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超分子化学在分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8.影响冠醚配合物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因素
选择性(S)
冠醚对A、B两种离子的选择性为冠醚与该两种离子形成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之比。即:
S A,B
K
A 稳
K
B 稳
冠醚结构、离子性质(半径、电荷密度)和溶剂极性是 影响冠醚选择性和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特定大小的分子具有选择 性(分子识别)
尿素、硫脲和硒尿素的选择性 尿素:直链烷烃、烯烃(支链烷烃不能进入其空腔) 硫脲:支链烷烃、环烷烃 硒尿素:对几何异构体具有超常的分离能力,如只与1t-丁基-4-新戊基烷己烷的反式异构体形成包接物,而与 其顺式异构体根本不反应。
手性拆分剂与消旋体中的一个对映体最少同时有三个相 互作用,其中至少一个是由立体化学决定的。这种手性 识别机理认为,消旋体中只有一个对映体与手性拆分剂 同时具有三个相互作用点。而另一个对映异构体则和拆 分剂只发生二点作用。前者所形成的复合物较后者稳定, 在许多物理性质上(如溶解度、熔点)存在差异。
分子间的三点作用类型包括氢键、偶极相互作用、位阻 排斥、疏水吸引等作用,这些作用都可以成为手性识别 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的合成了许 多拆分剂用于消旋体的手性拆分。
对苯二酚的两个羟基可相互作用形成多分子氢键缔合物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对苯二酚的多分子氢键缔合物 的缔合数达到一定长度后会发 生卷折而形成筒状物。
6个对苯二酚形成的筒状缔合分 子(右图)
筒状物的直径在0.42-0.52nm
筒状聚集体对分子的大小与形 状有很好的选择性。
超分子配合物 (主体-客体配合物)
1967年,C.J.Pedersen发现冠醚具有与金属离子 及烷基伯铵阳离子配位的特殊性质。
D.J.Cram将冠醚称为主体(Host),将与之形成 配合物的金属离子称为客体(Guest)。
超分子配合物:主体与客体通过非共价键相互 作用形成的配合物。
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冠醚环中给电子原子种类(软硬酸碱匹配) 如O原子为硬碱,易与为硬酸的碱金属、碱土金属、镧系 稀土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如S、N原子为软碱,易与为软酸的Cu2+、Ag+、Co2+、Ni2+ 等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分子识别过程需遵循两个原则,即互补性和预组织原则。
分子识别的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分子间的空间结构和电学特性的互补性。
空间结构的互补即“锁与钥匙”的相配,这种相配需要 识别分子间达到刚性和柔性的统一。下图是18冠6在对 K+的识别过程中,其构象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和K+相配 的空腔及键合位置。而电学特性互补要求键合点和电荷 分布满足非共价键的形成。
杯芳烃:苯酚衍生物与甲醛反应得到的环状 缩合物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
轮烷(Roxtaxane) 索烃(Catenane) 绳结(Knot) 双螺旋(Helix) 奥林匹克环(Olympic Ring)
索烃:一种具有连环套拓扑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绳结
绳结是一种拓扑结构。
法国Sauvage小组利用双铜离子的三维模板效应, 历时十余年,终于在九十年代初首次合成出了绳 结分子。
Sauvage教授由此而荣获大环化学学术界的第一 个Christensen奖。
奥林匹克环
准轮烷和轮烷
准轮烷(Pseudorotaxane):由 链状分子通过某种分子间识别或 自组装穿越另一个环状分子形成 的超分子结构。
轮烷:在链状分子穿越环状分子 以后,再在链状分子的两端用大 基团封住,使环状分子不能脱落。
第七章 超分子化学在分离中的应用
7.1超分子化学概述 7.2 小分子聚集体包接配合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4 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7.5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7.6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中的应用
7.1 超分子化学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对苯二酚的筒状缔合分子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1.冠醚的诞生 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的Pederson用四氢吡喃保护一个羟
基的邻苯二酚与二氯乙醚在碱性介质中进行縮合反应, 合成(双[2-邻羟基苯氧基]乙基)醚时,在主产物之外还 意外地得到了极少量的大环多醚化合物(冠醚)。 (反应见下页) 此后Pederson又合成了几十种大环多醚化合物。
包接物化学、萃取化学、同位素分离化学、光学异构体 拆分、分子识别、色谱、电泳。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6.冠(穴)醚化合物的分类 迄今已经研究过的冠(穴)醚有数千种。 1978年日本学者小田良平根据环的数目,将冠醚分为单
环和多环冠醚,再根据各类别中给电子原子的类型分为 单一给电子原子和多给电子原子冠醚。 按IUPAC原则的命名太复杂,通常多用俗称或符号表示。
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是近代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相交叉的一门前沿学 科。
与大环化学(冠穴醚、环糊精、杯芳烃、C60等)、分子自组装(双 分子膜、胶束、DNA双螺旋等)、分子器件、新颖有机材料的研究 密切相关。
是分子材料、信息储存、拥有及转换、拟酶催化作用及反应性、分 子囊包及稳定化等的基础。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冠醚化合物的配位特性
不同孔穴的冠醚能选择性地与尺寸相匹配的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配 合物。配位作用方式有: 与客体分子(或离子)间通过偶极-离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主客体配合物。 如:冠醚与金属阳离子之间的配合物。 与客体分子间通过氢键或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如:冠醚与铵离子、有机胺、阴离子及中性有机分子的配合物。
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是超分子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分子 间弱相互作用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加合和协同作用形成的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选择性的强作用力,成为分子识别和 自主装的主要动力。
形成超分子时,分子间达到能量和空间结构的匹配,称 之为识别。分子识别是受体(主体)选择性地与底物 (客体)结合。因此,选择和结合是识别的两个方面。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命名对照举例
縮称
符号
IUPAC命名
18冠-6
18C-6
二苯并18冠-6 DB18-C-6
二环己基18冠-6 DCH18-C-6
穴[2,2,2]
1,4,7,10,13,16-六氧杂-环十八烷 2,5,8,15,18,21-六氧杂-三环[20,4,0, 09,14] 二十六-1(22),3,11,13,23,24-六-烯 2,5,8,15,18,21-六氧杂-三环[20,4,0, 09,14]二十六烷 4,7,13,16, 21,24-六氧杂-1,10-二氮杂 双环-[8,8,8]二十六烷
溶剂的作用 由于尿素和硫脲均为强极性固体,而烷烃为非极性液体, 在分离体系中加入极性溶剂的作用:
(1) 改善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即增加主体分子(尿素和 硫脲)的溶解速度。 (2) 改善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即增加包接配合物的稳定 性和选择性。
常用极性溶剂:甲醇、二氯甲烷、乙二醇单甲醚
2.苯酚、对苯二酚主体分子
分子识别的预组织原则
预组织原则:在于客体分子识别之前,受体先将其容纳 客体的环境组织好,如降低溶剂化作用将有利于识别和 形成稳定配合物。
为了达到高度专一识别,主体的设计也必须遵循互补性 和预组织原则。虽然刚性有序的主体可以达到高度识别, 但交换过程、调节、协同和改变构象要求一定的柔性。
分子识别举例:手性识别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2.冠醚的特性与结构特点
冠醚对碱金属、碱土金属、NH4+、RNH3+、Ag+、Au+、 Cd2+、Hg+、Hg2+、Tl+、Pb2+、La3+、Ce3+等具有选择 性络合的能力。
在大环多醚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中,疏水的碳氢链构成 一个平面,而醚氧原子凸出于这个平面之上(图见下 页),其形状与古代的王冠相似,因而得名“冠醚”。
1. 尿素、硫脲和硒 尿素聚集体主体 分子
最早发现并被用于分 离的主体分子
由于分子结构中带孤 对电子的NH2基和极 化的双键相邻,共轭 效应使分子的极化增 强。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当两个极化的分子 相遇时,可能会因 为静电相互作用而 形成环状二聚体。
硒尿素二聚体如右 所示。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3.穴醚 1969年Lehn发现一类以氮原子为桥头的双环配位体,并
根据其分子结构图形命名为“穴醚”。
7.3 冠醚、穴醚在分离中的应用
4.冠(穴)醚化合物种类的丰富多彩 大环中的杂原子除O、N外,还可以是S、P或As。 大环中的C原子与杂原子的数目和孔穴尺寸可以改变。 大环上还可引入其他芳香环或杂环取代基。 5.与分离相关的冠醚化学领域
环状二聚体的本身 具有一定的大小。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二聚体的环上仍然带有极性氨基、 Se(O、S)原子及双键。
当这些环状二聚体分子相互叠加 或由多个分子形成螺旋状结构时, 能形成笼状或筒状的空间网格结 构。
网格结构具有固定的空腔大小。 尿素聚集体空腔直径0.525nm 硫脲聚集体空腔直径0.61nm 硒尿素空腔更大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尿素包接物的稳定常数K稳 (25C)
客体
K稳
正庚烷
1.75
正辛烷
3.57
正癸烷
111
正十六烷
476
硫脲包接物的稳定常数K稳 (25C)
客体
K稳
2,2-二甲基丁烷 10
环己烷
45.5
甲基环己烷
2.33
甲基环戊烷
3.85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生物活性与手性识别
手性或不对称性物质是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自 然界中,绝大多数分子(如糖、氨基酸)和由它们组成 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等)在空间结构上都具 有不对称性,使得生物体能够高度选择性的识别特定手 性分子,从而产生生物作用。
随着人们对手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物质的D-异 构体和L-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的活性差异很大,而有的所 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20世纪60年代,欧 洲和日本的孕妇因服用外消旋的镇静药“反应停”而引起 千万个婴儿畸形,制造这一悲剧的正是“反应停”中的 L- 型旋光体。
是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重新结合的载体。 超分子化学已成为当前公认的化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前沿课题。
三维超分子化学家获得1987年Nobel化学奖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研究两种以上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 (非共价键作用力),缔结而成为具有特定结构 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
手性药物对映体不同的药理活性
主体分子的种类
天然大环配体: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结
构复杂、性能各异的大 环配位化合物。如:维 生素B12、叶绿素、血 红蛋白。
缬氨霉素-钾配合物晶体结构
环糊精: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生成的环状低聚糖。
冠醚:含-O(CH2CH2O)n-结构的环状聚醚化合物
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家Pederson首先合成 出冠醚化合物二苯并18-冠-6.
简而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 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
上个世纪是共价键的世纪;本世纪将是研究非共 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化学的世纪。
超分子与普通分子的区别
不在于物种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够把这个物种分裂为 至少在原则上能独立存在的分子。
分子间以类似于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方式结合成超分子。 超分子化学是分子水平以上的化学。
准轮烷聚合物
穴芳烷:Craptophane
环三黎芦烃(3,4-二甲氧苯甲基)
穴芳烷(Craptophane)
星球爆炸状化合物
分子龛(Niches)
1985,Rebek等成功制备了非环状的鳌状分子(分子 龛),它与客体在尺寸上和形状上能够互补。
离子对(KCl)分子龛化学发光传感器
7.2 小分子聚集体超分子包接配合物 在分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