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2024 --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文科)
留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8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A.怜悯人民的疾苦B.提倡“无为而治”
C.提倡辩证法思想D.主见“道法自然”
2.先秦一位思想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该思想家还主见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3.西汉灾异频发,每当灾难发生时皇帝常下“罪己诏”。
与皇帝颁布“罪己诏”亲密相关的是
A.“三纲五常”学说
B.“独尊儒术”的主见
C.“天人感应”学说
D.“大一统”的主见
4.“鹅湖之会”是指朱熹和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进行的学术辩论。
两人辩论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是否承认“理”或“天理”的存在B.是否遏制人的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C.继承或者否定孔孟“仁、礼”思想D.探求“理”的途径是向内还是向外
5.下表是历代节(夫死不改嫁)烈(以死守节)妇女的统计中宋代至明清时期节烈妇女的数
A
C.明清社会风气每况愈下D.明清社会冲突日益加深
6.明朝一位思想家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岂可乎?”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朱熹B.顾炎武C.李贽D.王夫之
7.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毅回应。
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喊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来。
这些思想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家思想在政治危机当中努力重建
8.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干脆为国家治理服务的,留意的是科学技术功用而不是探究其原理和缘由。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重视理论探讨 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好用价值
9.李白赞扬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怳怳(同“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与这位书法家的字体一样的是
10.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
风俗画出现的根本缘由是
A.城市及商业的发展B.统治者的提倡 C.民间文化日益旺盛D.绘画理论成熟
1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更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渐渐
A.贵族化B.平民化C.神奇化D.宗教化
12.京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
徽班进京后渐渐汲取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日的“国粹”。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激励,题材广泛
13.苏格拉底认为“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探讨自我”。
这说明他主见
A.挽救人类心灵B.相识人自己 C.追求生命价值D.学问即美德
14.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不但把圣母变成了人间妇女,把天使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起先对日常生活和现实的人干脆描写。
这说明
A.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扩大B.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C.画家缺乏艺术的想象力D.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15.加尔文认为上帝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当,死后进人天堂,弃民则相反。
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口的是
A.宣扬“因行称义”的原则B.实行政教分别的政治体制
C.建立人人同等的新教会D.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宝辩护
16.18世纪后,法国文学沙龙话题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
“文学沙龙”在当时的客观作用是
A.表达了平民的政治诉求B.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C.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D.推动了文学艺术旺盛
17.某专著论证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
该专著是
A.《哈姆雷特》B.《论法的精神》 C.《物种起源》D.《社会契约论》
18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之后欧洲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音乐产生
D.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旺盛―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19.艺术家们走出画室,仔细视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调的冷暖变更和相互作用,把变化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以下名画中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20. 20世纪初有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井传播人的思想产品”,也有人称之为“第七艺术”。
该艺术是指
A.戏剧艺术B.雕刻艺术 C.电视艺术D.电影艺术
21.鸦片斗争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一些先进学问分子踏上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其中洋务派的文化主见是
A.“力主商战,托古改制”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22.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好像到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其言行举止中却时常透露出叛逆色调。
这里的“叛逆色调”是指
A.猛烈抨击传统的儒家思想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提出“中体西用”的主见 D.否定孔子在儒家的地位
23. 1920年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这主要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B.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C.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D.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24.近代中国作为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须要采纳欧洲的生产方式达到旺盛富强的目的,同时避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尽量避开贫富悬殊。
为此孙中山提出
A.实业救国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权主义
25.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建立后,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这些文章
A.提出了农夫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B.标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C.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理论 D.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产物
26. 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
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人们彻底相识到“文化大革命”错误C.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D.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7.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原委好不好,有没有危急,是不是资本
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这主要反映的是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28.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说:“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中,他的地位将在最前列。
他现在是并且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他”对科学的贡献是
A.开创了以试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B.颠覆上帝造人说
C.先后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D.提出了量子假说
29. 2024年“双十一”天猫成交额达2135亿元,马云曾说过:“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B.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与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实力D.变更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30. 《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被称为新中国最早的科技发展雄伟蓝图,这一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须要的重要科技探讨任务。
以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银河一Ⅰ”巨型计算机研制胜利 B.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胜利
C.两弹结合战略核导弹的拥有 D.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太空轨道
31.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复原,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敬重学问、敬重人才的春天。
高考制度的复原是
A.教化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D.“三个面对”教化方针的详细体现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艺重现朝气,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缘由是
A.“双百”方针的复原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6分,共52分)
33.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意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变更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喊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摘编自李静等《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探讨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
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
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摘编自丹尼斯・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大张旗鼓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建了条件。
―摘编自徐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二者对东西方历史各自的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在方式上与文艺复兴的区分。
(8分)
34.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路德的“因信称义”留意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渐渐地但的确地在人心中减弱,个人起先表露出独立思索精神”。
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加对于人们主动主动地相识自然界,通过试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打算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二牛顿用刚性的、机械的“力”取代天体运行中的神奇因素,以数学公式表述其规律,得到试验的有力证明,取得巨大胜利。
这表明,无论是地上的万物,还是宇宙的天体,都固有其自然秋序和规律,根本不存在神奇因素的干预和超自然的意志。
―摘编自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明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信任存在着不仅限制物质世界,而且限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依据这一设想,他们起先将理性应用于全部领域,以便发觉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路德思想如何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打算了土壤”。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牛顿进行科学探讨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牛顿力学体系的贡献。
(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些哲人”的思想主见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主见的进步之处。
(6分)
35.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殊是和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日本的快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
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
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沟通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
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旧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摘编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须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
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扬鼓动队伍的组成。
两种异质文化不行避开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辫,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杭,科学与玄学的辫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围围着如何相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
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气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见、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头后西学输入缓慢的表现。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9世纪末中国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的三个转化条件。
(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文化反省的相识。
(4分)
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文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6.C
7.B
8.D
9.D 10.A 11.B 12.C 13.B 14 .A
15.D 16.C 17.C 18.B 19.B 20.D 21.C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C 29.D 30.C 31.A 32.A
二、非选择题
33.(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4分)
对东部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分)
对西方的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分)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分)
区分: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为传播新思想服务。
(4分)
34. (1)个人独立思索精神;主体意识增加,主动相识自然界;通过试验方法获得自然界信息。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留意试验视察;以数学公式表述规律。
(2分)
贡献: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记着人类科学时代的起先;为其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理性时代。
(6分)
(3)主见:强调理性主义;社会契约。
(2分)
进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对将来社会的政治构想。
(4分)
35.(1)表现:影响表面化;传播范围小;受众少;收效甚少。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条件: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
与冲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6分)
(3)相识:文化反省有利于文化转型与社会进步;文化反省有显明的时代特色;文化
反省伴随着苦痛与冲突,困难艰难,不断深化;文化反省时应有文化自信。
(4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