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2-04-06T14:51:14.6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9月总第199期供稿作者:易显祖朱清芳赖丽霞
[导读]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或食管粘膜损伤的一类疾病。

易显祖朱清芳赖丽霞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民医院 337009)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饮食、生活习惯伴发疾病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或食管粘膜损伤的一类疾病,本症还可引起口咽部、呼吸道等食管外的组织损害。

在欧美国家常见,据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资料报道,欧洲约有1/3的居民受本病影响,明显干扰其正常生活者占5%-16%。

在美国约有44%的成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美国一项医院调查表明,约有7%的医院职工每天有烧心感,14%每周有烧心感,15%每月有烧心感。

我国过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及研究较少,近几年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才逐渐重视,发现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据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近几年来专科门诊就诊情况初步统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约占专科就诊人数的6.2%左右。

1999年,潘国宗等报道,北京、上海两市胃食管反流病的人群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为1.92%。

胃食管反流病的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但反流性食管炎者男性比女性高,约2~3:1。

妊娠合并胃食管反流病高,约48%~79%孕妇有烧心主诉。

白种人发病较其他种族均高,非洲、亚洲人发病较低。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萍乡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胃食管反流病与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相关是公认的。

并且通过抑酸及促进胃动力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控制。

但此病易复发,尤其当饮食、生活习惯改变时,更易复发,并影响抑酸药及胃动力药的疗效。

所以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第三个因素即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却较少。

我们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我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及其与口咽部、呼吸道疾患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

选取18岁以上的人群1500例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1402份问卷调查表。

1.2 研究方法调查的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中文版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GerdQ)、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并发呼吸道、口咽部疾患情况。

GerdQ主要记录被调查者过去4周中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包括上腹部中央疼痛)、恶心四种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

该四种症状的频率按以下方法评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出现频率1d/周、2-3d/周、4-7d/周分别计为1 、2、3分。

最高分为12分。

按症状程度计分:由于烧心和/或反流而难以获得良好夜间睡眠的频率,无影响为0分,1d/周、2-3d/周、4-7d/周分别计为1 、2、3分;除医生告知服用的药物外,额外服用药物来缓解烧心和/或反流的频率(如氢氧化铝、碳酸钙等抗酸剂),如无为0分,1d/周、2-3d/周、4-7d/周分别计为1.
2.3分。

最高分为6分。

症状频率计分加症状程度计分总分最高可达18分。

GerdQ诊断GERD的临界值为8分。

我们以GerdQ≥8分作为GERD的诊断标准,将GerdQ<8分设定为非GERD患者.
1.3统计学处理本次GERD调查,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并计算各危险因素对GERD发生的比数比(OR值)估计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95%CI)。

2 结果
2.1 GERD的患病率
2.1.1 不同年龄的患病率 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最高,40~49岁及50~59岁年龄组最为明显,与≦39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GERD的患病率
与≦39岁比较,*P<0.05
2.1.2 不同性别的患病率被调查者男715例,女687例. GerdQ评分≥8分,男性为60例,女性为58人,患病率:男性为8.39%;女性为8.44%,男、女患病比例为1:1.01,显示性别之间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不同性别GERD的患病率
2.1.3 饮食和生活习惯与GERD的关系有吸烟(OR=1.45)、饮酒(OR=2.78)、进食过饱(OR=2.20)、油腻饮食(OR=2.71)、便秘(OR=2.75)、及精神紧张(OR=2.71)生活习惯者GERD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GER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生冷食物、辛辣食物、常
饮浓茶、常饮咖啡、腹胀、劳累、运动减少等与GERD发病的关系在本调查中未得到证实。

见表3
表3 饮食及生活习惯与GERD的关系例(%)
2.1.4 伴发其他系统疾患本次被调查者伴随症状为口咽部、呼吸道疾患:咽炎、支气管炎、哮喘、打鼾、喉炎、牙病、口腔溃疡,其中伴发咽炎、支气管炎、哮喘、打鼾在GRED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6.05%、31.17%、11.35%、 6.05%,明显高于非GERD 组,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

见表4
表4 GERD伴发口咽部及呼吸道疾患情况例(%)
2.1.5 GERD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为排除多因素间相互干扰,将年龄(≥40岁或<40岁)、进食过饱、油腻饮食、甜食、精神紧张、便秘、饮酒、吸烟、浓茶、辛辣食物及劳累等因素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监测吸烟、饮酒、进食过饱、油腻食物、便秘、及精神紧张是GER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5
表5 GER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10%-2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胃食管反流病(GERD)也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在我国医务工作者中日益受到重视,报道逐渐增多。

北京协和医院内镜调查表明,反流性食管炎(RE)约占5.8%。

北京、上海两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为5.77%,RE1.92%,西安交通大学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胃14.73%,反流性食管炎(RE)为3.24%。

胃食管反流病与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相关是大家公认的。

并且通过抑酸及促进胃动力药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控制。

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病易复发,尤其当饮食、生活习惯改变时,更易复发。

并影响抑酸药及胃动力药的疗效。

如:超重肥胖、进食过饱、便秘、油腻食物、甜酸食品、吸烟、饮酒等与本病密切相关。

超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进食过饱、腹胀及便秘,均是诱发的反流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腹围增大,膈肌上移,腹内压增高利于胃内容物反流有关。

油腻高蛋白饮食、生冷食物、甜酸食品、烟酒与本病关系密切,生冷食物、甜酸食品是胃内酸度增加,后者除其能促进胰酶分泌,胆囊收缩素释放,前者的生理作用为促进胃酸分泌量增加,后者除其能促进胰酶分泌和胆囊收缩功能外,还能将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减缓胃排空,导致胃食管反流。

一些药物如镇静剂、解痉剂及钙离子结抗及均使食管反流增加
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研究,为萍乡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提供饮食、生活指导,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
习惯:体位是减少反流的有效方法,如餐后保持直立,避免过度负重,不穿紧身衣,睡前2小时勿进食,抬高床头15-20cm。

饮食宜少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限制咖啡因、酸辣食品、巧克力、番茄;戒烟及禁酒。

此外应避免使用降低LESP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制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

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更快,疗效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提高抑酸药与胃动力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通过本研究,我门认为饮食、生活习惯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除传统认为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第三个因素。

即饮食、生活习惯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治疗及恢复有密切的关系。

并且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可以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复发,降低复发率。

通过本研究,对GRED伴发口咽部及呼吸道疾病进行统计,发现GERD组(GerdQ≥8分)伴发咽炎、支气管炎、打鼾、及哮喘的比例较非GERD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

所以在处理这些疾病时要注意除外GERD,避免漏诊、误诊。

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饮食、生活习惯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及其伴发疾病。

通过药物治疗及给予患者合理饮食、生活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同时要注意酸反流可造成食管以上咽部和气道的并发症,在治疗口咽部、呼吸道疾患时应注意除外GERD。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陆再英等主编。

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等主编。

实用消化病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3、林三仁等主编。

实用临床消化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胡水清,张玫,牛小羽,周俊等。

门诊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实用医学杂志。

2002,5
5、张军汉,周黎黎,杨晓燕,肖翠兰,迟雪梅,原旭华,张晖等。

克拉玛依市区胃食管反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3
6、王亚雷,许建明,胡乃中等。

安徽省部分地区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状况多中心问卷调查分析。

安徽医学。

200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