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复习第三章《声的世界》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复习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决定因素。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交流学习运用总结、归纳、合作等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提升2、通过典型习题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知识。
三、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和简单问题。
四、教学方法:互动式课前准备1、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
2、课前(至少一天)告知学生课题及学习目标,布置学生预习。
即:自己看书复习,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设计复习题,自己讨论解答。
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由某小组代表根据课前个人复习和小组讨论确定的总结提纲作知识归纳,其他成员补充(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二、求解复习题:各小组代表出示课前准备的复习题(每组三道题),由其他小组同学竞赛解答,出题的小组批改讲解(时间为25分钟左右)。
三、质疑答辩:全班同学针对复习题内容或单元所学内容提问,由其他同学竞赛解答。
(时间为5分钟左右)。
四、巩固升华:在学生对单元所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准备好的与课本知识有关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展示给学生,经学生讨论后由学生竞赛抢答。
(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五、教师点拨:教师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简单点评,指出各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本节课中的几个关键点再次给予点拨,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时间为5分钟左右)。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教师预备方案一、知识结构:二、求解复习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3、噪声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污染,在城市政府通常采取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以控制“噪声对人口密集地区”的干扰,你认为政府的这个措施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控制噪声的?()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进入耳朵D、以上各项都有4、在下列应用中,不属于超声应用的是()A、外科医生利用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B、利用声波预测自然灾害事件C、利用声波检测样品内是否有缺陷D、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5、“掩耳盗铃”者是采取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小声音的?()A、在声源处B、在传播过程中C、在人耳处D、以上答案都不对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都能发出声音,让我们听到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且传声速度最快D、动听的音乐永远不会是噪音7、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B、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8、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将所有的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10、在几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后,只要水的量适当,即可用这些玻璃杯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因为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后,它们振动时的()A、振幅不同B、频率不同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三、质疑答辩: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试举例说明?2、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3、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吗?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5、回声是怎样产生的?6、乐音有哪些特性?分别由什么决定?7、什么是噪声?8、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哪些?9、什么是超声和次声?四、巩固升华:1、在图给出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A B C D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不断向外抽出,会发现瓶内手机的铃声(或门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3、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4、在空的一段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如果在水管中装满水,则在水管的另一端又能听到几个声音?5、(1)音调高的物体响度一定大吗?试举例说明?(2)响度高的物体音调也一定高吗?试举例说明?五、教师点拨:教师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简单点评,指出各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本节课中的几个关键点再次给予点拨,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时间为5分钟左右)。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3章 声的世界
第3章声的世界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新课引入】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美妙声音的聆听,妈妈温柔的叮咛、爸爸严厉的训斥、老师谆谆的教导、大自然变换无穷的乐章,这些声音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接下来我们再去听一下声音,听完后想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34、35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小组讨论】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解: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解: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教师】1.在归纳物体发声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35、3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小组讨论】1.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段,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方案一: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方案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3.实验操作,收集信息,分析现象.4.学生回忆生活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问: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教师】1.在“真空玻璃罩”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声音传播的介质可以分为哪些种类.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地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踪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音的速度及回音【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37、3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v固>v液>v气.(填“>”“<”或“=”)2.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回音(或回声).【小组讨论】(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解:(1)看到枪烟计时;(2)不能;(3)光速大于声速.【教师】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2.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1)15 ℃时,v声=340 m/s 25 ℃时,v声=346 m/s(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跟踪训练】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2.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B )A.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C.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D.无法确定3.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C )A.声的回音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C.钟还在振动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4.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B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声音的特性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新课引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如,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学习了本节知识,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一、响度【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2.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3.声音的响度还跟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小组讨论】1.小组实验:在桌面上撒一些纸碎屑,用不同的力拍打桌面,观察桌面上纸屑振动的幅度和对比声音的大小.可以发现:纸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地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有时候为了远处的某个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这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程度来增大声音的响度.【教师】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纸屑的振动幅度来了解桌子的振幅).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的响度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近,响度大;距离远,响度小.4.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跟踪训练】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C ) A.音色 B.音调C.响度D.频率2.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B )A.频率大B.振幅大C.音色难听D.音调高二、音调【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小组讨论】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4.用多媒体播放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让学生交流不同点,感觉蚊子的音调高,牛的音调低.【教师】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不同的.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2.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 D )A.振幅B.响度C.音色D.音调3.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4.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能够使声音( A )A.音调变高B.响度变大C.音色变好D.传播的速度变大三、音色【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小组讨论】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1.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2.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自身因素(形状、材质)决定,还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第2课时噪声的防治2.了解噪声的危害.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小组讨论】1.观看飞机起飞、嘈杂的马路、一般车辆行驶、图书馆阅览室等视频影片,说说对不同声音强弱的感觉.【教师】【跟踪训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A )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B.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命运》交响曲C.在飞机场,正在降落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D.用金属片刮锅底的烟尘发出的响声二、噪声等级和危害1.阅读教材44、45页及图3 - 20和3 - 21,了解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2.观看“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3.分组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归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4.观看录像,了解噪声的危害表现:(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三、噪声的防治【自主预习】阅读教材“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3 - 22和3 - 2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小组讨论】1.阅读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2.师生共同活动:问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问题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教师】在分析各种减弱噪声做法的事例时,一定要抓住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减弱噪声,弄清“声源”“传播过程中”“人耳”这些关键词.这样才会分析好各种事例的本质.【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是某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B )A.噪声的产生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D.以上三种均是2.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B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C.控制声源产生的噪声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3.“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的,无声手枪的“无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4.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小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响度.第3节超声与次声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和次声.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波的危害.【新课引入】如果蒙上你的眼睛,你肯定是寸步难行;如果蒙住蝙蝠的眼睛,它却照样能自如地飞行捕食.如果堵住你的嘴,你还能继续行走;可如果堵上蝙蝠的嘴,它还能照常飞吗?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蝙蝠如同醉汉找不到方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蝙蝠正常飞行的时候,嘴是张开的,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一、超声【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7、4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通常把频率高于0 Hz的声音称为超声.我们为什么听不见蝙蝠的叫声?因为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利用声呐,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捕鱼时渔民可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3.由于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B超)可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小组讨论】1.我们为什么听不见蝙蝠的叫声?解:因为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高于0 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超声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解:声波传递信息方面:蝙蝠回声定位、“B超”等;声波传递能量方面:超声波除去结石、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教师】1.强调超声的特点与应用.(1)回声定位:声呐.可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等.(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2.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解释.(1)B超的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2)超声波探伤仪的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跟踪训练】1.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D )A.超声是清洁剂B.超声发生反射C.超声传递去污的信息D.超声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2.海豚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了8000 Hz的声音时,此声音属于可听声.海豚会利用回声寻找沙丁鱼群,假如1 s后海豚听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 m/s),则此时海豚距离沙丁鱼群的距离为765 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二、次声波【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通常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2.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小组讨论】1.为什么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狗能提前预知,人却感觉不到?解:因为这些自然灾害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 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50000 Hz,但人耳听觉范围是20 Hz~0 Hz,所以狗能听到,人听不到.2.次声波为什么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哪些伤害?解:因为能量很大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会使人产生恶心、昏眩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破裂出血.【教师】强调次声波对机械设备的破坏及对人体的危害,尽量远离次声源. 【跟踪训练】1.下列动物对次声波最敏感的是( D )A.海豚B.猫C.人类D.大象2.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B )A.用声呐技术测绘海底形状B.预报海啸、台风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D.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3.地震时伴有次声波(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的产生,它的频率低于20 Hz.。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3章 声的世界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要素)3.噪声、噪声的危害及控制4.超声与次声二、题型、技巧归纳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它可以在,不能传声。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它具有。
2.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
声音的音调与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声音的响亮变大了 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归纳小结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看课文内容,讨论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它具有能量。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金属中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它在空气中的要大。
2.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2)振幅:振动的振幅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高低课堂实验: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快慢。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教师说明: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如模拟科学家进行声音实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声音现象,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声音的本质。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声的世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声音知识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4.结合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情境导入、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亮点使得本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探究式学习:本案例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3章 声的世界复习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3章声的世界【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止。
4.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所以有声音必然有振动,但有振动却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例如真空铃实验。
②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还会在介质中传播。
方法指导:如何区分声音的三大特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高的声音人耳感觉比较尖细,而音调低的声音人耳感觉比较低沉;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音量;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往往是音色不同。
知识链接:次声波对人类而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人体内脏固有振动频率与次声波频率相近,倘若外来次声波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人的内脏便会振坏,严重时会丧命;另一方面,人们通过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可以预测灾害事件。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各组学生回顾并思考,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选择较好的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第三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第三章知识结构图)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三章声音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 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的传播速度 演示实验: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气体能够传声: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 实验设计:①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②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学生实验: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两个石块互相敲击,你能听到石块的敲击声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
可清楚地听到铃声。
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铃声会有什么变化?实验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回答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
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分析结论备注:1、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铁道游击战中,战士们趴在铁轨上听鬼子是否来了,说明铁轨(固体)可以传声。
3、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4、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第2、3章复习课(1)(2)。
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3章 声的世界学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要素)3.噪声、噪声的危害及控制4.超声与次声二、题型、技巧归纳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它可以在,不能传声。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它具有。
2.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
声音的音调与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声音的响亮变大了 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归纳小结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看课文内容,讨论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它具有能量。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金属中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它在空气中的要大。
2.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2)振幅:振动的振幅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高低课堂实验: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快慢。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教师说明: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沪科版物理教案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要求: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两个音叉、队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过程:一、声音的世界1.世界充满声音。
2.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源: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含“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常见声源:人——喉咙(声带振动)、手掌(拍)……二胡、提琴——弓和弦的摩擦振动笛子——管内的空气柱蝉——腹部薄膜蚱蜢——后腿摩擦蜜蜂——翅膀振动鱼——鳔海豚——鼻道正在灌水的保温瓶——瓶内水面上到瓶口的空气柱蟋蟀——翅膀振动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 声音的传播途径1.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介质接收体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空气耳廓耳道鼓膜听骨链(听小骨)鼓室中耳机咽鼓管耳蜗(声学传播过程至此结束,以后是生物电信号处理)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也不会听到声音)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5.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发出时晚0.1秒以上(即人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s=vt=340m/s×0.1s÷2=17m,用这种方法可以探测距离制成“声纳”等);时间差低于0.1秒,回声使原声加强而听不出回声。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3章 声的世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3章声的世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1、进一步通过实例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能区分生活实例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判定噪声,能区分实例中减弱噪声的途径。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应用和声音的危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通过了解声音的利与弊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学导重点及方法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乐音三要素的理解,能通过控制变量法解决乐音三要素的试验探究。
难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能将现实生活中声音特点区分开是音色、响度还是音调。
挖掘点:声音很普通,但通过学习特别是学习超声和次声之后,发现声音原来如此有用,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无比大的作用,通过再复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问题预设21、xx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翟志刚在太空舱外与舱内的同伴交流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来对话,借助课本36页图3-7实验探究写出这是为什么?实验探究中用到什么物理研究方法?那么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举出日常生活中的3个例子。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用到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思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太空中传播,所以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来对话。
拓展:本节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还有:转换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控制变量法;建模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提升:物理研究方法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选择合适的物理研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2、“闻其声而知其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尖细的声音”分别描述了声音的哪个要素?你是从哪些方面区分声音的三要素的?写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语言或事例描述声音的这三要素的?3、医院用的B超能检查很多疾病,这利用了声学的什么知识吗?该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地震来临前一些家畜会表现异常,你知道为什么吗?近两年凤凰传奇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果我们晚休的时候有人在公寓用音响”,此时我们是喜欢哪,还是心烦哪?由此归纳如何区分乐音和噪声?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影响噪音的途径3个思路;分析此问题主要从乐音与噪音的区别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知道人耳的结构,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超声的特点及应用,知道次声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
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的应用和次声波的危害.
3.运用转换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实验器材扩大实验现象.
4.分组讨论交流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
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
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华用手
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
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这说明人说话时,声带在
振动;“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
此可以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现象,
转换成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桌面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可以用转
换法,将桌面的振动放大.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例题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
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
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
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
最慢.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雷声就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所以选项A正确;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里,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到声音被吓跑,所以选项B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所以选项C不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C.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声音的特性
例题3(多选)(山东青岛中考)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解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振动的越,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符合题意.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符合题意.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D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BD
例题4小明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发现琴弦音调的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没有填完,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你填完整.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解析:由于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琴弦的多个因素,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控制变量法.(1)为验证猜想1,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为验证猜想2,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D、F或H、I进行研究.(2)如果验证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钢(或尼龙)的数据相同,即80、1.02(或100、1.02).(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答案:(1)A、B、C;D、F或H、I;(2)80、1.02(或100、1.02);(3)选取材料、长短、粗细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例题5关于声音的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是描述声音的音调高
B.“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音调高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解析: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引吭高歌”是指放开喉咙大声的唱歌,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B.
例题6(湖南怀化中考)“洋装虽已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能听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哪一特征来断定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
解析:使用分析法解答本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我们能听出“洋装虽已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依据就是不同人的发声部位特征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
答案:C
例题7(北京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解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玻璃属于固体,玻璃可以传播声音,故A错误;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故B错误;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故D正确.
答案:D.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超声和次声
例题8(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的动物能听见
B.次声波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通过监测超声波,可以监测火山爆发
D.用超声波可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仪器
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超声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次声波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在自然灾害中产生的声音大多是次声,人们常常通过对次声的研究来预测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故人听不到这两种声波,但是有些动物是能够听到的,故A选项正确;次声波对人的身体的破坏性较强,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在一些大型的自然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故可以通过对次声的研究来预测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故B选项错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故我们监测火山爆发通常是利用了次声波进行的,故C选项错误;用超声波可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仪器.
答案:AD.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