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课时精品学案《赤壁赋》1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人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2.文体知识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是由先秦的诗歌派生出来的。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它侧重于写景,借景生情。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骚赋”,到了汉代便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赋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

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文题背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五和七月十六,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预习自测
1.给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徘徊于斗()牛之间如冯()虚御风桂棹()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扁()舟匏()尊蜉蝣()无尽藏()也相与枕藉()乎舟
2.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通)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③山川相缪(通)
3.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抱明月而长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组织讨论]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布置作业]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拓展材料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

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掌故,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扣舷而歌之
歌歌曰:“桂棹兮兰桨,……”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之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歌窈窕之章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何为其然也
④而今安在哉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
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