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则运算教案
教案: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3页例1和
第54页例2。

主要学习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混合运算的计
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
顺序。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混合运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括号作用,以及如何根据运算顺序进行
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标签,引导学生发
现商品价格中包含的四则运算。

例如:一瓶饮料的价格为3.5元,购
买两瓶饮料需要支付7元。

让学生尝试计算购买两瓶饮料实际每瓶的价格。

2. 例题讲解(10分钟)
(1)教师出示例1:25 + 36 ÷ 4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算式中包含加法和除法。

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先进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

讲解步骤:
第一步:36 ÷ 4 = 9
第二步:25 + 9 = 34
最终答案:34
(2)教师出示例2:45 12 × 3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算式中包含减法和乘法。

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先进行乘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讲解步骤:
第一步:12 × 3 = 36
第二步:45 36 = 9
最终答案:9
3. 随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32 + 18 ÷ 2
练习题2:56 24 × 4
4. 课堂小结(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如下:
四则运算顺序和法则:
1. 先乘除后加减
2. 括号内优先计算
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1. 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2. 注意括号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
作业题目:
1. 35 15 × 2
2. 64 ÷ 8 + 26
3. (12 + 18)÷ 3
作业答案:
1. 35 30 = 5
2. 8 + 26 = 34
3. 30 ÷ 3 = 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的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则运算的实际
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例题讲解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
析算式,明确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堂练习环节,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购物场景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
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1. 先乘除后加减: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规则,意味着在一个
算式中,如果有乘法和除法,应该先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然后再进
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例如,对于算式25 + 36 ÷ 4,我们应该先计算
36 ÷ 4得到9,然后再将25和9相加得到34。

2. 括号内优先计算:当算式中包含括号时,我们需要先计算括号
内的运算,然后再进行括号外的运算。

例如,对于算式(12 + 18)÷ 3,我们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12 + 18得到30,然后再将30除以3得
到10。

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 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需要按照四则运算的
顺序规则进行计算。

找出算式中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先计算这些运算,然后再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2. 注意括号的作用:在混合运算中,括号起到了改变运算顺序的
作用。

如果算式中有括号,我们需要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然后再计
算括号外的运算。

三、重点和难点解析
1. 为什么需要先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
在四则运算中,乘法和除法的优先级高于加法和减法。

这是因为
乘法和除法涉及到单位的转换,需要先进行单位转换,然后再进行加
法和减法运算。

例如,对于算式25 + 36 ÷ 4,我们需要先将36转换为9个4,即36 ÷ 4 = 9,然后再将25和9相加得到34。

2. 为什么需要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括号在算式中起到了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括号内的运算应该先
于括号外的运算进行,这是因为括号内的运算结果是括号外运算的基础。

例如,对于算式(12 + 18)÷ 3,我们需要先计算括号内的12 + 18得到30,然后再将30除以3得到10。

3. 如何判断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1)观察算式中是否有括号,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2)观察算式中是否有乘法和除法,如果有乘法和除法,先计算
乘法和除法运算。

(3)观察算式中是否有加法和减法,如果有加法和减法,计算加
法和减法运算。

继续
四、进一步解析重点和难点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混
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点。

1. 运算顺序的直观理解
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感到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直观地理解
运算顺序背后的逻辑。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比如使用计数器或者
实物模型,来展示运算顺序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计算25 + 36 ÷ 4时,可以先将36个苹果分成4组,每组9个,然后再将这9个苹果加
上25个苹果,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为什么要先除后加。

2. 括号的作用
括号在数学中代表的是优先级,它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教师可以
通过举例来说明括号的作用。

比如,对于算式(12 + 18)÷ 3,可以
先计算括号内的12 + 18,得到30,再将30除以3,得到10。

教师可
以强调,括号就像是一个小红旗,告诉我们在计算时要先处理括号内
的内容。

3. 混合运算的实战演练
混合运算涉及到多种运算符的组合,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运算
顺序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
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包含多个步骤的混合运算题目,
让学生自己找出计算的顺序,并逐步求解。

4. 错误分析与纠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比如忘记先算乘除、忽略括号等。

教师应该对这些错误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本
原因,并引导学生通过错误来学习,从而加深他们对运算规则的理解。

5. 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难
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组讨论等多种方
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及时
解答他们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