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复习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
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
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注:一般城镇比例与经济发达水平相适应) 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区。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和亚热带的、半湿润地区。
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人口分布,对这些地区的人来说,水资源非常重要,所以会在河边或绿洲有水的地方有人口分布。
热带地区也有人口分布,可以选择在高原气候凉爽的地方。
纬度较高的地方可以选择地势较低的山谷或山麓有山能挡寒风的地方。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注:山区的人口主要在山谷,地势低,土壤相对肥沃水源丰富交通相对便利。
)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人口集中,较发达。
(4)土壤:主要通过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吸引人口。
(人口迁移)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等因素。
其中,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因对的高度依存,人口分布表现出___ ______
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变得稠密。
说明:人类居住生活选择的地方,总希望条件非常优越,能有利于积累自己的财富,使生活更富足。
但并不是每个地方每个条件都是那么美好,所以人类可以在某些方面可以改造环境。
从大尺度来说,也就是宏观来说,我国东南人口密集,西北干旱地区人口稀少。
从小尺度上来说,也就是微观上说,西北干旱地区的人口又是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逆向思维,缺水的地方,对人类来说,水资源很重要,所以应该是水多的地方——绿洲,有人口分布。
4.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性变化。
②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说明:两种属性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说是人口迁移。
)旅游、购物、培训学习一般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净迁入=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迁出大于迁入。
5.人口迁移分类
从方向来看,有四个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等。
由到,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
6.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明:人们离开原定居地,说明原定居地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会迁移到新到地方定居。
其实我认为两者之间,还存在着阻力。
(2)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环境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就业、收入、交通、矿产资源开发等。
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现代社会人口迁移更多的是受的影响。
注意:现代人口迁移,如果材料里没有更多的介绍,那么主要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影响。
(3)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当然,还有如国家政策,宗教,社会文化婚姻家庭等因素。
7.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20世纪以前: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
(2)第二次大战期间,造成了大量难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
国家迁往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A国际人口的性迁移急剧增加。
(由于政治国界的划分,宗教之间的矛盾等原因。
) B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
欧洲由人口地变为人口地。
)
C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取代欧洲,上世纪70年代后也超过欧洲。
)
D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国家向国家迁移。
8.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国来说,可以弥补其的不足,为迁入国节约了。
对迁出国来说,人口的迁出减轻了本国,但容易造成“”现象和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9.我国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地区工作并定居。
10.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的迁移一直比较少。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这一阶段大量人口从部向部迁移。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国家迁移,迁入地以、欧洲各国和为主。
1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
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2.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和有关。
13.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说明:如果试题中有出现最适宜最合适等词语,一般是指合理人量,如果试题中出现最高最多的人口数量,一般是人口最高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
和规模。
14.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障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说明:自然资源是最主要最首要的制约因素。
只有人均资源消费水平是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其它三项都是呈正相关。
(3)特点: 性、、性。
判断方法: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资源数量等的不同,人口合理容量数据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会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一般是相对性。
一个地区国家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这是临界性,是一个资源环境好坏的分界点。
一个地区国家的人口控制目标是要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当然实际上有些地区国家人口实际数量会高于合理容量。
注意是一个控制目标,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把人口减少,也可以想办法提高合理容量。
说明:人口容量只有这三个性,如果选择题中出现别的选项,直接忽视。
填空题也不能出现别的词语。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试题训练
一到春节就变“空城”的深圳,2020年却显得格外特殊,不少人都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就地过年,以往的“空城”也变得热闹起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春节前从深圳流出的人口()
A.多为老年人口B.多为少儿人口
C.春节后大部分返回深圳D.春节后大部分留在原地
2.2020年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是为了()
A. 缓解春运交通压力B.缓解旅游景区压力
C.减少居民交通开支D.减少人员跨区接触
3.“空城”变得热闹起来,会导致深圳市()
A.就业压力增大B.消费市场扩大
C.居民生活不便D.生态环境恶化
读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北部沿海地区B.中部内陆地区
C.西部高原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
5.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①河流②交通③气候④地形⑤开发历史长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
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四省区中,人口负担最轻的是()
A.广西B.江西
C.云南D.广东
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条件的差异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大城市高技术人才短缺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②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8.当前我国民工潮带来的影响有()
①制约城市经济发展
②农村出现农田抛荒
③出现“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④缓解城市劳动力不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 右图为我国两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统计
图。
下列因素中,造成两省级行政区出生率差
异的是( )
①妇女就业率②育龄妇女人数
③医疗卫生条件④文化教育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
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
地球在这一年里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
如图为
1987~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
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11.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可采取的
措施有()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
长江中下游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10000 1000 4
12.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海拔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3.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下图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消费(折合)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减少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D.耕地总量增加
15.提高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降低消费水平B.限制对外开放
C.鼓励人口外迁D.发展地方经济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
记地二者不一致,我国称之为"人户分
离"。
因为我国2010年到2018年中国
人户分离人口数量统计图。
完成下面
小题。
16.人户分离,不会导致()
A.农村人口老龄化
B.交通进一步发展
C.文化交流更频繁
D.城市人口老龄化
17.2014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原因是我国()A.西部民工大量涌向东部B.东部经济衰退
C.西部经济快速发展D.东西部经济趋于平衡
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经济结构D.生活水平
19.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0.04亿B.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
C.介于4.05亿到33.34亿之间D.大于33.34亿
2019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9亿,比2018年增长0.8%。
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74亿人,本地务工人员1.16亿人。
读图,完成17~18题。
图甲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出数图乙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
20.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2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减缓中部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甲、乙两地在T 时开始控制人口增
长。
完成下面小题。
22.影响乙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甲的主要
因素可能为乙地( )
A .人口数量较多
B .自然资源丰富
C .开放程度较低
D .科技水平较低
23.①、②人口数量的不同,体现了( )
A .人口容量的临界性
B .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C .人口合理容量的警戒性
D .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
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
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完成下列小题。
24.表中显示,从2010年至2030年,上海市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增加 B.人口不断增多 C.经济规模扩大 D.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25.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读下面图和表,回答问题。
(20分,每空2分)
人口容量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最大人口容量 1 870 1 935
2 000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图和表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 _、__ __和__ 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 ___。
(3)解释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①__ __;
②_ ___;③_ ___。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包括__ __、南亚、___ _西部和北美东部。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__ __(多选)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
材料二图甲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
个省辖市可分为______类______档。
(2分)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
由于____ __、____ __。
(4分)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
是___ 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
沿_ __ ___、___ ___ 分布。
(6分)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
素有_____ _、__ ____。
地价差异对
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 ____,对高
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 ___ 。
(8分)
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复习
1.极不平衡上升北美洲非洲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平原
2.温带湿润丘陵
沿河、沿湖绿洲农牧业农业发展聚集 3.科技经济土地相对分散而均衡城镇点、轴海岸带 4.长期行政区域 5.农村城市 6.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 7.处女地战乱战乱非战乱政治流向减少迁出迁入
美国拉丁美洲亚洲发展中发达 8.劳动力教育费用人口压力人才外流
9.沿海经济发达 10.自发性组织性自发性中东发达北美澳大利亚
1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1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13.人口数量
人口规模经济 14.合理健康适宜自然资源环境开放临界相对性
警戒
二、基础试题训练
1.CDBDC 6.DBDDB 11.CDACD 16.DCBAD 21.BBDDB
26.(1)水源地形气候 (2)温带或亚热带
(3)平原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4)东亚欧洲 (5)ABCD (说明 :每个空2分,第(5)小题漏选得1分,答全得2分) 27.(1)2 3(每空1分)(2) 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或外来务工人员多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京沪线或沪宁线或宁启线长江
(4)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说明:除第(1)
小题,其它小题均为每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