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编制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本人小硕一个,两年前我和现在你们一样,忙着四处奔跑找工作,在编制的问题上也犹豫不决,最后感觉有无编制无所谓,就放弃了一家二甲医院(提供编制),到了一家三甲医院(人事代理),说是和编制职工同工同酬,现在医院改革很少医院有编制,以后有机会会给编制,一等两年过去了,现在编制不但无影无踪,连待遇上也受到了严重歧视,和编制员工相差很多。
更可气的是眼看我就要升中级生职称了,感觉希望渺茫,因为有个不成文的医院惯例,编制职工优先(科里有两个本科生也到生主治的年限了),由于本人现在失去了应届身份,想跳槽但都不能解决编制,只要等升到副高,按人才引进政策,才能解决编制。
所以现在狠地无门。
现在学弟学妹!能争取的到编制尽量争取吧,不能争取到,找一个好一点的医院学硬本领,以后再找机会。
说是以后给编制(这是医院的管用伎俩),如果不是面临生存现状,建议你慎重选,因为后来你可能一无所获。
这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希望你们参考,祝你们顺利找到如意工作。
编制是国家为了管理国家工作人员而设立的管理制度,只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
非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是不可能带编制的。
三险二金在事业编和企业编(非编制)有一定的区别,带编制的享受的福利比不带编制的好很多,至少退休之后工资会比非编制高很多。
2:现在表面上来看,很多地方的两者目前收入都差不多(当然大多数还是有区别的).只有公积金和医保及养老金不一样!当然你们会说医生不靠工资为主要收入,但是这可是根本的区别哦.
公积金:很多地方编外的根本就没有,或者很少.而编内的一般是1000左右/月(主治档),这也是一笔大钱啊!这只是看的见的.下面两个你现在就看不到的.
医保:很多编外的也有,但是他们享受的只是城市居民基本保险,看病还是要自己出一大笔如起始费/自费/百分比之类,门诊看病只能从医保卡中扣,用完了就没有了.而编内的卡用完了还可以再报一定相当数额.住院就相差更大了.编外的基本
要自己出到40%,大家都是医生,应该知道普通医保病人看病要花多少?而编内的待遇基本是报销95-99%,相当于以前的公费医疗,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的待遇.
养老金:相差就更大了哦.编外的退休就相当于现在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而编内的就是现在公务员(国家干部)的待遇,我们这里工人退休不到1000/月,我们科的护士退休都3000多,我们老主任现在4000,好象接近5000了.而且退休人员加工资,谁加的多?
以上是我爱人调动时多方打听的正确消息,全国基本一样.所以奉劝各位同仁不要相信"我们这里编内编外待遇差不多"和"享受编内的同等待遇"这类的话啊,自己有实力的话一定要争取有编.
补充一点:
有没有编制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没有编制的人永远不可能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有志在这方面发展的同志请留意。
我一同学含泪对我说的,他05年硕士毕业进单位没有编制。
而04年前本科毕业都有编制,07年他想竞争某行政科室(一般医生是不会去做行政的)的副主任,可是还是被一个资历不如他的本科生拿去了,只因为没有编制,不是国家干部!!3:总体来说这两类(事业编制,人事代理编制)人员在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两类人员在身份上有本质的区别:
事业单位行政编制,档案在人事组织部存放;
事业单位的老职工是是事业编制,档案在人事局存放;
事业单位的新近人员(必须是人事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分共同组织的公考招考进入的有些单位硕士按引进人才可以免考)也是事业编制,但只是占有编制,但编制不具体到某个人,其档案在人事局主管的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实行人事代理。
除了上面两种还又第三种那就是事业单位自己招聘的人员(即:没有通过人事部分、与单位主管部分的批准)无编制,虽然也与单位签订合同,但仅仅充其量也就是劳动合同而已(后面我还会提到)。
因为现在正值事业单位改革,全国各地情况不尽一致。
总体趋势是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定编不定人!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切实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新近人员都只是占编制、属于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但都无编制!因为以后的编制是单位的,不是个人的!所以现在江浙沪一带的编制其实一般是第二种情况!就是人事代理编制,对于医院这个编制是有的!对于个人只是占用这个编制,但是不占有!就是所这个编并不是你的!其实具体到个人还是没编!
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人事代理编制想转成事业编制是基本不可能的!
前两种如果是应届生需要用到派遣证!那么对于应届生如果你的就业协议有医院,卫生局,人事局和学校的章的话,至少可以保证你是一个编内人员了,如果你的档案寄往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说明你是人事代理编制(一般都是这样),如果寄往人事局,那么你是事业编制(基本很少),如果你没有人事局和卫生局的章而只有医院和学校的章那么很可能应该就是我下面要讲的第三类人员!
第三类合同制,是医院不用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要人签订合同,可以不要档案!签订的只是劳动合同!在江浙的很多(机会95%以上)医院此类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在编相同即同工同酬(当然有些医院连这点也做不到的),但5险1金的缴纳不同会少一些或没有,单位其他福利也少或没有!想走就走,单位也可以随时解聘只有多付给你一个月工资!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此类人员想转成上述两种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在找工作时对于编内编外一定要问清!
而编内的两种更具有迷惑性,一般应届生都搞不清编内还分两种!招聘单位一般会利用这一点,只说编制而不说是那类那类编制,现在事业编制非常难弄(不管你是博士还是教授---进来没事业编制在想转非常难---毕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一般的编制也都是人事代理编制!可以看出来三类人员第一类编内最吃香,但是这类编很难搞到(和学历职称往往没关系,和关系往往有很多关系,哈哈!)而第二类编内往往有学历职称者可以获得,那么没有学历职称者只能占有第三类编外了!
虽然这次两会提到打破编制,实行全员聘用,把医生变为自由人,但是在执行起来个人认为存在莫大的困难,既得利益者很难把现有的利益让出来,而且特别是这类人往往都身居高层时,不过国家既然重视了,肯定会变,最终会让大家都满意,这点我对zf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变革应该是一个长期反复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大的变革!所以,我建议大家现在找工作时还是按现有人事制度进行职业规划,不要考虑太远,以后的事有点远!而你的青春去不是那么多!三思后行!派遣证就管那么一年!
合同工和正式工的区别
目前在许多单位,主要是一些事业单位,如医院、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都存在着“正式工”和“合同工”,正式工是指有编制的,是“固定”的;而合同工则是没有编制的,是属于“招聘”的、“临时”的。
尽管合同工和正式工做着同样的工作,由于这种身份障碍,在人事福利待遇上却存在很大区别,正式工工作稳定、待遇好、社会保险齐全,而合同工则工作不稳定、待遇较差、不一定能够享受齐全的社会保险。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身份差异造成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在单位内部,与正式工相比,合同工自感“低人一等”,是“另类”,是“低等公民”,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工作上,合同工都会受到正式工的歧视。
因为一纸编制,将同一个单位内的工作人员人为地划分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工作相同,待遇迥异,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事业单位中的职工也被当作“干部”和“正式工”来管理,拥有编制,国家财政全额或大部分拨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业务在迅速增长,所需人员在不断增加,但事业单位正在改革之中,如果给这些单位增加编制,就意味着要增加财政拨款,一般不予“扩编”。
因此,这些单位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只有以合同工的形式招聘人员,满足业务需要。
这就形成了在同一单位内部,正式工和合同工并存的局面。
实际上,这种正式工和合同工因身份差异造成的待遇“两重天”,即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也对合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合同工的工作比正式工更苦更累,但却拿着比正式工低许多的待遇,这是制度歧视造成的社会不公。
而且,这也会导致合同工中的优秀人才因为身份障碍,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
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分配原则,我们期待着,在一些单位中存在的正式工和合同工的待遇差异能够尽快打破,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应该尽早破除。
正式工和合同工相比就是,工资少,福利保障也享受不到,或者享受不全,一些部门的合同工和正式工的收入差别在1:2以上,太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