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佛学相关.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对佛学相关
美国的佛教研究是在西欧的影响下起步的,1844年1月美国波士顿《标盘》(TheDial)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英文节译,题为“佛陀的布道”(ThePreaching/ofBuddha),这是根据法国学者布奴夫(E.Burnouf,1801-1852年)当时尚未公开出版的《法华经》法译本译出的。

1891年美国学者朗曼(nmann)等人在英国“巴利圣典学会”(PaliTextSociety)的资助下,出版《哈佛东方丛书》(HarvardOrientalSeries),兼带收录佛教研究论著,由此莫定美国佛教研究的学术传统。

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却已经取代老牌欧洲,成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

即使是在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中国学者了解。

概论性的中国佛教史著作,迄今为止美国有两部著作较为著名:1959年芮沃寿发表的《中国佛教史》(ArthurF.Wright,BuddhisminChineseHistory.PaloAltStanfordUniversityPre ss,1959)(注:19XX年芮沃寿还出版了范文集《中国佛教研究》(StudiesinChineseBuddhism,ed.byRobertM.Somers,NewHaven:YaleUnive rsityPress,19XX年陈观胜出版的《中国佛教史概论》(KennethCh''''en,BuddhisminChina:AHistoricalSurvey.Princeton:Princeto nUniversityPress,1964)。

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

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

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

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
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

本文分四节略述美国学者在中国佛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他们最近
二、三十年的情况。

(注:若想了解欧美学者在6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我另外推荐两部工具书:一是法国学者在1928-1958年间编辑的《佛教书目杂志》(BibliographieBouddhique,vol.1-31);二是日本学者花山信胜(ShinshoHanayama)编的《佛教书目》(BibliographyonBuddhism.TokyTheHokuseidoPress,1961),其中也有不少讲到中国佛教的研究,当然研究者不仅是美国学者,或者说当时主要不是美国学者。


一、“佛教中国化”问题
研究中国佛教史,总是会遇到所谓“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与印度佛教的比较。

1973年陈观胜出版《佛教的中国转型》(KennethCh''''en,TheChineseTransformationofBuddhism.Princeton:Prince tonUniversityPress,1973),从伦理生活、政Z生活、经济生活、文学生活与教育社会生活等五个方面,分析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适应与转变过程。

而此前出版的欧洲学者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ErikZürcher,TheBuddhistConquestofChina:TheSpreadandAdaptationof BuddhisminEarlyMedievalChina.Leiden:E.J.Brill,1959),诠释了佛教传入之初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调适的早期历史,该书成为此后美国学者研究此类问题的起点。

中印佛教之间的比较需要细致的个案研究。

梅维恒擅长中印交流
史的研究,1988年他发表《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VictorMair,PaintingandPerformance:ChinesePictureRecitationandItslndi anGenesis.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8),对印度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过程作出了形象的叙述。

[1](P61-94)萧邦(GregorySchopen)是位著名的印度佛教史专家,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他也在反思“中国化”的问题。

在他看来,有些现象或许早在印度就已出现,并非是到了中国以后才有的。

譬如,虽然中国佛教受儒家的影响,特别注重“孝”,但这在印度佛教也是重要的问题。

[2](P110-126)1986年冉云华发表《中国佛教思想的同化模式:印度与中国文献里的“无念”》。

隋唐宗派佛教被认为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海外学者有所谓“隋唐新佛教”的称呼。

宗密(780-841年)被认为是华严五祖,同时又是承嗣荷泽神会(684-758年)一系的禅师,他的思想有教禅一致、佛儒一源的倾向。

19XX年格里高利(PeterGregory)发表《宗密与佛教中国化》(PeterGregory,Tsung-miandtheSinificationof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 nUniversityPress,19XX年,沙夫(RobertSharf)完成其博士范文《〈宝堂论〉与公元八世纪佛教的中国化》。

四、儒释道三教关系及其他
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研究,与思想史、社会史都有关系。

1986年巴雷特(TimothyBarrett)完成博士范文《李翱思想中的佛、道、儒三家》,这篇范文在19XX年正式出版(TimothyBarrett,LiABuddhist,Taoist.orNeo-Confucian?Oxford:OxfordUni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