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材中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发展与变化,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全面系统诠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
3、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1、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包括:
(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纵向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史的横向发展)。
(2)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统编教材对唯物史观教育的落实
(1)突出表现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
•教材基于历史学科时序性的基本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编年体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反映了唯物史观所阐释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2)各年级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现唯物史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年级: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九年级: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
的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
2.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例如:在6册教材中集中2册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1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历经14年的史实,客观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历史,特别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东方主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使学生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更具体充分的了解。
3. 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1)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体现得相当突出
•在这段历史时期,我们既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和各个朝代的基本特征,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到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
•与此同时,教材还通过对古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引发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交往的不断扩大,如:通过对‘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四大发明的应用和外传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感悟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6册中有2册,集中讲授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40多人,科技、文学著作30余部,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比较系统全面,所选的人和事也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教材更强调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把“融合”改为“交融”,更符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历史实际,更突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在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方面,教材讲述了台湾以及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强调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统一是祖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历史教材中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发展与变化,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全面系统诠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
3、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历史学科素养的专业要求
正在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任务是初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将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监测学生学业质量的核心指标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实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
素养1 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
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
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
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
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
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
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
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
去;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
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
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和评述。
素养2 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
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
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
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
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对史料的研
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
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
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
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
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
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
素养3 历史理解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
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多角度地、相
互联系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
物的认识,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
具体的考察。
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
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
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
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
识。
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
及其要点;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
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
象和理解;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
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
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
联;
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
意义及影响。
素养4 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
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
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
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人们通过多种
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对历史的解释
是多样的。
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在论
述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
联系;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
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的
原因;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
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
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
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素养5 历史价值观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知真、求通、立德。
“知
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
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
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
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
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任何对
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知真求实的
意识和精神;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
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
发展过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
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
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
念和价值判断。
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
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
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
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
的文化传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