是妇女扫盲问题不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全面脱贫和区域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温友祥《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教育和培训问题的思考》)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优势就是国家实力的优势,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摘编自2018年05月26日人民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止至2010年,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相比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们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尚有较大差距。
B.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比较落后,全国文盲人口超过4亿,可以说是一个“文盲大国”。
C.经过建国后全社会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建立并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已到10.6年。
D.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共有超过1亿名女性脱盲,女性文盲率显著下降,相较于男性脱盲成果更为突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成文于2010年,彼时我国正处于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阶段,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
B.材料二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取得的扫盲成就,主要通过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关数据的比较,凸显了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
C.材料三侧重从妇女教育角度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审视建国以来的扫盲运动成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正视了存在的不足。
D.综合前三则材料可知,中国不断前进的进程,也是扫除文盲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发展教育对于中国崛起和未来发展的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
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
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
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
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
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
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
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一看就是一位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的老人。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
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
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
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
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
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
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
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
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
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
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
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
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
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
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
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
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
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
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
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
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
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
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
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
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
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
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2.小说中老人“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元)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焦浮绀宇①,铁瓮②独残城壁。
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④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金焦:金山,焦山。
绀宇:寺庙。
②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
③石冢:东晋高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④龙荒:荒漠之地。
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属于慢词。
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
C.题中“坡仙”即苏轼。
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
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
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
C.“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
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
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5.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①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②,西陵绕越台。
湖③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④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①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
②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
③湖,指镜湖。
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2.“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卫风•氓》)
⑵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⑶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⑷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⑸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⑹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郁乎苍苍。
(苏轼《赤壁赋》)
⑺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⑻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
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绵阳90后姑娘李子柒制作的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衣食住行展开的从手工阿胶、桂花酿酒到文房四宝、手工造纸等系列视频走红。
有网友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现的生活太过理想化,也有网友认为其体现的是中国落后的生活。
对此,有媒体评论,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交流的自信,是一种生活的新方式;也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新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喜欢与否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还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
兴德中学准备就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开展一场有老师、家长、学生参加的讨论会。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老师、家长、学生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D
3.A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观点。
故选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分析错误。
此处主要是显示出其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错,原文有“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内容。
C项,“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错,原文有“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的内容。
D项,“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错,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