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20(精品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琵琶行(并序)
●点击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2.掌握本诗巧妙的结构艺术。
3.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主旨。
▲情感目标
1.感知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
2.感受诗中作者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音乐描写手法的理解
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部分诗歌语言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
相关链接
知识库存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
著作集有《白氏长庆集》。
2.本诗题解与写作背景
《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齐名,且流传很广,唐朝时就有※白居易一生经过“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两个重要阶段。
※这首千古绝唱尽情地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说。
“行”是古体诗的标志之一。
白居易由于早年避乱江南时与人民较为接近,对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所以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曾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多次上书请求革除弊端,并写了大量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
这样就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元和十年,获“甚伤名教”、“不宜治郡”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此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便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诗前有一小序,简要交代了写作的原委。
3.词语辨析
谪:
迁谪拨:挑拨捻:捻线
滴:滴水拔:拔草鲶:鲶鱼倾诉了白居易被贬后悲愤不平之情。
点晴聚焦
嫡:嫡传泼:泼水稔:熟稔
●探究互动平台
【整体把握】探究平台
1.这首诗主旨如何?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低沉感伤,反映了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
这是白居易在唐宣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第二年的作品。
诗人对这次政治迫害既愤懑不平,又很感伤,但在僻远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
直至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当他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身世遭遇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动他天涯沦落的苦痛心境,借此饱蘸泪水,尽情地倾诉了悲愤不平的感情,写下这篇千古绝唱。
※乱世出英雄,苦难出才子。
※明暗双线结构使诗歌更紧凑。
2.这首诗线索是什么?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歌女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最后两者交汇,其联结靠诗人与歌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情体验。
3.这首诗结构思路如何?
※作者思路环环相扣,构思缜密而巧妙。
共分五段: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内容探究】
1.第二段描写聆听琵琶曲时用了众多比喻,试分别分析其特点。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对歌唱的描写与此诗描写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段在描写音乐时,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先从轻悠绵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甚至听不见,宛若悲痛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
2.举例说明诗中善用恰切的动词表现琵琶女细腻而传神的动作神态。
※如“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
“转轴拨弦”是写弹奏前的准备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
“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
这些动词细腻地表现了歌女弹奏时的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叙事诗少不了描写,描写少不了动词。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娴熟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3.本诗诵读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 (1)“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静听过程。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
“寻声”一句可轻出,以情节开端。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间关”两句要慢而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声要略小;“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上,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处戛然而上。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稍怍停顿。
(4)关于诗人倾述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语调;“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今夜”以下四句表祈示,应读得肯切。
(5)结尾两句宜缓缓读出,使得余韵无穷。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命运的共同性。
诗篇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是诗人自己,二者互为主宾,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琵琶女年轻时才艺双绝,名噪教坊,得宠—时,生话中充满欢乐;然而时至今日,“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苦的生活。
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共同悲惨命运。
诗人的形象重在表现“天涯沦落”之恨。
尽管诗人没有说出被贬原因——这无须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难免如此。
因此诗人的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其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共
同悲惨命运。
这两句诗自然就深化了全诗的主题,所以成为名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特色析要】※琵琶女弹奏手法高超,白居易描写音乐、再现音乐的手法更高超。
试分析此诗描写音乐的手法及效果。
●对应训练主页基础题: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 ú 移动) 迁谪.(zh é 降职)
B .悯.然(m ǐn 忧郁) 贾.人(ji á 商人)
C .冷涩.(s è 滞涩) 铁骑.(q í 骑兵)
D .虾蟆..(h ám á,古地名) 嘲.哳.
(zh āozh ā,声音杂碎) 2、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
释有误的一项(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B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穿戴;今:治理)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C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脸色;今:色彩) 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突然;今:暂时)
D .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以前,刚才;今:向前方) 低
眉信.手续续弹 (古:随着;今:书信)
3、指出下列句子中“向”字,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A.顺着 B.不久 C.寻找D.遵循
(2)初为.《霓裳》后《六幺》( ) A.为了 B.因为 C.弹奏D.给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A. 所以
B.衰老 C.依旧
D.故意
(4)歌以.赠之( )
A.因为 B用 C.介词“来”D.连词“而”
5、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中“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C.万水千山只等闲
D.等闲平地起波澜
6、选出对“别时茫茫江浸月”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告别友人时,心中一片茫然,江水中月影迷离,似弥漫着诗人的陶醉之情。
B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弥散着的是诗人挥洒不去的离愁别绪。
C .情景交融,点洒出哀伤之别的幽愁怨恨像茫茫江水。
D .诗人的心情已被融化在这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
7、对下列描写琵琶女形象的句
子理
解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
抱琵琶半遮面”不仅准确生动地
表现了琶琶女的神态,还暗示出她此时幽愁暗恨的复杂心理。
B.“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也表现了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C.“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了琵琶女当年高贵的身份,道出歌女不甘沦落天涯的心态。
D.“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叙其身价之高,色艺之绝,红极一时,哄动京城的辉煌。
8、指出对下列景物描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 )
A.“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隐隐点染了聆听琵琶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B.“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写出诗人谪居荒僻之地悲凉凄清的情景,映衬出诗人的寂寞与苦闷心情。
C.“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不幸者的沦落之情全融进音乐之中,所以声声扣人心扉,更加“凄凄”感人,听者已不是“悄无言”,而是“皆
掩泣”,表达了“满座”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9、诗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其意象不同,内涵各异,试分别分析之。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
②车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
水寒。
答案:1、D 2、B 3、B 4、
(1)A (2)C (3)B (4)D 5、
B 6、B 7、
C 8、C(不是
景物描写,而是人物场面描写)
9、①情景交融,溶溶月色弥
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
②音乐
与月色互相渗透,令人回味不
已。
③渲染歌女凄清心境,使
人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忧
郁的月光里,感伤莫名。
提升题:
10、下列诗句中加点的都是历史
人
物,
他们依
次是
(
) ①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A .李龟年 琵琶女 元二 杜牧
B .杜 甫 白居易 王勃 杜宇
C .李 白 白乐天 王勃 姜夔
D .王之焕 琵琶女 元二 杜牧
答案:A
11、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1)对上面诗歌的语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愤。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对上面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一连串
比喻的使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B.一、二句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的音量。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借听众的心态,衬托乐曲的强烈艺术魅力。
D.“间关莺语花底滑”至“铁骑突出刀枪鸣”几句对音乐的描写,写出了乐曲旋律“舒缓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的变化,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3)下列对有关课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记梦言志,是一首新颖别致的话别之作。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自己的遭遇和理想,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包括自己在内的“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C.《琵琶行》一诗重在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非常的成功。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中的
名句,也是关键句,它承上启下,从诗人的官途潦倒过渡到琵琶女的飘零身世,沟通诗人和艺人的感情渠道。
(4)我国古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大致有下面几种:
A.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
B.用景物描写寄托或暗示感情
C.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
把下列诗句所用的手法的序号填入下表中。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裳兮风为马,云之
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④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答案:(1)A “嘈嘈切切”
虽是形容词,但并非形容弹奏的
动作,而是形容弹奏出的声音。
(2)B(“小弦切切如私语”用的
是比喻,不是拟人)(3)D(从琵
琶女的飘零身世过渡到诗人的
官途潦倒)(4)①A ②B ③C
④B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元和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
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音乐声/于是创作/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乐曲声调/于是创作/古诗的一种体裁
C、升官/音乐声/因为为了/古诗的一种体裁
D、贬官/乐曲声调/因为为了/乐曲,歌唱的遍数。
答案:B
创新题:
阅读白居易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离离:草长得茂盛
B、枯荣:枯萎、繁荣
C、野火:不知原因的山火
D、远芳:远方的草
答案:D 长向远方的草
14、对这首诗的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的是在无边的草原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每年枯萎一次。
B、三四句指小草经过大火长得更茂盛,生命没有停止。
C、五六句写小草茂盛的长势和荒野美景。
D、最后二句沉浸在伤感的离情别绪之中。
答案:D 作者并非伤感,而是鼓励努力奋进,离别后必有相见之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大行。
1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意思是昨晚一场春雨,江水猛涨。
B.第二句说的是尽管是古代一种体态巨大的战船,但在江水中行进时却身如鸿毛。
C.第三句说的是冬季江水枯竭,巨舰搁浅,多少人费尽力气去推,也不易推动。
D.第四句是说,如今严冬已过,春水方生,以前无法推动的“蒙冲巨舰’’可以在江水中轻快自在地航行了。
16、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让形象来体现他的观书之感。
B.第三句旨在批评“枉费推移力”的读书方法。
C. 三、四句形成对比,揭示了诗的哲理。
D.这首诗告诫人们:如果违背事物运动的规律,即使发挥再大的干劲,也是白费力气;反之,则事半功倍。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达扬州。
秦楼月
向伯恭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火,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
予规声外,晓风晓月。
17、对这两首宋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朱词的“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句,意思是说万里大地,滚滚长江是壮阔的,可是夕阳已经西下了,一切很快就要淹没在苍茫之中了。
给人以好景即逝,不可挽回的伤感。
B.向词的“伤心切”、“空啼血”都反复了一次,和“更”一样,都有加深抒情的作用。
C.朱词的“簪缨散,几时放”,“簪缨”原指官僚的一种装束,这里指官僚贵族;“散”,指散失、逃亡;“几时收”,指何时能回来。
意说官僚贵族、治理国事的人何时才回来。
D,向词的“可惜更进乾龙节”的“乾龙节”,指宋钦宗的诞辰日,这时钦宗已被金人囚禁了,国土沦丧已够了,更何况时近钦宗生日,表达词人对国耻家仇的悲恸。
18、对这两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朱词表露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国破家亡后凄凉苦闷的心情。
B.向词的上阕抒写了望乡之情,下阕抒发了国破之悲。
C.两首词的上下阕都抒发了对中原沦丧的痛心和对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
D.两首词的结尾都有语尽意未尽之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9—20题。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对这首诗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酬,酬答;乐天,指白居易。
初逢,初次遇到。
从诗题看,这是刘禹锡在筵席上为答谢白的赠诗而写的酬答诗。
B.“巴山楚水”,指四川和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指刘禹锡的贬谪之地;“二十三年”指诗人被贬谪的时间。
C.“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诗人借此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D.尾联中的“君”指白居易,“一曲”指白在饮宴中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长精神”指的是祝健康长寿。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自己被贬的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隐约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但透露更多的却是对相逢的庆幸。
B.颔联恰当运用典故和传说,既暗示被贬时间之长,又表现世态变迁,以及“到乡”之后的生疏、怅惘之情。
C.颈联是全诗主旨所在。
诗人用“万木”、“千帆”来比喻自己,既表现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后豁达昂扬的情绪,又含蕴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来居上的社会发展规律。
D.全诗开始时有些低沉伤感,“沉舟”句后突然振起,表现出昂扬向上的情绪。
全诗跌宕有致,沉郁中见豪放。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21—22题
夏日
张隶
长复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秋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21、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意思是夏日的村落里日丽风清,小燕子已经在房檐下长大了。
B.颔联描写了夏雨将至,蝴蝶抓紧时间晒粉,蜘蛛抢时间补网的繁忙景象。
C.颈联中的“邀月影”和“纳溪声”生动地描绘了夏夜村居的恬静与闲适。
D.尾联中的“直欲”即“真想”之义,“渔樵”指隐居生活。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本诗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霹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轻清闲远的特点。
答案:15、B(是顺着第一句来的,由于江水猛涨,所以巨大的战船在涨水的江上也变得轻如鸿毛,答案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16、B 17、C 18、C 19、D 20、C (“万木”、“千帆”不是指诗人自己) 21、B 22、C(表露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