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指导下的老区城口脱贫实践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4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的重要内容,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和最大的民生工程。

笔者认为,在绿水青山和脱贫攻坚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运用好“两山”理论助推脱贫攻坚,重庆市城口县走出了一条契合老区实际的扶贫路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回顾革命老区城口的脱贫历程,其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老区干部群众不甘贫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着决定性关系。

一、寻根朔源:老区城口扶贫开发的“源”与“流”位于秦巴山腹地、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的贫困区县,是重庆市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追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四个历史时间节点:1987年、2001年、2011年和2015年,城口县均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其中,1987年-1993年,全县有特困乡镇41个、特困村370个,贫困人口为27200户11700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2%;1994年-2000年,全县特困乡镇为35个、特困村100个,贫困人口为23468户102863人,贫困发生率为46%;2012年底全县有建卡扶贫对象15762户46294人,贫困发生率20.9%,处重庆市第二位;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全县仍有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37567名贫困人口。

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44.1%,贫困发生率仍高达14.3%,远远高于全国的8.5%和重庆市的6.2%,要实现“县摘帽村脱贫户越线”的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城口现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践行“两山”理论的“忧”与“优”
(一)城口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忧”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但老区城口因区位因素和历史原因,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初,面临诸多困境。

1.贫困程度之“忧”。

城口县是重庆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区,是重庆市扶贫开发最难啃
的“硬骨头”。

从居住条件看,全县90个贫困村将近4
万贫困人口,70%以上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高山或高寒地区,维修和改造难度大、成本高。

从致贫原因看,既有先天劣势又有后天发展不足,致贫原因繁多,特别是因病致贫现象突出,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

从贫困人口分布看,全县贫困人口分布在90个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与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在数量上基本相当,因此,除90个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2.造血功能之“忧”。

一是文化水平不高。

全县农村建卡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6%,因此,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缺乏与政府的有效互动,难以形成上下合力。

二是缺乏就业技能。

从贫困人口的结构分析来看,城口县贫困人口不光是文化程度偏低,而且大多缺乏生产技能技术、无法因时因地规划产业发展。

三是特殊困难群体比重较大。

全县低保户、五保户、独居老人户较多,特别是残疾人,为16578人,占总人口的6.8%,所占比例在重庆市最高。

四是依赖思想仍然存在。

部分贫困户过分依赖政府和帮扶责任人,不想、不愿通过自身努力和辛勤劳动去改变贫穷。

3.基础设施之“忧”。

一直以来,城口基础设施极为落后。

由于饱受大山阻隔,当初的城口人民要走出大山,石壁上的悬梯是唯一的通道,运输全靠“背老二”肩挑背扛,交通之难,民生多艰。

截止2015年,城口仍然处于无航空、无水路、无铁路、无高速的“四无”地带。

交通的落后,不仅使通讯、饮水、住房改造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制约,往往建设成本高昂,而且信息长期闭塞,老百姓毫无市场经济的概念。

4.产业发展之“忧”。

从地形地貌上讲,城口县属于典型山地区域,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最高海拔268
5.7米,岩土结构及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是重庆市地质灾害高发和易发地区之一,加上土地大都呈碎片状,面积小,零散,开发利用难度大。

从产业发展上看,城口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基本停留在传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老区城口脱贫实践与启示

陈学彬
谢正娟
24
2019年第4期
统农业生产上,难以形成产业链,且产品附加值低。

从销售渠道看,由于地势偏远,农业产业规模小、产量低,难以在县内形成大的销售市场,更难吸引县外商家投资。

5.人力资源之“忧”。

受大规模的城镇化影响,城口县农村人力资源普遍外流,尤其是青壮年。

以双河乡天星村为例,总的户籍人口为1006人,居住人口仅有510人左右,除去在校学生外,常年在外的人员接近400人,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基本在20-50岁之间,男性占65%。

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上矿山或井下作业,虽然易就业、工资高,但风险极高,对健康损害大。

(二)城口县践行“两山”理论之“优”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践行“两山”理论,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生态气候“优”。

城口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3%,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居重庆市第一。

2018年,城口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达350天,负氧离子浓度达25000个每立方厘米,远超空气清新标准。

各景区的气温不超过24℃,全年有11个月适宜旅游,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城口宜人的天气,良好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保持领先。

2013年9月,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城口县为全国唯一具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称号的城市,并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名县”“大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和“重庆市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2.自然资源“优”。

一是自然风光秀美。

境内拥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绵延群峰、幽幽峡谷、苍翠茂林,还有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数个天然草场。

二是物产资源丰富。

城口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是我国丰富而宝贵的动植物基因库。

现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481种,包括独叶草、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荆豆、崖柏属于世界濒危物种;在706种野生动物中,有豹、云豹、林麝、金雕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众多的二级保护动物;更有太白贝母、天麻等名贵中药材达500余种,曾获“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中国绿色生态板栗之乡”“中华蜜蜂之乡”等荣誉称号。

此外,城口海宝玉古生物化石、山神漆器等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3.红色文化“优”。

城口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历史上,城口是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

城口是
第一个打出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由地方红军攻占
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

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境内有包括红33军指挥部等革命旧址30余处,被重庆市列入重庆市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庆市组织推广的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4.民俗文化“优”。

城口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商代古文化遗址印证了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城口山歌、花鼓、狮子舞、钱棍舞、彩龙船、薅草锣鼓、孝歌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其中,“钱棍舞”成功进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这些蕴含城口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和民间文艺,彰显了古朴典雅的民俗风情和纯朴的地域风格。

三、城口实践:践行“两山”理论助推脱贫攻坚的“知”与“行”
(一)聚焦困难,在易地扶贫搬迁上下功夫
城口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贫困的特殊性,为了既能“保好一方水土”,又能“养好一方人”,让农民挪“穷窝”是首选之路。

按照重庆市搬迁政策要求,城口县聚焦资源匮乏区、安全隐患区、基础配套艰难区的建卡贫困人口,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2013年-2017年,城口县累计投入资金46923万元,完成搬迁建卡贫困人口39077人。

(二)统筹协调,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尽快补上,否则会贻误全局”。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城口县加大力气补齐基层设施短板。

一是路网建设。

全力聚焦脱贫攻坚,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外部交通,积极疏通“毛细血管”,统筹好产业路、旅游路、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提速农村四好公路,基本形成了“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骨架公路网。

二是水网建设。

2015年-2018年,通过建设山坪塘、蓄水池等解决4.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电网改造。

改善农村电压质量,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

四是通讯网络建设。

通过新建光纤线路和农村4G 通讯基站、行政村光纤实现全覆盖,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搭建起农户和市场的桥梁。

(三)创新“三变”改革,在发展绿色农业上下功夫
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解决农户持续增收问题,2017年城口通过改革试点,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多
25
2019年第4期
模式建构农民利益联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修齐镇通过“三变”+扶贫车间,建立“龙头企业+集体企业+扶贫车间”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菌菇、蔬菜产业,贫困户以小额贷款入股,获得收益。

岚天乡通过“三变”+民宿,建立“经营主体+村集体+房东”利益联结,经过民宿改造的房屋,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沿河乡发展笋竹产业,对建卡贫困户采取“家庭固定持股”+“家庭人口持股”方式将股权量化到户到人,实现“叠加配股”“叠加分红”“照单全收”。

(四)利用优势,在发展乡村旅游上下功夫旅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引领作用。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口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一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发展全域旅游。

以红色旅游为经典,推动红色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打造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发展“旅游+康养”业态,以“长宿度假”为目的,突出农趣体验、特色民宿、修身养性为主题,差异化发展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彩叶观光等旅游产品。

二是做亮旅游品牌,推动脱贫攻坚。

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核心载体,集中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

目前,城口建成旅游扶贫示范区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33个,全县大巴山森林人家突破1300家,旅游扶贫示范户2500户,带动1万多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8年,全县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比2015年分别增长69.16%、96.88%。

四、经验启示:老区城口脱贫攻坚的“悟”与“思”重庆脱贫关键在区县,区县脱贫关键在城口。

城口作为集边远地区、革命老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县,其脱贫之路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蹴而就,在城口漫长的脱贫路上,有很多经验值得深刻总结。

(一)城口脱贫之路,再次印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
追溯城口的脱贫历史,自1987年国家有计划、有组织聚焦贫困区域,开展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以来,城口县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与生态扶贫搬迁、特色效益农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扶贫之路。

2016年,国务院将城口纳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此外,国家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重庆
市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城口,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
以脱贫工作统揽全局,向全面小康进军。

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实现80个贫困村,11240户贫困户4253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5.6%下降到2.77%,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绩。

回顾老区城口的脱贫历程,再次印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今天的脱贫成效。

(二)城口脱贫之路,再次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城口县是全国第五大锰矿床,全世界最大的碳酸钡床,上世纪80年代,人们靠山吃山,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资源优势不但没能转化成产业优势,反倒因为矿山建设不规范,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最关键的时期为城口县的脱贫攻坚指明了思路。

城口县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国家规划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心地带,其生态优势不言而喻。

“决不能守着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却过着深度贫困的生活”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共识。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城口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释放出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新路。

(三)城口脱贫之路,再次印证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是战胜贫困的法宝
渴望走出贫困,是世世代代的老区城口儿女的热切盼望。

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里,3000多名老区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支援红军。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变贫困,打通城口交通生命线,冲出大巴山,全县人民用石碾子修建公路460公里。

在2015年,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的号角以来,城口老区干部群众缪力同心,合力攻坚,消除贫困,贫困发生率从1987年的52%下降到了2018年的2.77%。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脱贫攻坚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老区城口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带领老区城口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责任编辑:张波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