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中特色景观的营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中特色景观的营造
发表时间:2015-01-27T10:59:51.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樊欣[导读] 西雅图的炼油厂公园是世界上对工业废弃地改造和利用的经典的成功案例之一。

樊欣
北京东方奥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对简述现阶段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的介绍,并对国外优秀案例进行借鉴,阐述汲取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精华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业废弃地在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形成特色景观的综合类型的挑战,为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特色景观 1.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生态城市战略转型的要求,城市工业不断外迁后所遗留的工业废弃用地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以往对工业废弃地的治理大部分是采用单纯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但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只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景观再生理念的植入可改变单一治理模式,为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再生景观中特色景观的营造又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舒适的新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相关概念界定
2.1 工业再生景观
工业再生景观是以展示工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工业的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休闲、观赏、运动、科学考察等特定的空间地域类型。

2.2 生态修复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

3.国外经典案例介绍
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国外开始用生态技术恢复及再生景观的理念对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当前已经衰败了的工业废弃地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的新景观模式,并且根据其现状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使残留的工业废弃地成为地方新兴的特色景观为当地居民重新使用。

如西雅图的炼油厂公园、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公园等。

3.1 西雅图的炼油厂公园
西雅图的炼油厂公园是世界上对工业废弃地改造和利用的经典的成功案例之一,设计师为理查德? 哈格。

其设计理念为特意保留部分工业废墟,包括一些生锈或者是破败的甚至是被当地居民多年废弃的工业建筑。

使废弃的工业建筑成为纪念物,它是对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的先例。

这是一个以人文生态为理念的设计范例,利用工业设施及工业建筑作为景观要素,使之成为景观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历史,另一方面使其历史文脉能够得到延续,可以说到处透漏着人文生态的特色景观空间。

3.2 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公园鲍尔作为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公园设计师,他把砖瓦厂设计成为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

鲍尔在设计中并没有掩饰原有砖瓦厂与景观的矛盾,而是将两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综合体;将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

该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废弃材料,使他们获得新的功能,来实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恢复其人文生态;同时也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来恢复其自然生态。

国外设计师在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中都蕴涵了人文和生态的思想。

当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总是相辅相成、互为映照,在设计中应该将它们作为整体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恢复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之达到平衡。

我国在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也运用了大量的生态设计理论,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再生设计,但迫切需要结合各地废弃地现状及人文历史,营造极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4.特色景观的营造原则和方法工业废弃地本质问题是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其次便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类型是一个挑战。

景观设计理论与景观生态恢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设计、改造、管理、保护、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恢复和特色景观营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工业废弃地特色景观营造原则工业废弃地根据生态系统因基底不同,在处理方式上会产生以下3 种原则:(1)恢复(restoration)是将工业废弃地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

(2)重建 (enhancement)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

硬质景观为主的开敞空间设计模式是典型的废弃地重建的原则。

(3)修复(rehabilitation)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恶化状态得到改造。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棕地(Brownfield)整治中普遍采用的即是修复(Rehabilitation)的原则。

4.2 工业废弃地特色景观营造方法(1)突显场地现状禀赋
一个好的再生景观是一个严密组合的计划、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结构上又能保证对整个环境变化的适应。

场地禀赋研究回答场地能做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场地内外生态格局、建构筑物、现状植被、水体、土壤、动物等多个角度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同时指出设计所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

在完成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塑再造后,利用废弃地场地自身特点,设计师应以历史墙、浮雕等构筑物展示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体现工人劳苦工作意志精髓,是营造特色景观的基础。

(2)衔接历史传承文化遗迹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会在生活里,对城市景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工业废弃地遗留下来的景观和设施本身具有历史价值,记载了工业的发展,也记录了建设城市的豪情壮志。

将不同历史层面的东西加以考古式的发掘,整合再现,会使人们更好的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变迁。

废弃地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当初它的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但今天它已经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不应遗弃的记忆。

应将人类生活、奋斗的工作场景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历史痕迹,为人们提供了阅读城市的线索,文化和历史是营造特色景观的脉络。

(3)“人类——建筑——植物”合一的主题
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是为人类提供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机会的场所,因此要为人类与自然建立某种联系,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工业建筑和植物的关系。

工业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记载着人类依靠自然发展的历史和场景。

因此对工业建筑的保留和改造不仅是一个节约资源的问题,它会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赋予工业废弃地新的意义,也将因此获得富有特色的景观,人类、建筑和植物的是营造特色景观的核心元素和主要关怀服务对象。

5. 结语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使工业废弃地在安全、生态、美妙的前提下完成转型,并传承风貌和文化特色,需要我们加强对工业废弃景观再生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力争营造个性的特色景观,成为地方的品牌,为地方旅游资源发挥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中国园林,2003(3)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 工业建筑,2006(36)
[3]张金伟,常江.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7(11)
[4]陈波,包志毅.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200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