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成人礼”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这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部落、氏族中都曾经存在或至今还依然存在着的通过礼仪。
它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惊讶不已。
它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
是人类对于生殖现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对于婚姻文化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习惯性规则。
确实,“成人礼”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有人会认为,那仅仅是在原始社会,至多或者是在传统社会中,今天,人们对于“成人礼”已经淡弱甚至放弃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于传统“成人礼”的叙述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的发掘,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或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让从传统中回归的“成人礼”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一、传统“成人礼”形式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成人礼”是对于一个人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他们已经从青少年进入了成人行列,并相应地获得成人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权力,尤其是婚姻——性关系权力。
从我们所知的“成人礼”习俗来看,所有的“成人礼”都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只有通过所有的仪式,才能加入真正的成人行列,获得并拥有成人的各种权力义务。
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冠礼”和“笄礼”作为“成人礼”。
而“冠礼”和“笄礼”,尤其是“冠礼”,下面的内容是其仪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年龄限制。
这就是男子在20岁,女性在出嫁即十六七岁时举行仪式。
《礼记·乐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笑。
”
第二,行“冠礼”时须裸祭祖先,即以酒来祭把祖先。
《孔子家语》载:“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将之。
”裸,以酒灌祭祖先。
这与“女子许嫁,笄而醒之,称字”②相似,醴为甜酒。
说明“冠礼”或“笄礼”须举行向祖先祷告的祭祀仪式。
第三,冠笄礼时仪式非常隆重。
首先,须择吉日佳宾,即“冠礼喜筮日筮宾。
”③其次是于祖庙之中行“冠礼”,并须备有礼乐之器。
其三是亲朋齐集,司礼人发表祝辞。
其四是“冠礼”后取字。
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
”④
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部落、氏族、民族中,则有五花八门的“成人礼”礼仪,如古吴越的“断发文身”,百越民族中的凿齿、拔牙、染齿,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礼,以及象澳大利亚土著的割痕、拔牙、耐苦考验等礼仪,这些“成人礼”也都有各自与习俗相结合的仪式。
人们只有通过这些仪式,“成人礼”才算完成,成人的权力和义务才能最终获得。
世界上流行过的“成人礼”不仅仪式多样而繁杂,且由于各自对“成人礼”仪式及认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⑤:
1.标志型这是一种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
它的目的是将成人与未成人者用非常直观的形态加以区别,以使成人者享受到成人权利的同时,也
遵守成人所需要遵循的各项禁忌,并利于社会成员的监督。
标志型成人仪式是“成人礼”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目前在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齿、文身等是它的遗存。
2.拔除型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仪式或由宗教人员介入进行的“成人礼”型式,早期以女子初潮后立即实行隔离、破身等仪式为代表,后来则发展到类似于瑶族的“度戒”、彝族的换裙礼等型式。
一方面拔除未成人者的不祥或邪祟,另一方面则指导少女如何去过婚后生育、抚养孩子、操劳家务等现实生活。
拔除型的根源可能来自于人类对于女性月经古老的禁忌。
3.考验型
这是一种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的仪式,习俗规定,只有通过考验的成人者,才能为社会群体所接纳。
这种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式,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式,大都以男子为多。
仪式有诸如割礼、拔牙、凿齿、烟熏、鞭打、割痕、有时限的放逐等等不同的形态,以各自文化可以容纳和认可的度为限。
4.装饰型
这是一种在成人时进行某种点缀装饰以象征成人的仪式,这种仪式非常明显是标志型“成人礼”的延续和发展,因为装饰的目的,与标志型……成人礼”一样是为了区别成人与非成人者,并最终可以确定成人者的权利和义务。
古代汉族的冠礼和笄礼,裕固族的“帐房戴头”等都是这类“成人礼”的代表。
5.象征型这是一种以替代物或某种仪式来表达成人的“成人礼”型式,其目的是通过物化或仪式,象征性地表示成人。
因此,象征手法或意义,往往大于“成人礼”本身的仪式。
如纳西族等民族中实行的“穿裙子礼”、“穿裤子礼”,彝族的“换裙”礼,亚马逊平原亚瓜人的流头礼等等都是以象征性的替代物和仪式来表达成人,从而赋予参加者成人权利的型式。
需要指出的是,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为了在学术上进行某种规范,使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成人礼”所拥有的不同的形态。
而事实上,每个民族所实行的“成人礼”,从来都不是可以机械地进行强行划分归类的。
如冠礼既具有装饰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成人权利和男女生别的象征。
割礼、拔牙、文身,既是对“成人礼”参与者的考验,也是成人标志的方式。
所以,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同类型之间的“成人礼”,其目的和价值指向不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而且也是互相贯通的,甚至仅仅是多种文化蕴含的表征之一。
二、传统“成人礼”文化意义丰富多彩
“成人礼”之所以来到人类中间,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必定有它独特、深刻而又多种多样的文化蕴含。
正是这些文化蕴含,支持着“成人礼”的存在和在历史过程的不同阶段得以延续。
从大的来看,“成人礼”的文化意义集中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建立标志系统
从国内曾经存在的“成人礼”来看,建立标志系统,是非常明显的文化目的。
冠礼、文身、凿齿、染齿、改变服饰等,都是如此。
由于建立标志系统的需要,“成人礼”的标志都选在明显的部位。
冠礼、笄礼、帐房戴头是如此,文身也是如此。
“成人礼”的文身在古吴越是文刺于额头,⑥高山族对于“成人礼”的文身就是在额头,黎族则在脸上,至于手脚上,则并不很重要的文身。
割礼虽然并不是最明显,但如果能理解我们后面所推定的“成人礼”作为一种婚姻一性关系的标志体系,那么,割礼仍然是非常直观的。
拔牙不仅明显,而且不容改变,因为凡成人者,只要一经拔去牙齿,便不可能再生长出来,而要检验是否成人只要露出牙齿一看便知。
世界上所有盛行“成人礼”的民族,建立标志都是最主要的文化主题,极端的是以完全毁伤自己的身体来建立标志,如菩托库多人在下唇和耳轮上塞进巨大的栓子,爱斯基摩人的男子则在下唇中两口角所穿的孔中塞进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
澳大利亚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进木条、骨片作为成人标志等。
较为温和的则以象征性的仪式或物化作为标志。
如赞比亚对女孩子“成人礼”的标志是裹毯子和挑毯子,穆里克人则以戴帽子来象征成人,阿卡洛列人则以截短自己的头发作为成人的标志等(是极端还是温和不说明文化进化)。
这一切的标志,形式上是区别成人与非成人,目的是区别成人与非成人可能享有的所有权力。
2.通过考验,确认成人
考验是“成人礼”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内容,通过各民族、落部或氏族间“成人礼”不同考验的人才能被接纳为正式成员。
为了保证每一个通过“成人礼”的成人都可以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成人礼”对于成人的考验是非常严格的。
在火地岛的锡克兰人中,考验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带着面具的“魔鬼”对参加“成人礼”者进行恐吓,二是对妇女保守这种面具的秘密,否则将会被处死。
至于曼旦——印第安人的“成人礼”中则有一个可怕的“波克杭”钩悬仪式,麦克劳德(W C Macl eod)这样叙述:曼旦人房屋有四根中柱,参加成丁礼者被用绳子缚在钩上举起未,悬挂在一根柱子上。
他身体赤裸,手持巫术袋,钓上还系着盾牌。
当悬挂完毕,便由一个随从将他旋转起来。
他因旋转而虚脱,然后一个旁观者高呼:“死了!”把他弄下来放在地上,他一直躺到真的死去或苏醒过来,无人理睬。
假如真的死去,被认为是“大神”带走了(这是很少发生的);苏醒则认为是“神”使他复生。
⑦
而潘格威人则用毒蚂蚁口丁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
这种考验几乎盛行于世界绝大多数拥有成人礼的民族之中,尤其是男性成人礼中。
割礼、文身、凿齿、鞭打、恐吓等都是考验的形态。
我国瑶族成人礼“度戒”的考验则非常具有典型性。
度戒除了由师公作法请神、安名(即取法名)、喊村、路祭、睡阴床等仪式之外,还要经过上刀梯、踩火砖和翻高台的考验,只有通过这些考验者,才算真正地成人。
因此,非常明显,考验只不过是为了确认成人。
考验是手段,确认成人才是目的。
然而,同样非常有趣的是,所有这些考验,都与下面另一个文化主题相关联,即参加成人礼者的死亡一再生过程。
3.完成死亡——再生过程
在“成人礼”的死亡——再生过程中,死亡是手段,再生是目的。
再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新生,其本质结构是:死亡一再生一新生一生命一性权力(繁殖的权力),它以再生后的生命个体获得某种标志而结束,与建立标志归于统一。
“成人礼”中“死亡”的目的之一是与自己的儿童期隔断,同时,从男性来说是与女性隔断,从女性来说是与男性隔断,而最终是与原生命(末成年的生命)隔断。
这种隔断在我国的一些
“成人礼”中已经不是很明显,但部分改变自我,则还是明显可见的。
黎族关于文身由来的兄妹婚传说中,妹妹文身,其实就是隔断原生命(妹妹)的一种有效手段。
冠礼笄礼、穿裙子礼、穿裤子礼、凿齿、拔牙、文身都是改变部分原我以替代整个旧我的方式,目的是与未成人前的生命隔离分断。
既然与原生命隔断,那么就必然要有新生。
这种新生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脱胎换骨,它的最主要表征是给完成“成人礼”的新生者以一个新的名字。
在我国冠礼笄礼后都要取字,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举行“成人礼”后都要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并对旧名字实行禁忌。
上海松江、青浦的“庆号”也是如此。
姓名从现代人看来,本应是一种符号,与主体没有本质上或内在上的联系。
但原始人却将它视之为主体,至少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它象身体中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名字的恶意将导致对身体器官一样的损害。
因此产生了种种禁忌,如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名,常常取两个名字,非隆重场合不使用名字等等。
古时称字不称名,其原始含义也在于对名字的禁忌。
据弗雷泽的研究,这些禁忌,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利用巫术而伤及主体。
⑧
但名字的作用还包含另一层原始思维,即它象新生儿取名一样,标志着一种生命主体,这种新生命主体拥有蓬勃的生机就是因为他的名字是远离死亡,不被死神所知的。
许多民族在年长之后还要重新取名,其文化蕴含也在于这儿。
所以,“成人礼”的新生往往以取一个新名字结束,这个新的名字就象婴儿一样,赋有新的生命。
而这种新的生命,被隐含在文化之中则是繁殖的权力和能力,因此,“成人礼”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婚姻——性关系的权力,即具有繁殖后代的权力。
4.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
“成人礼”越是发展到后期,其文化教育的意义就越直观,因此,如苏联学者柯斯文干脆就认为,“成人礼”是一种教育的仪式。
⑨
确实,“成人礼”与氏族、部落或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在非洲、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女性“成人礼”就是一种集中式的学校教育,她们往往在女性月经初潮时举行各种仪式,或者隔离之后,由祭师或氏族部落中的年长者传授氏族部落的知识和各种生活交际的礼节。
这种“成人礼”的教育方式,后来发展为秘密会社,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的先导。
在中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成人礼”中,文化教育同样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
基诺族男女在举行“成人礼”时,长老们需要为他们传唱民族渊源的史诗,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法规”,讲授生产过程和传授古老的生产经验,并告诉参加“成人礼”者如何谈恋爱等等。
而瑶族在举行度戒仪式时,除了一般的仪式之外,还需要讲述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民族传统以及谋求民族兴盛的教育,同时传授十条戒律:1.不得误杀生灵等畜类;2.不得呼天叫地毁骂日月;3.不得污骂父母六亲九眷;4.不得“将直为曲”(要求为人正派),不得贪财爱色;5.不得贪生畏死;6.不得邪淫生意;7.不得欺贫爱富;8.不得轻慢朋友、父母、兄弟;9.不得怕虎怕蛇,风顺雨行;10.不得骂师骂圣。
⑩直截了当地教育参加“成人礼”者该如何做人,并且将生活行为标准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参加成人礼者面前。
不过所有的教育都体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参加成人礼者从此必须结束可以不负责任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进入成人群体,负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
2.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成人礼”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这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部落、氏族中都曾经存在或至今还依然存在着的通过礼仪。
它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惊讶不已。
它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
是人类对于生殖现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对于婚姻文化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习惯性规则。
①
确实,“成人礼”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有人会认为,那仅仅是在原始社会,至多或者是在传统社会中,今天,人们对于“成人礼”已经淡弱甚至放弃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于传统“成人礼”的叙述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的发掘,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或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让从传统中回归的“成人礼”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一、传统“成人礼”形式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成人礼”是对于一个人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他们已经从青少年进入了成人行列,并相应地获得成人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权力,尤其是婚姻——性关系权力。
从我们所知的“成人礼”习俗来看,所有的“成人礼”都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只有通过所有的仪式,才能加入真正的成人行列,获得并拥有成人的各种权力义务。
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冠礼”和“笄礼”作为“成人礼”。
而“冠礼”和“笄礼”,尤其是“冠礼”,下面的内容是其仪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年龄限制。
这就是男子在20岁,女性在出嫁即十六七岁时举行仪式。
《礼记·乐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笑。
”
第二,行“冠礼”时须裸祭祖先,即以酒来祭把祖先。
《孔子家语》载:“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将之。
”裸,以酒灌祭祖先。
这与“女子许嫁,笄而醒之,称字”②相似,醴为甜酒。
说明“冠礼”或“笄礼”须举行向祖先祷告的祭祀仪式。
第三,冠笄礼时仪式非常隆重。
首先,须择吉日佳宾,即“冠礼喜筮日筮宾。
”③其次是于祖庙之中行“冠礼”,并须备有礼乐之器。
其三是亲朋齐集,司礼人发表祝辞。
其四是“冠礼”后取字。
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
”④
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部落、氏族、民族中,则有五花八门的“成人礼”礼仪,如古吴越的“断发文身”,百越民族中的凿齿、拔牙、染齿,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礼,以及象澳大利亚土著的割痕、拔牙、耐苦考验等礼仪,这些“成人礼”也都有各自与习俗相结合的仪式。
人们只有通过这些仪式,“成人礼”才算完成,成人的权力和义务才能最终获得。
世界上流行过的“成人礼”不仅仪式多样而繁杂,且由于各自对“成人礼”仪式及认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⑤:
1.标志型这是一种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
它的目的是将成人与未成人者用非常直观的形态加以区别,以使成人者享受到成人权利的同时,也遵守成人所需要遵循的各项禁忌,并利于社会成员的监督。
标志型成人仪式是“成人礼”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目前在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齿、文身等是它的遗存。
2.拔除型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仪式或由宗教人员介入进行的“成人礼”型式,早期以女子初潮后立即实行隔离、破身等仪式为代表,后来则发展到类似于瑶族的“度戒”、彝族的换裙礼等型式。
一方面拔除未成人者的不祥或邪祟,另一方面则指导少女如何去过婚后生育、抚养孩子、操劳家务等现实生活。
拔除型的根源可能来自于人类对于女性月经古老的禁忌。
3.考验型
这是一种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的仪式,习俗规定,只有通过考验的成人者,才能为社会群体所接纳。
这种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式,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式,大都以男子为多。
仪式有诸如割礼、拔牙、凿齿、烟熏、鞭打、割痕、有时限的放逐等等不同的形态,以各自文化可以容纳和认可的度为限。
4.装饰型
这是一种在成人时进行某种点缀装饰以象征成人的仪式,这种仪式非常明显是标志
型“成人礼”的延续和发展,因为装饰的目的,与标志型……成人礼”一样是为了区别成人与非成人者,并最终可以确定成人者的权利和义务。
古代汉族的冠礼和笄礼,裕固族的“帐房戴头”等都是这类“成人礼”的代表。
5.象征型这是一种以替代物或某种仪式来表达成人的“成人礼”型式,其目的是通过物化或仪式,象征性地表示成人。
因此,象征手法或意义,往往大于“成人礼”本身的仪式。
如纳西族等民族中实行的“穿裙子礼”、“穿裤子礼”,彝族的“换裙”礼,亚马逊平原亚瓜人的流头礼等等都是以象征性的替代物和仪式来表达成人,从而赋予参加者成人权利的型式。
需要指出的是,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为了在学术上进行某种规范,使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成人礼”所拥有的不同的形态。
而事实上,每个民族所实行的“成人礼”,从来都不是可以机械地进行强行划分归类的。
如冠礼既具有装饰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成人权利和男女生别的象征。
割礼、拔牙、文身,既是对“成人礼”参与者的考验,也是成人标志的方式。
所以,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同类型之间的“成人礼”,其目的和价值指向不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而且也是互相贯通的,甚至仅仅是多种文化蕴含的表征之一。
三、从现代成人节看传统“成人礼”文化意义的延续
大家知道,在传统社会中,“成人礼”仪式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在规范人类的行为和建立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存、发展或重新建立了新的成人仪式或成人节,来传达一个人类个体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必须具有的道德感、责任心、法律权利和义务。
在日本,传统的“成人礼”是从中国传入的冠礼和笄礼中衍生而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担忧当时的青年在生活贫困和社会混乱之失去信心,日本国会于1948年立法,规定每年的1月15日为全国年满18岁男女青年的成人节,以激发青年的自觉性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从此之后,他们可以吸烟、喝酒和结婚。
而违法则要负全责。
现在,成人节依然是日本青年非常重要的节日,青年人通过这一节日而获得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成人责任感的教育。
在原民主德国,规定14周岁的男女青年在每年的4、5月份由政府出面,学校举办成人节,参加成人节的青年男女学生须举行非常庄严隆重的宣誓仪式,届时各界代表,学生家长都莅临祝贺。
之后男孩可以系领带,女孩可以涂口红、穿高跟鞋,并由“你”改称“您”。
在前苏联,每年的6月或7月初举行成人节,几年满18周岁的青年男女都会收到一张请柬,被邀请参加成人节或过夏令营。
在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则同时将自己年满18周岁的子女送到教堂,举行坚信礼。
在台湾,则由政府出面为20岁的现代青年男女举行“加冠”“及笄”仪式,策划青年们自己的未来。
在我国大陆,现代成人仪式的责任和法律教育发端于上海,1994年之后,全国各地许多省市自治区和县市,都由共青团出面组织这项活动。
在浙江,1995年浙江团省委曾在杭州青少年宫广场为18岁的青年男女举行了“千人成人宣誓仪式”。
2000年浙江省人大通过设立成人节的决定,规定12月9日为浙江省成人节,全省凡年满18周岁的青年必须参加成人宣誓及有关的公民意识教育和社区志愿服务。
这种强调公民意识教育的现代成人仪式,我们从成人宣誓誓词中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是中华人民兵和国公民,在18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身!
非常明显,这种成人节或成人宣誓仪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显义的,也有隐义的。
具体来说,包括下述几方面:
1.通过成人节的相关仪式和活动,将成人与非成人区别开来。
如果说,在没有“成人礼”或成人节的民族中,有关成人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现代的成人节,就把这种模糊性完全明确化。
不仅从宪法等法律方面给予了确认,也通过社会性的成人节仪式更进一步地加以具体化,因此,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原因是,现代人生理上的成熟与现代人心理上或文化上的成熟,有着巨大的差异,后者的滞后性,使一些(至少在我国是如此)年轻人长期处于父母亲的监护之下,没有成长的意识。
成人节可以使这种意识时间化、具体化,对于年青人从生理成熟转向心理和文化上的成熟显然是非常有用的。
传统的“成人礼”曾经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这种成人与非成人的区别,从而把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等特殊的文化内容,赋予成人,强化成人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