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汕尾市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广东省汕尾市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题。
唐宋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运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
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
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
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 (《答张扶书》)。
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
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古文,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2、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时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是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3、下列各句不属于“唐宋古文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文学创新的启示”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
B.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
C.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
D.唐宋古文运动,对中国散文的文学创新做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答案:
1D2C3D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画是年画艺术发展之滥觞,门画里不只有门神,还包括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多种题材。
汉代即有画神荼、郁垒守护于门的风俗,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唐代门神增加了钟馗;宋代兴盛的雕版印刷使得门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元明时期,唐朝大将秦琼、敬德成为最为流行的门神形象;清代门画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自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
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
到了清代,年画从形式到数量上都发展到了高峰。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在新一年中表达美好意愿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杨柳青的娃娃类年画造型生动、线条工细,设色妍丽雅致,构成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闹春的百子为新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题材经久不衰,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等,并有以神话、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的反映新的时代面貌的年画作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最为繁盛。
新年画继承了传统年画的优良传统,摒弃其迷信、落后的内容,打破其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创作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年画是一部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
它不仅是“年文化”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看图识字的大众读物或了解时事的媒体。
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我们民间“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现在,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作品更是惹人喜爱,充满了“年文化”大俗大雅的特色,满足了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许多艺术家采用不同方法,创作表现了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
这些迎新年的原创作品,或许我们可以用个时髦词,称之为“贺岁画”吧!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光明网《年画与年文化》)1.下列关于年画题材或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的发展起源于门画,门画的题材多样,它包括门神、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等。
我国最早的门神应该是汉代的神荼、郁垒。
B.门神的题材自汉代出现以后得到不断的丰富,唐代增加了钟馗;元明时期,增加了秦琼、敬德;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C.到了清代,年画的内容不只限于门神,还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题材。
D.年画的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但祈求吉祥是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共同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年画”这一名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由文人李光庭确定,在此之前,民间对年画的称谓很多,不一而足,如“纸画”“画贴”“画片”等。
B.年画不断发展以及后来年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都得益于宋朝雕版技术,年画的内容和功能也因其广泛流传而不断丰富。
C.传统年画主要具有驱邪纳祥、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等功能,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D.年画的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印证着独有的时代特色,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年画打破传统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
现在表现喜庆祥和气氛的迎新年原创作品,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B.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年画,地域色彩强烈,体现着地域鲜明的文
化个性;同时点缀着“年文化”,凝聚着“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C.新年画的内容反映新的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摒弃传统谜信、落后的内容,富有时代特色;如今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更受欢迎。
D.以木刻水印为主的传统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画面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线条单纯工细,色彩鲜明,妍丽雅致,画面美丽温馨。
参考答案:
1.B(“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错,应把“门神”改为“门画”)
2. A(原文的表述是: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不能因此就断定是由李光庭确定的)
3. D(“造型生动、线条工细,妍丽雅致,美丽温馨”是杨柳青娃娃类年画的特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2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
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直到走到天黑,看到了一颗好大的月亮时,也没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
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
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
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
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
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
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
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
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
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
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
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
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
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
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2008-11-21《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8.本文题目为“荒漠中的苇”,请简要概括荒漠中“苇”的外在特征。
本文主体是写“苇”,但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荒漠”?(5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2)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
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20.本文谋篇布局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21.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5分)
参考答案:
18.荒漠中的“苇”的特点是:瘦俏,不成气势、稀稀落落,结伴生长,有的已经干枯颓折。
(3分)(答对3个特点给2分,4个以上给3分)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荒漠”目的是说明苇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以此来反衬苇顽强的生命力。
(2分)或:是为苇的出现作铺垫,来反衬苇值得赞美的生命力。
(大意对即可)
19.(1)两个同音字的巧妙运用,萎,有“萎蔫”、“萎谢”、“萎落”之意,着重于“苇”的外形的描写。
“伟”,有“伟岸”、“伟大”之意,着重于“苇”的精神的表现。
将“苇”的不同神情对举,表现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
(3分)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顽强地生长的特点。
(3分)
20.先极力渲染沙漠环境的恶劣,为苇的出现做铺垫;之后写苇的出现,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它不成气势、稀稀落落,为苇的顽强蓄势;最后正面写苇虽外形不起眼,环境恶劣,依然顽强生长的样子,层层递进,欲扬先抑。
21.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或象征手法)(1分)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2分)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
(2分)(大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
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
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年、四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友如齐莅盟如:前往
B.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囿:园林
C.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因为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之:的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齐侯攻打其他国家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②公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③尔贡包茅不入④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⑤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⑥昭王南征而不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想通过讨伐郑国来要挟,让郑国忘恩负义,但是孔叔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不让郑伯和楚国讲和。
B.楚国的第一个使者承认没有按时给周王送贡品的罪过,但也不明白昭王的死和楚国是否有关系。
C.齐桓公讨伐蔡国,表面上是他和蔡姬夫妻之间事情的一个了断,实际上是以伐蔡为名向楚国炫示武力,一举服楚。
D.楚成王先派无名使者、后遣大夫屈完探诸侯之师的虚实,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的软硬兼施,使者不卑不亢,见机行事,避免了战争发生。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4. C
5. D
6. B
7. (1)您居住在北方,我居住在北海,即使是牛马相诱也不能相及,没想到您进入我的土地来,什么原因呢?(采分点处:居住唯:即使及:到虞:想
到涉:进入各1分,句意1分)
(2)齐侯排列(摆开)诸侯的军队,和屈完登高(登上车)观看。
(采分
点陈:排列(摆开)师:军队乘:登高(登上车)各1分,句意1分)
4.以:率领
5.①无雨的天气情况④召康公对齐国的始建者说的话⑤屈完分析如何让诸侯国服从的情况
6.使者也申明昭王之死与楚国无关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袁宪,字德章。
幼聪敏,好学,有雅量。
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
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周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
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
”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馀。
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
”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
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
”
三年,迁御史中丞,领羽林监。
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
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
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
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
”其见重如此。
宪以
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
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
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
”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
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
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
后主欲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徵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
卿是何人,轻言废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
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
”即日诏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延:请
B.学司衔之衔:遵奉
C.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逆:叛乱
D.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悛改:悔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溉目而送之客喜而笑
B.因告文豪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至丹以荆卿为计
D.且勿致辞犹且从师而问焉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宪深受推重的一组是( )
①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②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
③袁君正其有后矣④袁家故为有人⑤诸人在职,屡有谤书⑥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宪很有才学。
周弘正等对他多方问难,他神色从容,论辩自如;参加策试时,考官对他百般刁难,他应对如流。
到溉、周弘正等都很欣赏他。
B.袁宪熟知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由他向皇上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
曾经与高宗谈宴终日,很受高宗赏识。