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珍品纪念章II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钱币珍品系列纪念章第三系列目录
珍III-10-1 咸丰六年上海银币一两铜镀银直径40毫米1999年6月清咸丰六年(1856),上海外商擅自决定以墨西哥鹰洋代替本洋为记账货币,並釐定二者间之比价。
上海道懾於外商壓力,同意墨西哥鹰洋在上海流通,并制定三家商号(郁森盛,王永盛,经正记)兑换鹰洋;同时,制定这三家商号仿外国银圆形制铸造地方货币银圆,史称“上海银饼”,计有一两,五钱两种币制。
上海银饼正背各镌汉文16各字(双面合?2个字),创我国铸币单枚字数最高纪录。
该币铸工粗糙,产量较低,无法与当时充斥市场的外国银元相抗衡,流通不到半年即退出市场,故传世稀少,其中“银匠平正造”存世真品据说不足三枚。
珍III-10-2 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反版)铜镀银直径40毫米2000年4月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用购于英国伯明翰希登公司的造币机器铸造的“光绪元宝”,是中国最早利用近代造币技术制造的银币。
这套银币分五等币值,正面中央镌汉,满文“光绪元宝”,外环英文“广东省”及币值,左右分列花星;背面中央镌蟠龙,外围上,下分镌汉文“广东省造”及币值。
其时流通与广东的外国银圆每枚含银七钱二分。
“光绪元宝”最初计划含银七钱三分,以加强号召力。
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将造成白银外流,遂将比重改为与外银一致。
清廷番定时,又认为样币正面洋文围绕光绪帝号,“体制尚有未合”,令正面一律用汉文,改镌英文与背面。
故番定前的两种版式银币俗称“七三番版”和“七二番版”,亦称“反版”,仅铸少量样币,未得流通,存世极罕,为珍稀币中的名品。
珍III-10-3 二十三,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铜镀银直径40毫米2001年2月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安徽省向德国购置全套造币设备,随机附有德商试机的“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样币。
该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汉,满文“光绪元宝”,并镌有“T.
A.S.C”4个字母,代表英文“大清安徽银币”;上下分镌“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及“库平七钱二分”,左右分列花星。
背面中央为蟠龙,上下分镌英文地名及币值,左右亦分列花星。
图文雕刻尚称细腻,但汉满文字雕刻有欠火候。
次年(1898年)安徽省银元局改模投产,只是将“二十三年”改为“二十四年”,其他基本未动。
当时随机样币(即“二十三年”版)今已极其罕见。
珍III-10-4 广东省造寿字一两铜镀银直径40毫米2001年12月“广东省造寿字一两”币面未铸纪年,史籍亦无考,也未见配套辅币。
但由于有“光绪元宝”字样,左右分列蝙蝠花饰;背面中央镌“寿”字,外围市双龙戏珠图案,因此后人推测是光绪三十一年(190 5年)为纪念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所铸,故又称“贡币”。
一说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户部推行一两本位币(币面铸有“库平重一两”)的试铸币。
此币原本极罕,却发现有两种版式,细微区别在于蝙蝠的双翅上:一种双翅为阳刻,有六七条刻纹;另一种为阴刻,只有三四条刻纹。
因而此币尤显珍贵,迄今尚未有一人集藏两种版式者。
珍III-10-5 丁未年大清金币(金)铜镀金直径40毫米1998年10月清朝末年,各省竞相铸造银元。
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次年该厂毁于八国联军入侵。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该厂试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
实际仅大清铜币得以流通,而大清金币和大清银币仅铸少量样币,未公开发行,存世极稀。
大清金币币面以中国传统干支纪年,铸于光绪三十二年的俗称“丙午金”,铸于光绪三十三年的俗称“丁未金”。
正面中央镌汉文“大清金币”,上缘镌“光绪丁未(丙午)年造”,下缘镌“库平一两”,左右分列六点梅花星。
背面为蟠龙,饰以祥云,有两种版别:一名“大云版”,云纹粗大;一名“小云版”,云文戏小。
珍III-10-6 宣统三年短须龙一元铜镀银直径40毫米1995年8月“短须龙一元”铸于宣统三年(1911)。
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 909)设立了币制调查局,次年颁布了《币指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币名“大清银币”,成色为90%,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
宣统三年,由设在天津的中央造币厂试铸一元样币多种,有短须龙,长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
因是年辛亥革命爆发而未能发行。
“短须龙”在上述各种样币中最为珍贵,铸量极少,今存世仅七八枚。
传为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从宫中带出,以致散落民间。
币面龙图造型生动,威严庄重,雕刻细腻,工艺精湛。
尤为称奇者,虽其铸量极稀,却有两种版别,区别甚微,仅在正图两侧四小叶脉上有“外阳内阴”和“外阴内阳”之分。
而“外阴内阳”版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孤品。
珍III-10-7 大清银币长须龙一元(金,银)铜质直径40毫米2001年12月清政府与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了币制调查局,次年颁布了币制则例,正式宣布以“元”为货币单位,币名“大清银币”。
宣统三年(1911年)由设在天津的中央造币总厂试铸一元样币
多种,有短须龙、长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
绝大多数因辛亥革命爆发而未能发行。
长须龙有两个争议颇多而迄今不解的谜:一是长须龙一元发现有银模金样,而其他样币并未见金样;二是各种样币上“大清银币”四字均肥厚敦实,唯曲须龙上这四字细瘦清秀,别具一格,奇怪的是长须龙一元也发现在正面配用曲须龙细瘦体的版式。
这种稀有的银模金样和特殊版式,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珍III-10-8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七分脸(金,银)铜质直径40毫米2000年3月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执政的民国政府财政部颁布(国币条例),整顿,统一银币铸造,并由天津造币厂试铸“一圆”样币。
币面袁像有两种,一种是四分之三侧面像(俗称七分脸),一种是全侧面像。
袁氏番定时,以肥头大耳的全侧面像为“福相”,选定此种币(俗称“袁大头”)大量铸行,而七分脸舍弃未用。
“七分脸”仅铸少量样币,存世甚少,极为稀贵。
此币正面中央镌袁氏四分之三侧面像,上方镌年号“中华民国三年”;背面为交叉嘉禾图案,中央镌币值“壹圆”。
其币模为天津造币厂所聘意大利雕刻师雕刻。
有两种版别:一种在袁像右肩镌有雕刻师签字“L.GI ORGI”,另一种无签名。
按材质又有银币和金币两种之分。
珍III-10-9 民国十八年奥版孙中山像一元铜镀银直径40毫米1997年8月 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洋政府被推翻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决定停铸袁世凯像银币,该铸孙中山像银币,并委托奥地利,美国,意大利,英国和日本五国造币厂,根据中国提供的设计图稿代刻币模。
这些币模正面均镌孙中山侧面头像,背面均镌三桅帆船。
杭州造币厂曾用各国铸模试印了少量一圆样币,但均未正式流通。
奥地利造币厂凭借曾为中国雕铸过孙中山正面头像的条件,在雕制孙中山侧面头像的同时,另雕制了孙中山正面头像模,但此模未交给中国。
直至1949年,一枚孙中山正面头像银币实物(背面仍为三桅帆船)才公开面世,这是迄今为止仅发现的一枚孤品。
珍III-10-10 民国十八年津版孙中山像一元铜镀银直径40毫米 2001年12月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被推翻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决定停铸袁世凯像银币,改铸孙中山像银币,定为国币。
民国十八年,杭州造币厂用奥、美、意、赢、日五国铸模试制了少量孙像(侧面)帆船样币。
与此同时,天津造币厂也试制了孙中山正面像样币,计有壹圆、贰角辆等币值。
天津厂试制的孙像(正面)壹元银币,正面为孙中山胸像,上方镌“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为地球双旗(国旗、党旗)图案,并镌英文“中华民国”及币值。
但贰角币背面未用地球双旗图,而是用袁像(大头)银币背面交叉双嘉禾图相配。
为与贰角币协调,同时又用交叉双嘉禾图与孙中山正面胸像相配试印了少量壹元银币,这就造成了津版孙像壹元银币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式。
所有这些试铸币均为送番之用,未正式生产,存世极罕。
第三系列正,背面完全依照原比仿制,但在边缘滚上文字,与原币边形有着明显区别,以防真伪难分。
边缘滚字字文为“S*M”(上海造币厂缩写符号)和“C*N*S”(中国线币学会缩写符号)以及发行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