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外科感染病人护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实例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六)脓肿: 感染病灶的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积聚,周围炎性增生形成脓腔壁,即为脓
肿。 各种化脓性感染都可出现脓肿。 致病菌:金葡菌、溶血链球菌、厌氧杆菌等。 特点:浅表脓肿,红肿热痛,有波动感;深部脓肿无红肿和波动感,但疼痛和压痛
明显,全身症状重,穿刺抽到脓液有助诊断。 治疗:早期,局部常规处理。脓肿一旦确认,立刻手术切开,并配合抗生素治疗。
➢ 肌肉持续性紧张收缩: • 顺序:咬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膈肌、肋间肌 • 表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部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屈曲、 呼吸困难
➢ 肌肉阵发性抽搐痉挛 • 因轻微刺激而诱发,发作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 神志清醒而痛苦(与癫痫不同)
并发症:窒息、肺部感染、心衰、代谢紊乱、尿潴留、骨折、舌咬伤等。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局部感染灶或受伤后及时就诊。 加强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积极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加强医院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第三节 特异性感染的护理
破伤风 (掌握) 气性坏疽(自学)
破伤风
一. 病因病理 二. 临床表现 三. 治疗原则 四. 护理问题 五. 护理措施 六. 预防措施 七. 健康教胞、抗体等渗出血管外,可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 ➢ 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
白细胞渗出过程
白细胞经靠边、附壁、滚动、游出过程到血管外,然后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到达炎症病 灶,识别并附着、包围、吞入、杀灭、降解病原。
二、分类
按病变进程分: ➢ 急性感染:病程<3周 ➢ 亚急性感染:3周<病程<2月 ➢ 慢性感染:病程>2月
按发生条件分: ➢ 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 条件性感染、二重感染、院内感染
三、病情转归
病原体致病力(邪)和机体抵抗力(正)之间的较量,感染最终可出现以下结局: 1. 致病力弱:炎症→吸收消散 2. 二者都强,免疫反应激烈:炎症局限化→脓肿→逐渐消散,或溃破、手术引流 3. 机体抵抗力弱:炎症扩散→全身性感染 4. 二者都较弱,相持不下:炎症→慢性
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病菌后就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体和细菌分解产物、坏死组织 碎片和组织液构成——脓液。
四、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 表浅部位化脓,可有脓液或波动感
全身症状: ➢ 发热、头痛无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 ➢ 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MODS。
五、辅助检查
脓毒症的治疗原则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去除病因 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有效”(真菌性脓毒症应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改用窄
谱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
三、化脓性感染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 心理护理、病情观察、饮食营养、镇痛降温、口腔皮肤护理、生活护理
甲沟炎
甲沟炎切开引流
甲下积脓应拔甲
脓性指头炎
脓性指头炎手术切口示意图 可两侧对穿引流,术中彻底破坏指腹的纤维束。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
定义: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 脓毒败血症)
常继发于: 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长期留置静脉导管 不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等
第7章外科感染病人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外科感染的特点和分类。 熟悉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的一般特点、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掌握常见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特点。 掌握破伤风的特点、防治和护理措施。
第一节 概述
一. 定义和特点 二. 分类 三. 病情转归 四. 临床表现 五. 辅助检查 六. 治疗原则
一、病因病理
破伤风杆菌特点: ➢ G+,厌氧芽孢菌 ➢ 广泛存在于泥土、人畜粪便和自然界 ➢ 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但是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可能被其污染而发病
发病条件: ➢ 伤口沾染破伤风菌 ➢ 伤口形成厌氧环境(小而深的刺伤、坏死组织多、血运差、伴需氧菌感染) ➢ 机体抵抗力低下
破伤风杆菌:G染色阳性,球拍状
丹毒实例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致病菌经皮肤、粘膜损伤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管内所引起的淋巴管及其周
围淋巴结的急性感染。大多继发于其他急性感染病灶。 致病菌:金葡菌、溶血链球菌。 特点:浅层淋巴管炎,在原发感染灶近心端出现“红线”,硬而压痛;深层淋巴管
炎,无红线,但患肢肿胀、压痛。淋巴结炎出现淋巴结肿大压痛、可形成脓肿。一 般均伴全身症状。 治疗: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局部对症。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七)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甲沟炎:甲沟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感染。 指头炎:末节手指掌面皮下组织的化脓感染。 诱因:手部轻微外伤、倒刺、刺伤。 致病菌:金葡菌。 特点:因手指神经末梢多、组织致密,疼痛更明显;压迫指动脉引起搏动性跳痛;
易引起指骨骨髓炎和指骨坏死。 治疗:早期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警惕末节指骨缺血坏死。
颌下颈部的炎症感染,可不待化脓就及时切开减压,防止窒息。
蜂窝织炎的实例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四)丹毒: 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面部和下肢(多伴足癣),有微小伤口。 致病菌:β-溶血链球菌。 特点:色鲜红,边界清,不坏死化脓。 伴LN肿大和全身症状;反复发作可象皮肿。 治疗:局部抬高患肢,硫酸镁溶液湿敷。全身抗生素(青霉素)。治疗足癣。
一、定义和特点
定义: ➢ 感染——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炎 症反应。 ➢ 外科感染——需要手术处理的感染,以及在手术、创伤、侵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 的感染。
一、定义和特点
特点: ① 多为混合细菌感染; ② 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突出; ③ 感染往往集中在局部→化脓、坏死→瘢痕形成→影响功能。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一)疖: 单个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的感染。 好发部位:头面颈、腋、会阴。 常见致病菌:金葡菌。 表现: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硬结,顶端可出现白色脓栓;全身症状不明显。 治疗:早期局部涂抹碘伏、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脓栓出现,拔除或切开引流。
疖(火疖子)的实例
如果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细菌容易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状静脉窦炎,死亡率高 。
局部疗法护理: ➢ 制动、休息、抬高患肢 ➢ 理疗:湿热敷,照射红外线、电磁波、超短波等 ➢ 外敷:中西医消炎药物 ➢ 手术;切开引流、换药
全身疗法护理: ➢ 营养支持:重者应少量多次输血和丙种球蛋白 ➢ 抗生素治疗:窄谱联合、药敏试验、药代动力学、观察疗效、疗程足够
标本的采集取样: ➢ 血培养应在寒战发热时抽血,勿在静滴抗生素时抽血。
多个疖反复或同时出现,多有糖尿病或营养不良。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二)痈: 多个相邻的毛囊及附属皮脂腺、汗腺和周围组织的感染。糖尿病人多见。 好发部位:上唇、颈后、肩背皮肤厚韧处。 常见致病菌:金葡菌。 表现:紫红色隆起炎性斑块,红肿热痛明显,中心多个脓栓,破溃如火山口;周围
淋巴结肿大,全身中毒症状重,唇痈可致颅内感染。 治疗:局部外敷;除“唇痈”,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糖尿
病。
痈的实例
痈的切开引流
痈的切口要深而长
特点
毛囊炎
疖
痈
毛囊周围1mm左右的红色 丘疹或脓疱
一个毛囊及附属皮脂腺的化 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
织
多个毛囊及附属皮脂腺的化脓性 感染
治疗
四环素或红霉素涂擦患处, 2/日
外用药 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刮除坏死组织 全身性敏感抗生素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一、病因病理
破伤风释放外毒素入血: ➢ 痉挛毒素;(主要致病作用) • 阻断脊髓对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引起全身横纹肌的持续性紧张和阵 发性痉挛 • 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引起交感兴奋 ➢ 溶血素: • 心肌损害、局部组织坏死、溶血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6~12天,新生儿七日风。 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肌紧张、张口不便,持续约12~24h。 发作期:
血涂片
知识链接——核左移
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 13。
如果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
性感染。
核左移 浆细胞(B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三、病情转归
影响转归的因素: 全身抵抗力:
年龄、营养、疾病、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放化疗等。 局部抵抗力:
局部血循环、受损伤情况、异物、血肿、死腔等。 致病菌毒力:
细菌数量、种类、繁殖速度、毒素性质等。 治疗措施:
措施及时正确,也有重要影响。
知识回顾——炎症
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称为炎症。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炎症通常是有益的,但有时也有害:
知识链接——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光镜下)
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知识链接——细菌培养
知识链接——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 敏感:清晰的抑菌环(带) 中敏:抑菌环(带)边界模糊,呈云絮状 抗药:没有出现明显的抑菌环(带)
知识链接——电镜下的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知识链接——电镜下的细菌 链球菌
常见致病菌: G+球菌;G-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真菌等。
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 2、寒战、高热, T>40~41℃ 或体温不升。 3、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 4、烦躁、神志淡漠、谵妄或昏迷 5、肝脾肿大、黄疸、皮下出血或瘀斑 6、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7、代谢紊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8、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9、WBC↑↑(>20~30×109/L),核左移,中毒颗粒
知识链接——电镜下的细菌 大肠杆菌
知识链接——电镜下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五、辅助检查
2.影像学检查 B超:探查深部脓肿、腹腔胸腔积液; X线:探查骨关节、腹腔、膈下等特殊部位感染的情况; CT、MRI:发现伴发病变; 3.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液确诊。
六、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 非手术治疗:患处抬高制动、外敷用药、理疗; ➢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切除感染器官
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三、治疗原则
清除毒素来源 ➢ 伤口扩创,双氧水冲洗,敞开引流
全身治疗 ➢ 营养休息、维持体液平衡、成分输血; ➢ 应用抗生素; ➢ 退热镇痛、抗休克、抗MODS。
常用外用药膏
第二节 常见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 疖、痈 ➢ 蜂窝织炎、丹毒 ➢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 脓肿 ➢ 甲沟炎和指头炎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 三、化脓性感染的护理措施
(三)急性蜂窝织炎: 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多为溶血链球菌,其次金葡菌。 特点:迅速扩散,不易局限,边界不清。 口底颌下和颈部的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窒息。 治疗:局部治疗配合全身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及时手术,但口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象):
➢ WBC↑(>10×109/L),N↑(>60~70%) ➢ WBC过高/过低,或出现未成熟细胞(核左移现象),都提示严重感染。 病原学检测: ➢ 革兰氏染色,可初步辨认细菌种类; ➢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一步确诊和选择药物提供依据。
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
电脑绘画:皮肤上的细菌(蓝色和绿色) 皮肤出现伤口,屏障保护作用受损,感染由此发生。
二、分类
按致病菌分: ➢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一般性感染) • 致病菌: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 • 一菌多病、一病多菌 • 临床表现相同:红肿热痛、化脓、功能障碍 • 防治原则相同 ➢ 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结核病) • 一菌一病; • 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