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巩固说明文知识,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条理介绍某一事物。
4.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汴.梁( ) 绢.本( ) 枢.纽( )
hàn()林田chóu() chà()道
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
2.给加点字注音。
(1)在湖泊.( )的一角,停泊.( )着几艘小船。
(2)每位纤.( )夫的肩上,都扛着胳膊粗细的纤.( )维绳索,吃力地走着。
(3)他把试卷.( )细细地卷.( )起来,放在书包底层,起身走了。
(4)消灭了这股劲.( )敌后,部队首长一个劲.( )儿地表扬我们连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珙桥长途跋涉春寒料峭
B.沉檀桅杆舳舻相接络译不绝
C.题跋徽宗一应俱全内忧外患
D.酒肆纵横结构严谨无遐一顾
4.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料峭:
(2)跋涉:
(3)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4)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 )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6.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7.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疏林薄.雾( ) cù拥
8.选段是按照顺序说明的,又是怎样具体介绍的?
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全画的“高潮”具体指的是什么?
11.请根据本段的说明技巧,介绍你熟悉的一件艺术品,150字左右。
四、推荐阅读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
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
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
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
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
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
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
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
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
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
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参考答案
1.biànjuànshū翰畴岔shèqiúzhǒng
2.(1)pōbó(2)qiàn xiān(3)juànjuǎn(4)jìng jìn
3.C 解析:A项,珙—拱;B项,译—绎;D项,遐—暇。
4.(1)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3)摩肩接踵
(4)络绎不绝
5.(1)列数字(2)做描摹(3)打比方
6.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总况,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
值等。
7.báo簇
8.空间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再介绍“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
景”。
9.打比方。
把汴河上的拱桥比作飞虹,形象地描绘出拱桥美丽的样子,增强了说明效果。
10.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11.示例:新文具盒是用坚固耐用的铁皮制成的,长20 cm,宽7.5 cm,高3 cm。
整体的颜色是我喜欢的淡黄色,正面印着我最喜爱的小熊维尼的图案。
面带微笑的小熊头戴一顶棕色
的圆草帽,圆溜溜的大眼晴像两颗黑宝石似的,镶嵌在弯弯的眉毛下。
它身穿紫红色的T恤衫,左手捧着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右手拿着一支从花束中抽出的粉色花朵似乎准备送给我这个
刚刚见面的新朋友。
附:满分作文四篇
麦香
独坐窗前,清风徐来,送来缕缕麦香;极目远眺,原野广阔,已是麦熟时分。
我感恩那次坚守,那些积累,那味苦甜。
星夜下的坚守
姥爷说,耕耘是辛苦的,需要日夜坚守。
已是傍晚,天色昏黄,姥爷放下饭碗,起身便走。
年幼的我跟在身后,只记得这事特别重要。
小麦已经到了灌浆期,需要汲取很多水分,万一有差池,收成就会有损,于是常常需要有人守夜。
天空如墨,凉
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
姥爷坐在马扎上,轻哼着歌,风将
歌声吹向远方,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辛勤的耕耘终于化作眼前的希望。
麦香阵阵,那片灿烂星空,让我知道了辛勤耕耘,要坚守到底,我
感恩。
飞尘下的积累
姥姥说,麦子沉了,那是它积累的果实。
终于要收麦子了,我本以为可以直接磨面,却不承想,要先将麦穗
与秸秆分离,大人们拿着名叫枷杆的工具,拍打着麦子,麦尖飞扬,
麦粒却不动如山。
小孩子拿着光禿禿的秸秆编起小玩具。
我好奇地问姥姥,麦粒为什么不会飞起来,她只是轻轻一笑,拍拍我的头说,“因为麦粒沉,东西多,不会飘起来,而麦尖却不一样,它没什么东西不
就飞走了吗?”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次麦尖飞扬,让我知道了要厚积薄发,积累学识。
糖浆中的苦甜
妈妈说,麦芽糖要用手扯,才会更甜美。
分离好的麦子大部分拿去磨面,只有小部分才会留下来做成糖浆。
妈妈用白布盖住麦粒,等它发芽,然后放入锅中熬煮。
棕色的糖浆在
白气中散发着苦味,妈妈用两根棒槌缠绕糖浆,在空中拉扯,直到棕
色的糖浆扯出白色的丝,接着将其放在案板上,剪成几块硬硬的糖,
当作小零食。
我不明白,苦的糖浆怎么会变成甜甜的糖。
后来一想,
大概是妈妈用手扯的缘故吧。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味苦甜,让我知道了历尽艰苦,终会有喜悦。
有时我会想,我们不就跟麦子一样吗?麦子会用自己的身躯来感恩土地,我们不也会用行动来感恩特别的那位“他”吗?
清风依旧,麦香犹存,我在感恩中成长。
【名师点评】
读罢文章,留在心底的是淡淡的美好与感动,这是考生的文字所
带来的。
阅读时,读者一下子便能通过三个小标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星夜下的坚守”“飞尘下的积累”“糖浆中的苦甜
形式整齐,富有美感,増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藴。
文章紧扣小标题顺势
展开每个部分的文字,使文章富有张力。
考生巧用具有诗意的小标题,
加上精妙的结构布局和细致的描写,在“感恩”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主题中凸显出了自己的“小众”特色。
希望,就这样生长
秋风渐凉,大地捎来成熟的讯息果香飘过每一座山坡。
一颗果子
就是个希望,农人知道,它们该登场了。
果皮·坚硬
在果实未成熟之前,甚至在花尚未开放之际,果皮就躲在一个角落,蜷缩着身子抵抗寒风。
那时虫子还在地下打洞,丽滴还在云里熟睡。
后来,果实慢慢长成主角,有隐隐阵痛来自枝头。
最忠实的保护
也无法抵挡那被撕裂的痛,穿戴整齐的衣服,最终剥落。
那阻止雨水
进入、虫蛾啮咬的果皮,是自然的力量打造的。
如今,人们用有力的手、锋利的刀,剥开,削掉它们,那些撕裂的疼痛,浸没在果实流出
的汁液里。
果皮被抛弃掉,或腐烂,或风干。
裸露的果肉妩媚,却没
人在意果皮脱离果实,再也回不到果实本身。
我喜欢那些坚硬的果皮,譬如核桃,譬如椰子,倔强而坚韧。
在果皮的包裹之下,希望,就这
样生长。
果实·期待
果实是有性格的,生为果实,是命。
悬挂枝头的果实,风光,却
也最易遭劫。
色彩艳丽,外表诱人,芬芳扑鼻。
殷红的苹果、樱桃、
山楂,金黄的梨子橘子、香蕉,熟透的葡萄、黑莓、无花果,如同妙
龄少女,散发着不同的体香。
它们承受阳光的炙烤、风雨的吹打,也
最有资格享受世人的垂涎。
深埋土层的果实,隐忍,却也难逃暗算。
红的地瓜,黄的土豆,
斑驳的花生,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们把它们的精华深深埋于不轻易为人知的地下。
果实的喉咙干渴冒火,喑哑着,那土层深处的
干旱、黑暗,无人知晓。
每一种果实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像要出嫁的姑娘。
垂涎的儿童、衰弱的病人、挺着大肚的孕妇,望着果实,期待享用它们。
希望,就这样生长。
果核·炫目
果皮剥掉了,那些疼痛早已遗忘;果肉消亡了,那些美好只剩想象。
只有果核,那些坚硬的、固执的果核,撑着一颗足够厚实的心住
在帐篷里,等待轮回。
我喜欢那些有果核的果实ー一大枣、桂圆、芒果,或者石榴。
我想起去年的初冬,微雪盈地。
下了晩自习,我们照旧走在校园
那条小径上。
蓦地,看见一棵石榴树最高的枝头上挂着一颗红透的果子,果真是“银装素裹一点红”。
于是我们越过灌木从,来到树下,摇落树上的积雪,小心攀到枝头,落地的那枚石榴已“皮开肉绽”了,露出珍珠般的石榴籽,一行人分食之。
那枚石榴果粒饱满,白里透红,
虽不如平时买的那些酸甜多汁,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我们把那石榴籽保存起来,相约带到各自的高中去。
花开一季美丽,
结果一季成熟,是果核让生命炫目,从远古到未来。
希望,就这样生长。
【名师点评】
果核”三个点,通篇运用拟文章构思新颖独特,选取“果皮”“果实”“
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又处处运用比喻的修辞,给人以
极强的代入感。
同时,文章诗歌一般的语言,简练而细腻的描写,一
个个字如一朵朵静默的花,唯美至极。
此外,考生以抒情的笔调叙事,画面感强烈,意藴隽永,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力。
见证美好
如果说这世上除了花,还有什么是一瓣一瓣的,那么一定是光阴。
光阴是会开花的,如果你宠辱不惊、淡然处世,你的光阴会开菊花;如果你洁身自好、固守清流,你的光阴会开莲花;如
果你傲立世间、永不屈服,你的光阴会开梅花。
菊花?陶渊明
面向小溪,背倚南山,盖一座草屋,垦一亩良田,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
早晨,荷一把锄头,垦土耕耘,撒下春的种子;午后,倚窗而立,
看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黄昏,火做羹,和着缕缕清风,在袅袅炊
烟中送走天边的晚霞;晚上,掩着薄衾,做个美梦,梦中有木屐,有
菊花……
人生能有几回安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你的光阴见证了菊花高雅纯洁。
莲花?苏东坡
牵着马匹,踩着木屐,拄着拐杖,穿过竹林,浅吟低唱。
在官场
中沉浮多年,却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坚定的心。
同伴已经有许多丢盔弃甲,你却能静心欣赏这蒙蒙细雨,微曛。
春风钻进衣縈,瑟缩。
再
前行,山那边斜下一缕阳光,天已放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你的光阴见证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
梅花?文天祥
披上战甲,再次出兵抗元。
干戈寥落,血染山河,尸横遍野。
你,成了敌人的俘虏。
你披枷戴锁,来到零丁洋,回想祖国如今已山河破碎,联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恍愡看见曾盛极一时的,宋朝大都,
转眼却是这般凌乱不堪。
元军的铁骑将踏平这里,而你也不愿成为那卖国之贼。
放弃高官厚禄,放弃荣华富贵,你誓与祖国共存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你的光阴见证了梅花的坚强忠贞!
一纸诗书一年华。
原来,光阴是会开花的。
瞠过人生之河,抵住
暗流汹涌,愿你的光阴能和那些文人墨客、英雄志士一般,见证美好,
见证奇迹!
【推荐人语】
文章一开篇就说光阴是会开花的,然后用一个排比句说明种情况下会开三种花,然后将花和历史名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文章的小标题,既有对称之美,又能恰到好处地彰显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达
到教育引导读者要像菊花那样高雅纯洁,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要像梅花那样坚强忠贞。
从而使文章形成明显的并列结构,最后再次照应开头,发出呼吁,升华主题。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让人一
目了然。
心灵的距离
为了感受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
在我看来,阳光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感化一切事物,包括
心灵;受伤的心灵需要阳光去温暖,而至纯至善的心灵本身就是阳光,它可以用自己和煦的光芒去抚慰受伤的心灵,而在这过程中,心与心的距离也就缩短了。
童年
整栋楼的灯都黑了。
惟有一盏灯,还亮着。
灯下,我坐在写字台前,望着时钟“嘀嗒嘀嗒“地走过了十二点,脑海中又浮现出下午体活
课卜遭人拒绝的场景,耳边又响起那刺耳的声音:“你是班干,我们
不和你一起玩!”幼小的心灵划出了一个个的问号:难道是“班干”使我和大家之间产生了距离?泪水无辜地流下,流进了受伤的心灵。
于是,一夜无眠。
清晨,阳光照进了屋里,透过阳光,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纯真的心
灵,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孤傲,看到了……心猛地一振,继而,又露出
了微笑。
于是,早上见面,主动和大家问好;课间,主动和大家聊天;傍晚,我们共同徜徉于林间路上;雨天,我们共撑温暖的小伞……不知不觉中,距离拉近了,心与心的沟通产生了共鸣,幼小的心灵对“距离”有了深刻的领悟。
成长
“砰”地一声,门被紧紧地关上,我无助地跑出了家二清晨,冬日
的寒风瑟瑟地吹着,我不禁感到了寒冷,这寒冷更来自内心:难道真像人们所说,两代人的代沟不可逾越?为什么仅仅是让她帮我缝一下
手套,她都不作理睬?母亲就这样无视我的存在?风又一次吹来,我愈加感到刺骨的寒冷,手已快要冻僵了,不自觉地缩进衣兜,却不经意
地触到什么,拿出一看,原来是手套,破的小口早已被缝得整整齐齐。
泪水不禁流下,清晨的阳光照在脸上,反射出晶莹的光,我为自己的
无知和误解而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径直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更是
朝着妈妈的心走去……
希望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发现社会原本也有自己的心灵,这心灵是
人与人之心构筑而成的.可是,我看到的却是灯红酒绿之下大吃大喝
的心灵;是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心灵;是只图索取,不讲奉献的心灵。
我不解了,我觉得我的心和社会之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我有些失望了。
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了他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放弃名利,奔赴西北;他们舍弃财富,选择平凡……我喜悦,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阳光下,铺展开的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心
与心的交融正使我走向并走进了这片沃土,更无悔于在这儿耕耘一生。
星星已经系好了自己的鞋,准备远航了;我也要为记忆打上一个结了,但我知道这并不是终结点,正如生命是延续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是延续的,而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抓住每一次机会,缩短心灵的距离。
【点评】
考场上作文,是有几分难度的!紧张,局促,焦躁,犹豫……平日里,安坐于桌边,泡上一壶茶,点燃一枝烟,何等从容,何等潇洒!
此刻,不见了。
尤其是自己的稿纸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经意间,又瞥见了临座同学的稿纸上已经铺满了文字,无形中又给自己的心间
平添了几分压力的情况下,笔,会变得更沉重;心,会跳得更剧烈……但这位作者是沉着的,更是从容的。
她的沉着与从容,来自平日里的构思一定要严,语言一定得精,思路必须畅达,内涵必须深广。
“修炼”:
她的“修炼”是艰苦的,更是愉快的。
终于在“收获季节”她收获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颗颗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