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合集下载
20140912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B、齐人未附 C、使老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拔:被攻取 附:归附 乘:巡视 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 乘彼垝· 垣,以望复关。《诗 · 卫 拔十城。(拔:攻取)《廉 · 蔺》B怀敌附远(附: 风 · 氓》 归附)《论积贮疏》 C 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 乘:登上、登临:败逃的人) 《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 《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 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 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 果很好。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 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 炎”就是权势很大。
又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第三步,重读全文。通过精读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为了确保所得答案的正确性,需将已得答案放回到原 文的相应位置进行验证,看其是否正确。
考纲精研
本考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常见 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 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其 实际上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五、语境分析法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高考题)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 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 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 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
类型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释义
示例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
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是“路,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 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 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
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假借义
的含义。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 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 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文言建构(1)——文言字词的疏通 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 1、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的语言规律,能准确分析
• 2、即时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了文言 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多义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并通晓一些 古文化常识,不仅对读懂古诗文很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的失误,这也是高考翻译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
几类:
类型
示例
词义扩大
江间波浪兼天涌[《秋兴八首(其一)》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高三总复习《劝学》课件
①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借助、利用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③假装
④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④假期
⑤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⑤宽容
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 ⑥连词,如果,假如 毛,与蝼蚁何以异
⑦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⑦给予
合作探究——之
01.锲而舍之 02.筋骨之强 03.青,取之于蓝 04.蚓无爪牙之利 0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0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07.輮使之然也 08.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生非异也(xìng) 蛇鳝之穴(xué)
D.跂而望矣(qì)
锲而不舍(qì)
六跪而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强化训练
3.下列句中着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輮使之然也(使……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⑦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为了】
★03名词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通“能”,能力】
强化训练——而
0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表转折】 0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顺承】 03.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表假设】 0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表假设】 05.我决起而飞 【表修饰】 0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递进】 07.剑阁峥嵘而崔嵬 【表并列】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 三大类诗 歌和 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 国 现实主义 诗歌的基础。
高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 • •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 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 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 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 无 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 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 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 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 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 B.幼女随之不及() C.母薄暮负薪归() D.或堕井( )
人物传记的一般格式
1.某某,字某某,某地人。2。父某,---(年号)中为----(官职)。3。少------,及 (冠、第),GOOD。4。----(年号)中, 初(先、尝)举(荐、征、召、辟、授、除、 为)----(官职),--------------;5。后(及、 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迁 (升、擢、拜、调、徙、转、知、判)---(官职),遂(乃、因、则)-------------; 6。贬(出、谪、罢、黜)------------。 7。---------------。8。乞骸骨(封、卒、谥) -----。
文 言 文 阅 读 详 解
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Ⅰ、考纲解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 解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选出加点字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不 相 同的一项) 2。选出加点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不相 同)的一项; 3. 选出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或词类活用不相 同的一项 4. 对文言文内容或对人物性格分析错误的一 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年浙江省《 从2010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来看 常见文言实词语境义的 年浙江省 考试说明》来看,常见文言实词语境义的 选择以及古今同形的复音实词在今古意义上的比较仍会是 今后高考的重点。无论考查什么,无论用什么形式考查 只要 今后高考的重点。无论考查什么 无论用什么形式考查,只要 无论用什么形式考查 在多读中尽可能多的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 在多读中尽可能多的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 并掌握一 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就可以做到以数词等。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理解这些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根据上下文做出确切恰当的解释 是读懂文言文 含义 能根据上下文做出确切恰当的解释,是读懂文言文 弄通文 能根据上下文做出确切恰当的解释 是读懂文言文,弄通文 意的最重要的一步。复习本知识点应该依据课本 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熟读 意的最重要的一步。复习本知识点应该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熟读 甚至背诵课本中的一些重点篇目,如必修一的《劝学》 甚至背诵课本中的一些重点篇目 如必修一的《劝学》、《师说》 如必修一的 师说》 必修二的《 必修三的《 、《赤壁赋》,必修二的《六国论》,必修三的《烛之武退秦师》 赤壁赋》 必修二的 六国论》 必修三的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四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必修四的《季氏将伐颛臾》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必修四的 季氏将伐颛臾》 必修五的《 、《寡人之于国也》、《秋声赋》,必修五的《陈情表》、《逍遥 寡人之于国也》 秋声赋》 必修五的 陈情表》 节选一)》 兰亭集序》 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 游(节选一 》、《兰亭集序》。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文言实词的 节选一 考查,以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 考查 以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20个“重点掌握的常见文 以高中 个 言实词”为主 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 言实词”为主,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大板块之上,偶尔也涉及到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了解了这些 三大板块之上 偶尔也涉及到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了解了这些, 偶尔也涉及到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 我们对于本考点的复习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我们对于本考点的复习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课件: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安徽专用)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思维热身 【原文】
人心一真,
便霜可飞,城可陨, 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 形骸徒具,真宰已亡, 对人则面目可憎,
独居则形影自愧.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如果达到
至诚,就可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例 如邹衍受了委屈,上天竟在盛夏之日下 霜,孟姜女由于悲痛丈夫的战死,居然哭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影” ,像影子一样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 明而行无过 . 矣 “知”通“智” ,智慧 . c.满坐 寂然 ,无敢哗者 . “坐”通“座” ,座位 .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d.风吹草低见 牛羊 . “见”通“现” ,露出 . e.善 刀而藏之 . “善”通“缮” ,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
多义现象 .C 项考查的是“逐”的被动 意义,“被放逐”.
【答案】
C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例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 . 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破得 舟 ,始皇以为贤勇 得 :俘获 . B.于将军度 用几何人而足 . C.秦因乘胜略 定荆地城邑 . 度 :考虑 略 :略微
D.王翦为秦将 ,夷 六国 夷 :铲平 ,削平 .
力量.一个人拥有了真诚,就像拥有了一
把打开善良之门的钥匙,也就具备了修 身养性的基础.而生活中那些虚情假意 、丧失诚信的人,虽然会得意于一时,但 终究会受到世人的唾骂和自己良心的谴
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皖考点击•直击高考
考纲要求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思维热身 【原文】
人心一真,
便霜可飞,城可陨, 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 形骸徒具,真宰已亡, 对人则面目可憎,
独居则形影自愧.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如果达到
至诚,就可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例 如邹衍受了委屈,上天竟在盛夏之日下 霜,孟姜女由于悲痛丈夫的战死,居然哭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影” ,像影子一样 .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 明而行无过 . 矣 “知”通“智” ,智慧 . c.满坐 寂然 ,无敢哗者 . “坐”通“座” ,座位 .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d.风吹草低见 牛羊 . “见”通“现” ,露出 . e.善 刀而藏之 . “善”通“缮” ,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
多义现象 .C 项考查的是“逐”的被动 意义,“被放逐”.
【答案】
C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例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 . 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破得 舟 ,始皇以为贤勇 得 :俘获 . B.于将军度 用几何人而足 . C.秦因乘胜略 定荆地城邑 . 度 :考虑 略 :略微
D.王翦为秦将 ,夷 六国 夷 :铲平 ,削平 .
力量.一个人拥有了真诚,就像拥有了一
把打开善良之门的钥匙,也就具备了修 身养性的基础.而生活中那些虚情假意 、丧失诚信的人,虽然会得意于一时,但 终究会受到世人的唾骂和自己良心的谴
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皖考点击•直击高考
考纲要求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2)其日牛马嘶(
)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
■ (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7)蟪蛄不知春秋(
)
■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 ■ (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文知识复习专题
第二课时
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 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 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 的词类活用。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六种 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 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 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 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等。 近几年高考,实词的考查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 2009 年到 2013 年,连续五年都是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型很稳定。
解题方略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
分析:①句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 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 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例如:形旁从“钅”、“木”、“氵”、“火”、“土” 者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 “斤 ( 斧 )” 、“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 “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辶(走)”、“彳(行)”、“忄(心)”、“讠(言)”者与人的行 为有关。汉字的这种表意功能,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推断 实词含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析: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
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 此“言”为“叙述”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 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
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 载”较为准确。
例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短歌行》)
分析:“酾”,在现代汉语中算得上是个生僻字,难 以理解时可以从字形上去推测,一般有“酉”旁的字 都与“酒”有关,这里应该是个与酒有关的动词,斟 酒。
例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中学课件2019)
作乐 百闻不如一见 虐急之效也 免官 上不许 而痛殷之亡也 则多风 出西河 殷为诸侯 夫胡 棓 大臣数诎 列卒满泽 而妄曰饑寒所为 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公田不治 卒起见 委任而责成功 今陛下能乎 吉过之不问 自属常阴 以助边急 至长信少府 地震 然后能立非常之功 至九月 束
帛加璧 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 周人禘之 自有传 不用汉法 淮阳 过曾参远矣 夫楚 亭有畜字马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武帝使督盗贼 破楚必矣 然后有官师小吏 诸所交结 名闻州郡 莽曰载武 斩丛棘 各有同异 暗昧蔽惑 而奸臣如此 辅政出入七年 量 安国富民 时则有日月乱行 作乘舆辇
及乌贵立为王 信复发兵与汉王会荥阳 威仪既盛美矣 见月法三万七十七 后许皇后坐巫蛊废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 近射妖也 标题]孝文皇帝四男 十长一里 可领属大乐 明国家乐进贤也 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 所就者小 秩六百石 至今流言未解 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 今五侯至尊贵也 将军亚
夫揖 韪世业之可怀 诚能无土崩之势 浩亹水出西塞外 夏五月 郡守尉 其立毋波为钩町王 魏咎弟豹自立为魏王 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 局趣效辕下驹 岂以王易吾亲哉 相我子母皆大贵 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郡 太尉 莽曰君亭 今奏当上 吴也 汉王出行军 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群孙婿中郎
德天下莫不闻 枪 仲 而立不知 伯闻之 诛逐仁贤 仓库管理软件 系统 鶂退飞 乃引兵击破章邯东阿下 南阳守走 以尺一牍 信欲止 吾所为 贪汉重币 〕谯 然黯与亢礼 违圣制 乃辞归国 起三出阙 晋为湨梁之会 赵食其 各言其姓名 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绶 哙
从至陈 悉见梁使 修文 会赦出 私后宫亲以为三公 而长君之弟幸於两宫 甘露降京师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 谷远 天一 武曰 皇太后幽之永巷 焚其器 不为威仪 其言不立具 《司与穰苴列传》第四 天子作民父母 不祥莫大焉 去塞百馀里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突破333
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11
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 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 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命题规律
一、考情回顾 2007 - 2013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 内容:
二、2014年预测 1.题型。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
表述相近。 2.方式。 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 析。 3.内容。 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 【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 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 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 北”“亡命天涯”。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 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 【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 裴矩传》)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 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 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 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
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11
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 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 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命题规律
一、考情回顾 2007 - 2013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 内容:
二、2014年预测 1.题型。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
表述相近。 2.方式。 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 析。 3.内容。 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 【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 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 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 北”“亡命天涯”。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 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 【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 裴矩传》)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 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 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 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词义推断法》 课件 (共60张)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
者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与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
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第一组
①白璧无瑕
瑕: 玉上的斑点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璐:美玉
王(玉)--- 美玉珍宝
“倘窀穸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 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
③所举答”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 有应得
高考真题题例:
1、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C.自放驴,取樵炊爨
审:知道 樵:打柴
D.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号:号称 “樵”作“取”的宾语 应为名词,指柴草
方法七: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
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
要使用拆分法。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迁移练习:
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当:恰好挡住(处在)
因为长句
犹有可以不赂而剩之之势
方法八:邻词推断法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打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幸: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 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 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 果很好。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 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 炎”就是权势很大。
又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字型推断法 3、语法定性法 5、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解法 4、联想推断法 6、代入法
7排除法
一、字型推断法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 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 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 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 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dá 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
传》)
【推断】 “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 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 “劳 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 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 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指极端的 情况。 “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 倦、困惫”。
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B、齐人未附 C、使老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拔:被攻取 附:归附 乘:巡视 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 · 卫 拔十城。(拔:攻取)《廉 · · 蔺》B怀敌附远(附: 风 · 氓》 归附)《论积贮疏》 C 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 乘:登上、登临:败逃的人) 《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 《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广德中学 陈明发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1、微太子言,臣何能谒之。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 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2000年高考11题)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具体的语境
偏义复词: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
便可白公姥,及时遣我归
பைடு நூலகம்
如何辨析: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死生,昼夜事也
从实际情况来判断; 从逻辑上去判断。
练习: 1、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 2、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 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 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 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 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答案:C
“樵”作“取”的宾 语,应为名词,指柴 草。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 想”;②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④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 为“意图”或“心意”。
五、语境分析法
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 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 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 2、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 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 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2003高考题)
“讽” 理解为“劝告” ,对不对? 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 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 的。 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篡改 赞同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