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新闻报道的角度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经济新闻报道的角度创新
作者:刘长发
来源:《传媒》 2014年第20期
文/刘长发
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它解读经济政策,服务经济活动,挖掘经济现象,传播市场信息,内容相当广泛。
搞好经济新闻,不仅是新闻单位自身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把握经济新闻的特殊性、规律性,顺应时代,以创新的手法,贴近读者的形式去报道。
用创新思维选择经济新闻报道角度,要着重从与读者心理上的接近性、利益上的相关性两个方面去寻找,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硬中找软”的角度
现在,一些年轻的记者出去采访新闻,特别是参加那些纯政策性、专业性的会议,往往就事论事,比如,写某地粮食丰收,一般就写当地粮食总产多少吨,比上年增长了多少,然后再写原因等等,全文数据一大堆,套话一箩筐,生硬枯燥,没人愿意看。
原载于河南一份报纸的作者也写过同样题材的报道,其从粮食丰收了,家里盛粮的缸装不下,于是上市场去买缸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一篇生动有趣的现场新闻。
今年秋季大丰收,我家粮食打得多,急需买几只缸盛粮食。
但是,爸爸连去窑厂三次,都没有买到。
十月二十六日,天未亮,爸爸就把我叫起来,交给我30元钱吩咐说:“快去窑厂等着,今天出窑,晚了又抢不到手了。
”
当我来到窑厂门口时,发现已经来了很多人。
其中有一男一女正大声嚷嚷。
仔细一看,那女的是近门的三婶。
她嚷道:“我那4000多斤稻谷,700多斤芝麻,900多斤黄豆都在地上堆着哩,缸买少了能中?”?. (《买缸记》作者王根礼)
显然,作者运用巧妙的手法,把一个硬题材写活了,读起来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新闻中,有很多题材偏“硬”,工程竣工、技术革新、项目投产、市场开张等等,如果不动脑筋,搬数据、堆术语、抄材料,很容易成为一个纯工作式的报道。
那么,“硬题材”如何实现“软着陆”?笔者认为,避免与硬题材“硬碰硬”,就要用到更加现场化、故事化的手法,“软化”严肃的内容。
如,有人曾报道铁路建成项目,不是直接去描写“铁路建成,具体有多长,投资多少钱”这类司空见惯的写法,而是从“铁路昨天拧上最后一颗螺丝钉”的角度去讲故事,将“铁路建成”这一事件故事化、现场化、立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二是“老中求新”的角度
所谓“老中求新”,就是记者要善于从常年都在刊发的老题材报道中,别出心裁,挖掘亮点,找到最新鲜、最有说服力的素材进行突出报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搞经济新闻报道,难免要“炒老题材”,政府公司的季报年报、市场项目的数据发布,都是些老题材,年年报、季季报、月月报,除了数据变更,内容都大同小异。
第2 0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其实是一个
报账式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好新闻,就是作者从“报账”这一老题材中,发现了“新酒”——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不仅是年度汽车产业的大事,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解读出了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核心密码”,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报报当年汽车产量的
账目。
正是因为有这一新的视角,极大地升华了报道主题,提升了新闻价值,使文章厚重、质感,“成色很足”。
在同一次评选中获奖的《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报道,乍一看也是在报账,但作者也是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老题材中发掘出了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十亿”数据背后,是当地政府在处理“发展经济” 与“环境保护” 两个矛盾时的决策,而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环保、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决策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新闻价值也因此得以凸显。
一些领导活动也是老题材,不易写出新意,但也有作者写出彩的。
2007年1月,重庆召开
市级两会,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参加江津代表团审议。
按常规,对这类报道是按“邢元
敏参加江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方式报道。
两会年年开,同样是个老题材。
但当天记者跟笔者讲述了一个细节——邢元敏在听一位代表讲述当地居民因大旱饮水困难后,很感动,还
现场向大家鞠躬致歉。
听到这个消息时,《重庆日报》决定将原来重点写领导讲话的“老套路”新闻稿推倒重来,以现场新闻的角度去切入,《邢元敏就江津勤俭水库年久失修向群众鞠躬致歉》迅速“出炉”。
本报讯昨天,邢元敏代表前往江津代表团参加审议。
在现场,多年为群众呼吁整治水库的先锋镇香草村支部书记文永慧,经历了从泪流满面到破涕为笑的感情变化。
“现在的‘村官’不好当啊!” 文永慧代表发言的时候,拿起手中的一份建议书,道出了她的“一腔苦水”?.(来源:《重庆日报》)
接着,文章介绍了文永慧当了快30年的村干部了,一心为群众办事,但当地水库年久失修,她年年开会都向上级反应,都没有成功,群众因此不理解,抱怨干部不干事,“说着说着
泪水夺眶而出”。
“ 要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们!”文章继续写道,“听完文永慧的讲述,邢元敏难过而又自责地说:‘你已经尽责了,让你承担了这么大的压力,我感到十分难受’。
说罢,她站起来,
向文永慧深鞠一躬……”稿件见报后,领导心系民生的举动得到网友热烈“点赞”,邢元敏也
对这篇报道多次夸奖,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就是“老中求新”角度的魅力。
三是“小中见大”的角度
新闻写作常识告诉我们,报道要在选题上有大境界,写作上有小角度。
选择角度一定要小。
贪大求全,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
经济新闻写作亦然。
只有选择小角度、窄切口,才能主题聚焦,笔墨集中,才能挖得深,写得透。
2013年,《重庆日报》记者到重庆云阳县采访时了解到一个消息,作为大山区大库区,
尽管当地到处是“巴掌田、鸡窝土”,但近年来在推广农业机械化方面却进展很快,已有农机
专业合作社61个,农机具6135 台,机耕、机整率达到65%。
显然,如果以县为单位把这一堆数据罗列出去也可写一篇新闻,但这样报道肯定流于平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盘龙街道革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耕牛村”,因为推广农机,近年来耕
牛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且刚巧最后一头耕牛就要卖掉。
听到这个消息,记者决定就舍掉其余,只攻一点,以点带面,写出当地农机发展情况。
经过精心打磨,记者写成了《“耕牛村”卖掉最后一头耕牛》的报道,因为巧妙的角度和新颖写法,报道获得了重庆市好新闻奖。
还有一个依靠“小中见大”报道取胜的例子。
曾经获得重庆市第16届新闻奖一等奖的《市长汇报重庆经济, 为啥用这三个指标?》一文,就是小中见大的一个例子。
文章写的是汇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介绍重庆2011年经济社会成绩,用了三个指标,却没用GDP,也不谈常见到的增加值指标。
表面看,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新闻,往
往被记者忽视,但获奖者却很有心,找到全国人大代表、时任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解读个
中缘由,“市长汇报用的这三个指标,是着重想阐述重庆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让企业在这有钱赚,进出口贸易有口岸有通道,老百姓的兜兜里有钞票,这就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通过杨主任的分析,这篇报道的主题得以深化,从领导讲话中一个不太被人留意的数据选择入手,
挖掘出了它背后的重要新闻价值。
这个报道的角度很小,不是洋洋洒洒去写市长的话,而是把
重点放在一个很细小的方面,报道面很窄,但却因为材料集中,使文章显得精悍、活泼、可读
性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是“浅中见深”的角度
同一个题材,由于记者受采访作风、知识结构、准备工作等影响,往往写出来的报道大不
一样。
有的很平淡,有的则很有深度。
“浅中见深” 就是写作者运用添加背景、加以类比等手法,“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看似平淡的题材写得很有深度。
2012年,重庆主城101路公交车停运,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多数记者都写了只有几十字
的一条短新闻。
但有一家报社的记者了解到该路公交是重庆最早的公交这一背景后,便从这一角度深挖,
仔细报道了这一路公交车的历史及重庆公交车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写成了一篇题为《重庆最
老公交101路明天谢幕今天去最后坐一次重温记忆》的报道,信息量大,也有互动性、历史感,显然比别的记者成功得多。
这个例子说明,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思考者,只有冲破表面现象,报道才可能做得深,才会被人记得住。
2003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进入攻坚阶段,其中大量文物搬迁也是一项繁重任务,各大媒
体纷纷聚焦。
在众中的报道中,新华社记者报道的《最老的移民“张飞”搬家记》就很有特色。
新华网重庆频道5月29日电蜀将“张飞”是三峡库区年龄最大的“移民”,也是搬迁中
使用国家资金最多的“移民”。
今年6月,三峡库区蓄水后将淹没云阳县张飞庙——“张飞”居住了1000余年的家。
从2002年10月8日起,文物工作者就开始帮“张飞”拆老宅、建新家了?.
对于这个报道,记者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能写得很平谈,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搬迁消息,但作者了解到了蜀将“张飞”是三峡库区年龄最大的“移民”,也是搬迁中使用国家
资金最多的“移民”这些信息,并用比喻等手法加以报道,使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增加,让读者觉得妙趣横生。
作者系《重庆日报》编委、
经济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